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非营利组织参与问题研究
2019-09-10朱琦
朱琦
摘 要: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非营利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农村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内涵出发,分析了农村非营利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进一步阐述了当前农村非营利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更好地发挥农村非营利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作用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非营利组织 参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同时,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代社会以来,人类社会需求的满足主要通过四种途径:法定途径;商业途径;非正式途径;志愿途径。随着社会结构(包括家庭结构)和环境的变化,非正式途径的作用不断弱化,非营利组织在满足社会需求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农村非营利组织参与问题全方位加以审视是十分必要的。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非营利组织参与必要性
(一)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提出,政府、市场和非营利部门都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这三者在满足个人的需求方面存在相互替代性。正是由于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了对于非营利部门的功能需求,这是非营利部门存在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差异巨大,对于志愿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农村地区对“本土的”非营利组织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营利组织能够有效满足农村居民多样需求,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职能缺位。
(二)农村地区总体发展落后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重大部署决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乡村地区一直是发展的落后地带。一方面是数千年的农耕传统造成的农村地区农业为主、附加值低的生产结构;另一方面,建国后实行的以农村来供养城市的政策,使得资源都向城市地区涌入,导致乡村地区社会资源和自燃资源的不足,缺少了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三)农村居民权益受损现象频发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地区基层政府在征地或拆迁过程中,受“政绩”及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使,常常肆意降低征地补偿标准。二是土地流转过程中,部分区域基层政府经常直接介入或者参与土地流转,“强定强转、强转强买”。三是一些企业出于规避社会责任或自我利益最大化考虑,经常不与农民工签订正式用工合同,并时常侵犯其正当权益,任意降低、恶意拖欠、非法克扣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报酬。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非营利组织参与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政策法律支持
首先,法律定位不明确。我国现行的相关政策法规对农村非营利组织的性质难以有个明确的界定。其次,政策限制过于苛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没有必要成立的,对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成立申清可不予批准。实际导致的结果却是民间组织同类民办非企業单位获得批准的可能性变得更小,限制了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其次,非营利组织登记注册的繁杂限制。现实中很多的农村非政府组织并没有明确的主管单位,这些组织就无法进行相关的登记注册,不符合“行政合法性”因此也无法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导致没有合法的身份,甚至有的农村非政府组织登记为企业法人或者根本不进行注册。
(二)社会环境不成熟
首先是传统观念影响认同度。在乡村社会,农民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奔波于自家的生计之中,对于集体的事情,一般都是采取能少参与就少参与、能不参与就不参与的态度,缺乏主人翁思想,公民意识十分的淡薄。再加上非政府组织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对于农村社会来说显得更为的陌生和新奇,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非政府组织在乡村社会中遭受冷漠对待,使其很多工作难以得到农民的积极支持。
其次社会资源投入不足。资金缺乏是许多非营利组织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资金的缺乏使得农村非营利组织没有应有的财力实现为公益服务的社会使命,其中有不少组织处在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
(三)农村非营利组织自身发展不足
影响非营利组织的服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说是组织自身的素质。目前,我国农村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农村非营利组织整体素质不高,很多的农村非政府组织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的散漫随意,在运行中也并没有形成严格的各项规章制度、内部没有明晰的管理机制,或者即使有各种规章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也不严格要求,日常的管理与运行完全靠领导者的威望等因素的推动,缺乏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再加上成员文化层次普遍较低,这就导致了很多农村非政府组织运行的混乱,进而影响到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非营利组织参与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农村非营利组织合法性地位
1、完善立法,填补农村非营利组织法律空缺
我国是一个严格的法治化国家,“依法治国”一直是我国所奉行的基本理念,任何组织都应该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农村非营利组织自然也不例外。但是,法律约束的重要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要加快与农村非政府组织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要对农村非政府组织在组织成立的资格审查、注册登记以及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通过法律的效用使农村非政府组织的职能更加明晰,也能更好的对责任等方面加以界定,进而促使其照准自身定位、明晰其承担的具体职能与责任,帮助农村非政府组织更好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区别解释,照顾农村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
由于产生和发展等发面的的薄弱基础,使得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要远弱于与其他社会组织,农村非营利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来看,我国针对城市非营利组织的关注与研究远远的超过了农村非营利组织,表面上看,农村非营利组织与城市非营利组织并无区别都适用于相同的法律法规、都实行相同的标准,但实际上,农村非营利组织由于其特殊性导致其在资金的筹措、人才的引进等方面都明显的弱于城市,并存在有很大的劣势。因此,法律法规的一致以及相同标准的施行对于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要抓住普遍性中的特殊性,既顾及非营利组织的普遍性又要重视和保护农村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强调对法律解释的区别对待,保护农村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
(二)培育和完善社会环境,消除农村非营利组织参与障碍
1、培养公民意识
公民的参与意识对于“中间性”组织的发展有正作用,而参与意识的增强则有赖于“公民意识”的提高,也就是说,公民意识会间接对农村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然而,在我国,乡村社会有着其自身的特征,自古以来乡村社会都是作为一个完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公共空间而存在的,在加上传统的小农思想等的影响,相较于城市地区,乡村社会的开放程度一直都是比较低的,村民的“公民意识”积弱。农村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来有效提升村民的公民意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例如开展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法制宣传活动等,逐步强化乡村民众对自身权利、法定义务和民主理念的认识,并逐渐激发其参与热情,培养其主人翁精神。
2、加强宣传,提升民众对农村非营利组织的信任
于农村非政府组织来说,乡村社会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多方协调、有序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失村民的认可、缺乏相互之间的信任基础,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增加了农村非营利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难度。目前来看,在乡村社会中存在的由于对农村非营利组织的模糊认知所产生的对其的不信任、不认可,甚至排斥或抵制,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非营利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脚步。消除这种模糊认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还需要从根本上,加大农村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宣传自身,可以通過分发宣传页、黑板报、开宣传会等方式,将自身成立的合法性、性质、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实例等对乡村民众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来获得乡村民众的信任与认可,为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设铺平社会环境这一道路。
(三)加强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提供参与的有效性
1、完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规范组织内部管理
内部运行管理机制的健全程度影响着组织自身功能的发挥、公信力的树立与提高等诸多方面。针对现阶段农村非营利组织在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健全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通过制度的形式对组织的运行管理加以规范。为了保证农村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更有效率,应建立和健全组织运行管理的相关制度,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日常管理、资金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来实现组织运行管理的规范化。其次,重新梳理管理流程,打造管理流程的标准化。要针对农村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流程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设计,可以通过吸取企业等成功的管理理念,寻找更加有效率的管理流程,切实提高农村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水平、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最后,加强组织纪律,完善内部监督与管理。在组织的内部形成信息的公开透明,做到权责一致,对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进行明确分工,并加强对组织成员的监督,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同时还需要强化组织内部监督管理,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人才队伍引进与培养,不断提升组织服务水平
人力资源在二十一世纪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拥有一支专业人才队伍是保障农村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能力和外部服务能力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树立明确的宗旨和目标,并借此来吸引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加入。农村非营利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其公益性,这种高尚的宗旨往往会激发人们的使命感,通过树立明确的宗旨和目标,往往是吸引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的关键。其次,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目前来看,现在很多农村非营利组织内的小部分人才还是由乡贤精英构成,他们虽然有一定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但是往往并不具有什么专业背景,可以通过面向高校和社会来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通过笔试、面试等形式来选拔人才,并给与相应的待遇与政策优惠,并提供医疗与养老等社会保障等便利条件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最后,要加强组织成员培训。对现有人员加强培训,以提升组织成员的管理能力与专业能力,可以通过定期聘请或志愿招募有各领域专业背景的老师来授课,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逐步的加强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名. 社会组织论纲[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
[2]康晓光. NGO 与政府合作策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8
[3]史振厚,邹德秀. 试论发展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必要性[ J] .农村经济, 2005(2).
[4]潘海洋 , 薛颖 . 农村非营利组织基本理论研究[J]. 实事求是 , 2010, (03) .
[5]汪笑.探析我国农民组织的兴起及其对乡村治理的意义[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 23(1).
[6]朱余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研究[J]. 农村经济,2013(3).
[7]谢甫城. 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之忧[J]. 劳动保障世界,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