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学“三思”

2019-09-10于永清

学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三思伦理学教育学

摘要:作为成长的必修课,教育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从接受教育到学会教育,从教育自己到教育他人与子女,教育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人生课。除了传统教育研究所认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外,一种新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的道德,人的教育不同于动物性的本能,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

关键词:教育学;道德;伦理学

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有道德,表现为其伦理性特点,所以,教育也具有伦理性。从伦理的角度研究教育要考虑到教育的核心要素,即人与社会,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的道德性表现在人的行为规范中,在学校教育中,体现在教育与人的发展、学生德育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等方面;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将人的内在小环境和社会的外在大环境结合,共同形成对教育学的伦理认知,即人的成长中的德性养成。

一、教育学的伦理审视

从伦理的视角来研究教育,教育不仅是单向的传授知识,而是多元的个性培养,包括道德等方面。所以,教育学的伦理审视是一种关涉人的成长的伦理审视。教育理想、教育目的和教育使命通过“人的成长”反映出教育的伦理内涵,具体表现为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三种特性。

教育的伦理性前提是在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除此之外,教育还有规范前提和责任前提。规范前提是以法律、政策、道德的角度为基准,制定规范,教育必须依据这些规范来筛选和落实教育的伦理价值和目的,在一系列规范的前提下更好地发展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从而实现教育的“教”与“学”。而责任前提突出教育的责任特点,因为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一种需要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的活动。教师因其职业的特殊性而具有教育者、指导者、学生的朋友、课程执行者等多重身份,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责任。同時,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也有其应该承担与履行的责任。

在三个前提中,伦理性前提是规范前提和责任前提的基石,后两者是在伦理性前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在现阶段我国教学境域中,教育活动的伦理价值缺失导致在现实教学中存在实然与应然、理性与情感、知识与德性的三种矛盾。

教育学中的实然与应然的问题是一个最根本的伦理难题,是“是”与“应该”的矛盾。“实然”通常是指一种事实状态,“应然”是一种理想状态,与价值、理想相对应。二种状态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我们只能试图尽可能地去缩短它,使现实与理想更加接近。理性与情感的矛盾是教育活动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交织下的伦理难题。教育活动既是一种理性的、规范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活动,是情与理相统一的活动。如何让两者和谐统一于教育教学之中,仍是我们需要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

二、教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

教育学是研究人的一门学问。教育的对象是人,从本体上看,教育首先是关于人的动物性的生命教育,其次才是关于人的精神性发展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因此,“以人为本”应当成为教育应当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作为教育对象的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生物学上人的未完成性反而为教育学上人的无限发展空间提供了条件。人类要在大自然严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就需要不断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促使语言、工具和文化产生。由此,人类文明开始形成,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同时,教育也成为沟通人类先天生物自然性与后天文化习得性的最佳工具,实现“原始人”向“文明人”的过渡,所以,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其次,教育是人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需要。基于人的本质,人类生命存在着永恒主题,即生存与发展。作为一种底线,生存是指活着,有了生命存在,人才能去继续追求终极关怀和人生价值,而教育则是为实现人生价值服务的。人本主义思想追求下的“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应然追求,而实现这种人的本性教育所能实现的起点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人生道路上,从出生到死亡,教育贯穿始终,提供不断成长的力量,从而实现人的自身的不断完善。

再次,人的可塑性和可能性是教育学的基本保证。教育因人而存在,从人的能力来看,人的未完成性和发展的多样性及不确定性为人类的成长提供了可塑性和无限可能性。学习与发展的可能性源自学生个性中的潜能,个人的天赋是先天遗传决定的,而后天的教育能够激发潜能的发展,促使多样性的实现,不仅表现在人的智力发展上,更多的是表现在个性及行为习惯上。人的可塑性是教育将人的天赋潜能的可能转变为多种更好的现实,帮助个人达到其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可塑性是人先天遗传的自然条件,而可能性是后天教育的不确定的多样性结果,可塑性与可能性的发展是从本体和方法的角度诠释了教育是关于人的学问。

最后,“以人为本”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追求。不仅是教育事业,人类的一切事业都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最终价值追求。教育以人为培养对象,以改造人为教育过程,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水平、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为教育目的。因此,“以人为本”应贯穿教育的始终,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功能所决定的。然而,“以人为本”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杜威在《人的问题》一书中指出,使人的生活拥有民主与自由,是人的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教育中民主与自由的体现。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是民主和自由的教育学。

三、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所生活的社会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典型的人文社会学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或彼此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柳海民:《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对于教育的理念、方法、目标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培养目标的不同则反映出不同的人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的不同认识。

一方面,教育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全面的、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根本上讲,教育的发展包括基本需要的满足、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三个层次。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基本需求的满足是生理的、安全的和归属与爱的需求,素质的提高则是尊重需求的满足,潜能的发挥则有赖于自我实现的需求。总体说来,教育与社会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是二选其一的绝对对立,也不是完全等同的绝对统一,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任何只强调教育或社会一方的观点都会导致另一方社会价值或教育价值观的偏向,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只有辩证地对待人、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作者简介:于永清,男,江西都昌,1978年,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三思伦理学教育学
最初一念是本真
李三思寻钥匙记
阅读理解两篇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哲理漫画
“三思”让数学课堂高效
教育学信条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第三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将于山东大学召开
寻找把教育学托上天空的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