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变式练习,巩固强化新知
2019-09-10张兆富卢统新
张兆富 卢统新
【摘要】新课之后有目的、有序有趣、有层次、有梯度而且实用的变式练习,不但不会使学生厌烦,造成负担,反而会让学生积极性提高,激发学习数学兴趣,让模糊问题变得更加清晰,疑难问题豁然开朗,并能体会一题多解的巧妙算法,获得更多的成功喜悦。
【关键词】变式练习;强化新知;层次性;灵活性;主体性;指导性;遵循规律
学生学习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倾向。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负担重。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是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解决数学问题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新课之后,教师如果精心设计变式练习,可以让学生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变式练习要有鲜明的层次性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乘法是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运算,掌握了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为了巩固乘法的意义,笔者采用变式练习。
1.判断哪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
2+3+4 3+3+3+3
4+7+6 8+8+8
5+4+3+2 6+6+6
5+5+5+5 10+10+10
2.改写成加法算式
5x4=9x2=4x3=6x5=1x4=7x4=
3.看图填空
4.每个学习小组有4个同学,全班分成了10个学习小组,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算式:
5.小红、小明和4个小朋友去公园玩,门票每人5元,他们买门票一共要多少元?
算式:
6.求几个的和,用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乘法后,我围绕乘法的意义,设计有层次的变式练习,用判断、改写、图式对应,加乘对应,逐步到解决问题。学生既巩固了新知,又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变式练习突出灵活性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通过探究、讨论、验证等方法,已经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笔者设计了灵活的变式练习。
1.手势判断: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
630 3054 16 216 123 1234
2007 358 113 5910
2.在方格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原数能被3整除。(你能想出几种填法?)
O4,O93,O021,6O3
3.改变一个数字,使它能被3整除
473:O734O347O
4.判断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抢答)
9939、1369、30069、2369、3425
教学中通过练习,使学生理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利用掌握的特征去判断、推理、分析。通过改变一个数字,使它能被3整除,让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突破只看数“加”的思维定势,激发大脑“活”起来,既要学生“加”数,又要学生“找”数,让学生发现规律,找到规律。变式练习的精心设计,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突出了练习的灵活性。
三、变式练习突出学习的主体性
教学面积的复习课,笔者设计的复习内容是先让学生梳理知识,然后灵活运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1.谁会写出面积的计算公式?
首先让学生板演,然后老师出示:
学生通过整理后,老师出示的图让学生一目了然,面积公式外加上图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2.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图1、图2笔者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总结:分割求和法和添补求差法是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
图3,笔者启发学生: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可以小组讨论。
方法一:
6×2+(6+8)×2÷2
方法二:
(2+4)×6÷2+8×2÷2
方法三:
6×4+2×2÷2
方法四:
(6+8)×4÷2-2×2÷2
方法五:
8×4-(2+4)×2÷2
3.一塊长方形空地,植树节进行了绿化。(如图,单位:米)求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4.一块菜园,(如图,单位:米)篱笆全长36米,这块菜园面积是多少?
教学中让学生写一写,分一分、拼一拼,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破求平面图形面积一般方法的定势,巧妙变式练习,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实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焕发活力,知识得到巩固。
最后老师总结,表扬作对的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或小组通过讨论合作,想办法解决。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策略。
四、变式练习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只是为学生提供环境、条件、情境刺激的创造者,同时是一个积极的鼓动者和参与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生中的“一个”,参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而不是自作权威,高高在上,成为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准学生的学习方向,进入学生的内心,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撞击和生发,才能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教学效果。学生觉得难,老师也要认同是有点难,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方法去突破“难”点,学生才会豁然开朗,才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到达引人入胜的美景。
教学完圆柱的体积,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公式,还知道和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三分之一。教师复习时,让学生分成8个小组自己出题:填空、判断、选择、应用题各出2题(即每个小组抽签出一题),通过评分比赛。老师展示每个小组出的题,其他同学都参与完成,集体订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都想挑战一下别组出的题呢。题目展示如下:
第1、2小组填空:
1.在一个棱长1dm的正方体里截出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为( )cm3
2.一个正方体铁块边长是4cm,把正方体铁块铸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圆柱体体积是( )cm3
第3、4小组判断:
1.周长是12.56cm,高是3cm的圆柱,这个体积是150.72cm3( )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3m3,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9dm3
第5、6小组选择题:
1.一根长2米的圆木,截成两段后,表面积增加了24平方厘米,圆木原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A.48 B.240 C. 2400
2.一个圆柱底面積是9.42平方米,高是3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 ( )
A.28.26m3 B.9.42m3 C.84.78m3
第7、8小组应用题:
1.有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体,其中一个高为4.5dm,体积为81dm3,另一个高为3dm,求它的体积。
2.将一个高是6dm的圆柱沿底面半径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24dm3,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这样巧用变式练习,既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原来掌握还不够好的学生,通过这样训练,也清楚明白了。教师只是引路人,起到指导作用。学生会觉得同学出题,和同学之间讨论,和老师讨论,很亲切,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变式练习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认识过程一般遵循:机械掌握(只抓住知识的外部特征和联系)——理解掌握(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灵活应用(沟通知识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逐步过渡。他们的智力发展是在心理和思维发展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逐步改组,更新原有的认知结构而形成的。在数学教学中,围绕新课知识设计合理而巧妙的变式练习,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使新知识更加牢固,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