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探讨与研究

2019-09-10李先贺

学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程考核工商管理高职院校

李先贺

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社会对专业化和创新性的基础岗位管理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本文以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为切入点,着重探讨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考核改革方式,以考促教,在完善课程考核改革的同时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进而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化基层管理岗位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考核;改革

高职教育一贯坚持以理论够用为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始终坚持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而工商管理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其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我国进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使得市场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高职院校在过去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那种只重视理论教学的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了,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已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使得培养出来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基层工商管理专业岗位的人才严重脱节,而教学培养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因此改革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考核模式势在必行。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一)传统考核制度的弊端

我国传统的封闭性教育模式造成了封闭性的考试制度。传统考试方式、考试命题多属于记忆性的范围,只能引导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传统考试方式表面上轰轰烈烈、兴师动众,师生全部投入,其实质往往造成了教学管理的形式主义,考试也就失去了它所具有的评估、诊断及反馈等功能。因此,在这种考核制度下的教学成果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新要求的需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要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的特点,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区域经济特点,着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若要真正实现此目标,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建立起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新的课程考核制度。

(三)人才评价标准多样化的需要。

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有多个要素,考试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之一,也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和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尤其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革考核方式,丰富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完善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引导学生自觉地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标。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措施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真正实现与社会和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坚持“以职业能力为主,面向过程、面向实践考核的思路,创新考核方式,合理运用考核方法,改革成绩评价体系,实现以知识为主的考核向以能力为主的考核转变,以校内考核为主向学校社会合作评价为主转变”。针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改革。

(一)校企无缝对接,共同制定课程评价体系。学校要将考核评价的落脚点放在社会需求上,积极争取企业的参与和支持,邀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与学校评价体系结合起来,把握企业岗位对工商管理专业相关人员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将企业的需求融入课程考核中,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企业的需求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的有效衔接。在实验、实训、实习等课程的考核中,引入企业专家、工程师、技师等一线人员参与,与学校教师一起确定考核内容,共同实施考核评价,以保证考核评定的实用性。

(二)改革考试内容,突出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传统的考核侧重对知识机械地记忆与再现,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我们要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改革考试内容,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既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三)考核方式要多元化,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期末的一次性考试受试卷容量、考试时间限制,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全过程。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考试形式入手,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考试形式。首先,应注意考试评价的过程化,采用多元评价的模式,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其次,在考试形式的选择方面,学校应该给任课老师充分的自主权,允许教师结合所授课程的性质、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

(四)实施以证代考、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的学生,可免修与之对应的一门或几门课程。有关证书的考取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参加考证获得优异成绩说明其已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可直接记入课程或模块的考试成绩。

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改革面临的困难

(一)校企无缝对接的难题。为了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企业的要求,成功实现校企合作,达到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所培养人才的要求标准,在课程考核中,我们需要引入企业考核评价机制,实现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的有效衔接。然而,建立什么样的企业评价机制,企业评价机制和学校的考核机制各占多少比重,双方如何实现完美的衔接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需要攻克的一个难点。

(二)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两难选择。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拓宽了考核的多样性,增加了对学生平时的实践考核,以平时的形成性考核方式进行,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为形成性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加之形成性考核成绩比重逐步提升,使得学生在重视了形成性考核的同时忽视了期末的终结性考核。甚至有些同学拿到了较高的形成性考核成绩以后觉得终结性考核已经无关紧要了,从而不重视期末的终结性考核。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终结性考核的重视便成了课程考核改革的一个难题。我们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差别及其重要性,双方都是不可替代的,从思想上转变其认识。

总体来说,本次的课程考核改革与以往的考核改革不同,以往比较注重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上的变革,本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立足于社会需求、企业需要,力求实现考核上校企的无缝对接,从企業的需求上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世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教育,2013(08)

[2]仇栋华,吴晓伟,侍曙光,庆光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分析报告—— 以宿迁学院为例[J]. 经营管理者,2011(23)

猜你喜欢

课程考核工商管理高职院校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应用策略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