优化沟通艺术,提升初中班级管理效率
2019-09-10魏玉英
魏玉英
摘 要:沟通是班主任了解初中生内心想法与成长需求的基本工具,而良好的沟通活动可以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班级管理的实际效率。因此,初中班主任要积极优化自己的沟通技术,为实现有效管理做好充足准备。本文将从注意沟通态度、灵活把握沟通时机、注意整理沟通反馈三个角度来分析初中班主任应该如何与学生展开有效沟通,稳步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沟通艺术;促进策略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学生是最难管教的群体,原因诸多。首先,初中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青春期,他们的常规认知、行为习性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学生们的独立意识逐渐萌芽,不再“听话”,渴望成为自己的主人。其次,家长的过度纵容与溺爱使得初中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意识行为习惯,习惯了他人的宽容与忍让,不懂如何与同学、教师相处,经常发生冲突与矛盾,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最后,复杂的社会环境、网络环境是现代初中生难以脱离的,而学生的“三观”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那么,为了让初中生实现健康成长,班主任就必须适当插手学生的人生轨迹,以有效的师生沟通把握初中生的成长需求,使其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成长。
一、注意沟通态度
在常规的初中班级管理活动中,班主任可以说是掌控者,学生们即便存在一些成长问题与管理异议,也无法宣之于口。这就导致初中生对班主任存在一定的畏惧、抗拒心理,无法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因此,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初中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沟通态度,不可表现出控制意图,而是要以尊重、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讲述心里话。
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笔者会用不同的身份与学生沟通,这就决定于笔者的沟通态度。比如,如果是学生需要倾诉的时候,笔者便会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沟通,耐心倾听,不会打断,而且还会为学生保守心事,尽可能让学生放松身心,不让学生产生心理隔阂。但是,如果需要明确指出学生行为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们杜绝相关行为活动,那么笔者便会用强硬、严肃的态度与学生沟通,让他们意识到事态的严峻性,使其产生担心、害怕心理,从而自觉规避相关行为。
二、灵活把握沟通时机
我国古人做事都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认为时机会直接影响着某项活动的结果。在组织班级管理活动时,初中班主任也要灵活把握沟通时机,选择学生心理防线最脆弱的时机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们讲述自己所遇到的成長问题,以便及时切入班级管理。如此一来,我们便可有效保证班级管理的实施质量,取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益。
一般情况下,笔者会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确定沟通时机。比如,如果学生们发生了矛盾冲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那么笔者一旦得知相关讯息,便会立即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如果学生并不信任笔者,较为自闭、孤僻,那么笔者便不会急于一时,而是会在日常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与学生分享趣事,逐渐消除学生的心理防线,然后再从侧面切入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享个人成长问题。据此,笔者会针对性地提出成长建议,帮助学生解决成长问题。就如我们班有一个学生近期心情十分郁闷,心不在焉。当笔者注意到这个学生之后,便会有意识地关心学生,然后委婉地询问学生近期所遇到的成长问题。原来,这个学生并没有融入集体生活,时常感到孤单,也因此更加思念自己的好朋友。对此,笔者会主动帮助这个学生与其他同学相处,表示自己也是他的朋友之一,然后再提供一些机会,让这个学生展示自己的优势,得到其他同学的关注,由此丰富生生互动的机会,使其迅速融入集体生活。
三、注意整理沟通反馈
师生沟通是初中班主任制定科学班级管理制度与策略的重要保障,而学生们是否喜欢班主任所采用的沟通方式,是否能够真正对班主任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就直接影响着师生沟通的实际效率。因此,初中班主任要注意收集沟通反馈,通过学生评价、书信交流等活动了解沟通活动的质量。
为了保证师生沟通的有效性,笔者会以“书信反馈”“面对面反馈”等方式鼓励初中生回馈沟通感受,希望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为了帮助一位经历家庭变故的学生顺利走出心理阴影,笔者每天都会与这个学生谈心,关心他的生活、学习与情绪,时常为学生加油打气,帮助学生渡过了成长难关。在反馈中,这个学生表示他十分喜欢笔者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由于笔者一直以倾听者的身份聆听这个学生的苦恼,让这个学生感到十分轻松、自在。
总而言之,班主任是联结学校与学生最为重要的纽带,也是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教师,需要肩负起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优化学生综合素质的管理职责,全力打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平台。因此,初中班主任要积极优化沟通艺术,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李闻红.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沟通技巧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173.
[2]刘晓琴.沟通艺术在初中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