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存储技术研究
2019-09-10朱蓉
朱蓉
摘 要: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变化,信息处理技术,缩微复制技术发展和现状,数字影像技术的背景和前瞻,信息时代缩微复制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处理;缩微复制技术;数字影像技术
从上世纪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实现档案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正处于从传统纸质文件存储转向电子文件存储的发展期。而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最核心的问题是技术问题,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缩微复制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在档案管理的发展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缩微复制技术
缩微复制技术即缩微技术,是一种模拟信息存储技术,又称为缩微摄影技术。通过专业的工艺把原始信息以原有的状态通过摄影技术得到缩小的影像并将其记录在感光材料上,在此基础上加工制作成缩微品(也称为“缩微复制品”或“缩微文献”)。之后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记录在缩微品上的缩微影像进行自动处理、保存、检索、再现、复制、还原。总体来说,缩微技术相较于其他信息载体,具有技术稳定成熟、适用于长期保存、便于安全保管、节省存储空间等优点;不足之处包括难以实现即时地远距离传输共享、不可自由编辑处理、调阅流程较为繁琐。
1.缩微复制技术的发展
缩微技术在1839年正式诞生。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在1936年引入缩微复制技术并一直使用至今。20世纪30年代,正值二战时期,我国很多图书馆在战火中遭受重大损失,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受损,无法有效保存。同时为引进西方学术文献,中美两国开始互相交换学术资料。而在战争的影响下,文献资料的传输十分困难,因此在美国图书馆的帮助下,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装设了国内第一套缩微设备,以供中美双方交换文献。但由于后期国际形势变化,我国的缩微技术发展止步不前,这也导致当时的缩微品只可以用于保存,却没有能力使用。后来,在萧彩瑜、费正清等国内外学者和相关机关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图书馆的缩微事业在逐渐进入正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缩微设备和阅读设备的自主研发工作。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由于缺乏行业规范化标准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缩微技术仍然只在少数图书馆自发零散地运用,未能形成规模。
1981年,中央发布关于古籍抢救的重要文献,同时恢复了以文献整理修复为主要任务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此之后,我国公共图书馆缩微工作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198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正式成立,这也是我国缩微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
1995年,北京图书馆建立光盘阅览室,自此光盘在各大图书馆逐渐推广并有取代缩微技术的趋势。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兴起,一时间,缩微文献数字化成了一大趋势,缩微技术式微。
2015年,全国公共数字缩微建设启动,次年国家图书馆筹建了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项目。从长久保存的战略目标下,缩微技术巩固了其无可替代的地位。至此,缩微技术依然在文献保存领域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2.缩微复制技术的现状
缩微复制技术从学术研究层面来看, 当前数字缩微主要包括缩微胶片数字化、数转模和彩色缩微三项工作, 而它作为一项成熟的档案保存技术,早已脱离了学术研究的层面,其技术应用现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大档案相关工作机构。数字缩微, 即彩色缩微、数转模 (COM) 、缩微胶片数字化 (CIM) 加工等项目都在很多档案馆逐渐启动应用。在当前档案信息化的趋势下,缩微技术正逐渐和数字技术相融合,进入全新的阶段。例如,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工作已纳入“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央档案馆档案文件缩微化占全部馆藏的三分之二, 欧美发达国家档案产业的大半收入是由档案缩微品开发和利用产生的, 这也是国内档案产业将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3.缩微胶片的保护和修复
缩微复制技术所使用的缩微胶片是以感光材料为主体的科技产品,由于其早在数十年前就已被广泛使用,很多缩微胶片已经被保存了数年时间。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相关保存条件并不完备,经过霉变、污染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缩微胶片容易产生醋酸综合征,对胶片的直接影响是使其扭曲变形和影像劣化,甚至会导致其自毁。为了解决这一世纪难题,学会影像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玉虎教授于2017年发表了其团队的“感光影像档案修复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成果。
针对缩微胶片的醋酸综合征,该项目研究了相关化学物质的降解机理,通过对其微观机制的分析,从治理和预防两个角度研究了缩微胶片对醋酸溶剂的耐受性和对其的保护性清洗等七项创新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醋酸综合征的影响,有效保护和修复了因为醋酸综合征而损坏的缩微胶片档案。通过该项技术恢复原本状态的缩微胶片可以正常地进行数字化复制和使用。
从1999年开始,该研究团队利用其成果修复了包括关于南京大屠杀、第二长沙会战和汶川地震在内的记录中国重要历史信息的缩微胶片,为我国历史档案的保存做出了重大贡献。纵观国内外实践,当前已经研发出多种技术在內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其中包括仿真技术、迁移法、封装技术数据恢复等 ,但唯有数字缩微技术这样,既能保持传统模拟缩微技术长期稳定等优点,又能满足信息传播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档案文献安全交流和传递的需要。
二、数字影像技术
数字影像技术即数字技术,通过数字相机和扫描仪等技术手段,以计算机为存储媒介,把档案文件等信息以数字图像的形式进行保存的技术。各类信息依照不同使用标准和精度需求进行不同格式的数字化,生成数字图像存储在硬盘、光盘和磁盘等媒体中。同时随着档案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作为其核心技术内容的数字影像技术也必须不断进步和创新。目前,数字存储媒介已不再只有硬盘等实体存储媒介,而是扩展到了云存储领域。
1.数字影像技术的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办公数字化和自动化的进程逐渐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传统纸质档案的手工整理和调阅以及缩微胶片的放映渐渐难以满足人群对信息查阅速度的需求。过去的时代中,历史档案的存储一直都是工作重心,档案的调阅方面也一直都存在诸多不便之处。而今,传统工作逐渐被现代化管理取代,信息化也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层面的工作中,档案信息化是大势所趋。
2.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
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末,随着扫描技术、摄像技术、OCR识别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影像技术因而问世。该技术的发展一度改变了以传统纸质档案和缩微胶片为主的档案工作节奏,直接影响了整个行业领域的发展走向。
相比传统的缩微技术,数字影像技术的优点十分明显:第一,对档案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可以建立更加规范和系统的管理体系,可以更加方便快速高效地对信息进行复制、保存和管理。第二,缩微技术依赖感光胶片,每一次还原,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失真,而数字档案则不会受制于使用次数等因素,可以十分稳定地用以重复使用。第三,对档案进行缩微处理的工作十分繁琐,需要专业培训人员和专业设备,而数字档案在这方面则十分灵活,具有更低的处理成本。第四,缩微胶片对保存环境要求很高,保存场所的温湿度控制也极为严格,而保存在硬盘等存储设备中的数字档案对保存环境的要求并不高,其保存成本更低。
然而,数字影像技术的保存时间十分有限,以硬盘存储媒介为例,其寿命大概只有十年左右,而由安全片基银盐缩微胶片制成的缩微品可以保存800年以上,相差悬殊。同时,缩微技术是对档案原件进行完全复制的模拟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无法对信息进行篡改,故可保证其信息的原始性,也因此,缩微品同原件一样具有法律效力,但数字影像技术依赖于读写设备,在处理过程中可以对信息进行修改,无法保证其信息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不具备法律效力。
3.数字影像的前瞻
数字影像技术的便捷性是时代发展趋势,而其在存储时间和信息真实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因此,如果可以解决这两点问题,数字影像技术可能会在未来彻底取代缩微技术。其保存时间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源自存储媒介的寿命限制,那么,以寿命更久的存储媒介来替代传统存储媒介也许可以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现如今,云存储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其发展十分迅猛,正逐渐向个人和企业中渗透。云存储所用的网络硬盘可突破本地存储媒介的寿命限制,从而长期稳定地保存数据。此外,由于云存储依赖互联网,通过新一代云存储技术,存储在云端的数据可以传输到用户所需的任何存储设备上,在档案的查询调阅方面尤为重要。但也正是因为其对互联网的高依赖性,其安全性即云安全问题依然未完全得到解决,以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云存储可结合传统本地存储技术用于一般级别档案的管理,而针对安全级别较高的档案文件,使用云存储技术还为时尚早。
三、小结
当前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处理速度不断加快正是必然的趋势,在档案工作领域,档案的本质就是信息,信息处理速度加快也意味着档案系统的运转速度需要继续加快。传统的档案处理系统已经渐渐无法满足现如今的使用要求,唯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不断优化档案处理系统,使其更加快速高效地运转。因此,缩微影像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的结合使用在档案信息化时代下是大势所趋,這也正是我国图书档案工作自2015年至今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丁晓阳.数字档案长期存储问题探究及解决方案[J].信息记录材料,2018.
[2]王崇燕,刘巧平.缩微影像技术与数字影像技术在档案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机电兵船档案,2008.
[3]刘慧云,陈定权.我国图书馆缩微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J].图书馆论坛,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