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美育路径探析
2019-09-10郝杰
摘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对处在“拔节孕穗期”的新青年的要求。其中美育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劳的发展,还有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确价值观等功能,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过于追求智育等功利性的教育,对美育重视不够等原因使得美育推广出现困境。要想让美育教育重新焕发生机并真正落实,需要教育者春风化雨、不懈努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美育;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学校美育教育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称为《意见》),把加强美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意见》为美育描绘出美好的蓝图,然而现实中学校缺乏相应的设施与师资,而且一直以来还有着对美育不够重视的观念,导致我国美育教育的实施并不乐观。
什么是美育?《教育大辞典》中这样解释:“美育指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美育并不是某一具体封闭的学科或课程,也不是某一具体封闭学科或课程的任务,美育是一个过程,它让人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并在此过程中将自身的道德、理想及品格融入美,其应该融于教育的全部中,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让美育浸润学科教学,增强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美育渗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发“立德树人”的美育新模式,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人文修养。
一、以美促寻,感受身边
“美”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和谐愉悦的境界,也渗透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比如实践活动中,用照片或图片记录历程的同时,培养学生温文尔雅的性情。这些照片或图片将定格为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具有生命力的延伸性课业,丰富多彩的图片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书中的文字变成了学生生活中美的事物,形象、生动、自由和丰富,让人动心,多种感官相结合的体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但生活中的感知并非都是美好的,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则需要让学生客观去选择和接受。在寻找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同时,辩证看待客观事实,提高学生思想境界。
思想政治教育最理想的境界是“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美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里自己吸收、接纳和领悟。教材中深刻的思想、精妙的哲理,若伴随音乐、视频等则更能激发学生充沛的情感,使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美育功能实现更好的发挥。例如在讲解《文化创新》这课时,笔者先导入李玉刚作品《清明上河图》,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的同时,导入文化创新需要继承傳统,推陈出新。做到文艺活动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学生感知活动相结合,将戏剧和电影带入课堂,拓宽美育途径、载体和空间。美育的核心是一种情感教育。教学不仅要让知识变得立体生动而且触动学生更深的心灵体会,更要唤起学生对伟大人格和崇高心灵的审美体验和向往。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意见》指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中的美育,相互渗透融合。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比如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用艺术经典引导青少年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方式是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学的渗透的最好体现,传统文化中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优美的意境,使人自然而然能够被带入其中,从而感知其中内涵。教师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发现美、思考美的意识,并深化学生自己思考,自我提升的意识。逐渐改变过度重视应试教育使美育地位边缘化,美育功能功利化,美育育人目标被忽视等现状。
二、以美促悟,启迪思维
《乐记》有言:“诗言其志也,歌泳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这说明美育具有陶情冶性、培铸人格的效果。通过美好的感知和体验的方式教育学生,是感观、感性的教学,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开辟了更广阔的路径,寓教于乐。在如此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领悟理性知识,形成理性思维,完善知识体系则更容易,也更易被学生接受。
“科学是真的、知的;道德是善的、意的;艺术是美的、情的。”。我们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科学的知识用美的艺术方式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思想追求,建立个性化的美育教育目标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空间。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以智力和道德为主,没有自觉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结构,没有给学生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因此要在具体的美育教学活动中保证更多的选择性,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为美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推广提供更多的资源。
作为教师,要在思想政治课中充分发挥美育的迁移效应,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德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等效果。比如思想政治课中的漫画教学,运用多彩却又饱含深意的漫画,增添学生学习和生活乐趣的同时,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漫画的深层含义。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重精神、轻技艺,在创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美育素养内化为个人素质。让所见的世界,处处美丽,一茶一饭,尝到“真味”,一草一木,领略“真趣”,一举一动,感到“真情”。
三、以美促学,深入领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美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时,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
做好美育工作,落实美育教育方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从而推进思想政治课程理论、德育与美育协同创新发展。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因此在讲解“爱国主义”这一框题时,笔者会先给学生播放《建国大业》影片,从而渲染氛围,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第二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排练一部爱国主义音乐剧,表演涉及故事背景、人物角色、情感体验等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能够自己感悟的同时引导学生创造美。通过美育感受生命的灵性,让受教育者获得道德的成长。当然政治生活理论性强,吸引力较低,学生容易觉得枯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美育特色可以增强内容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把理论和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相结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哲学讲实践决定认识,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不是浮在空中的,而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通过审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比如开设美育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课程,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要将艺术结合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感知体验美感。其实同学们在生活中每天都在接触到美的和丑的事物,在情感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感受,尽管这种认识不一定一开始就是正确的,但在不断的体验现实生活和加强文艺修养的过程中,会由错误到正确,由浅到深,这正是我们思想政治课美育渗透的要旨所在。
习近平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美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维度,意义深远。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结合思想政治学科德育特点,深入挖掘学科美育的审美视点,探究美育教育的落实路径,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为让学生成为内外兼修的人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075.
[2]豐子恺.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M]//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二).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225.
[3]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作者简介:郝杰,1998.3,女,汉族,籍贯:山东省莱西市,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