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改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019-09-10刘如林
刘如林
【摘 要】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在核心素养教学要求下如火如荼地进行。兴趣作為强化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得到地理教师的关注和针对性培养,以便辅助教师最大化提升教改效应。基于此,文中尝试以初中地理教改影响学生兴趣的因素为切入点,分析和探索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中学生兴趣激发的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学生学习兴趣
从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对地理课兴趣不高、对地理知识记忆不深刻、地理知识实践应用能力不高等始终影响课改的质量。针对此类问题,建议教师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角度入手,努力探索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要素,最大化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成效。
一、初中地理教改中影响学生兴趣的因素
(一)学生缺乏兴趣调研,教师忽视语言艺术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此阶段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渴望获得新知。初中地理涉及面比较广泛,不仅包含国内的民俗风情、气候环境、山川大河,还包含国外人口、环境、资源等。如果教师在地理课上能充分挖掘出地理资源的优势,并使之成为丰富课程教学的辅助,那么地理课堂的生动活泼性自然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满足其好奇心。但是当前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比较固定化,教学形式刻板,部分教师尝试使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等来活化教学,但是因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之间存在差距,教师在缺乏对学生兴趣预先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课程,很难获得学生的共鸣。
另一方面,教师所选择的地理教学素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较远,部分教学素材枯燥无味,很难使学生集中注意。学生是否喜欢一门学科实际也与教师的个人魅力密切相关,如果教师重视语言艺术的应用、课程讲解生动有趣就很容易吸引学生关注,并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此门学科的兴趣。但是并非所有初中地理教师都能注意到语言艺术的应用价值,甚至部分教师讲课枯燥难懂,学生很容易课上走神。
(二)伪性课程教改,忽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核心素养教改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丰富教学形式,改变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但是课改要求下,虽然很多教师尝试调整教学形式,并增加了诸多最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学生对地理学科兴趣难以被真正激发起来之前,任何教学调整实际都是在做无用功,只能保障课堂红火热闹而已。核心素养教学需要教师从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提升课程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为学生提供地理知识的讲解只是引导学生的一种手段,而并不代表仅使用此种手段就能满足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将能否从学生课堂参与度、主人翁地位发挥角度入手思考,能否改变学生“地理学科作为副科、成绩及格就好”的错误思维,作为核心素养教学改革下初中地理课程创新的衡量标准,而不只是课堂是否生动有趣。
二、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中学生兴趣激发的路径
(一)深入挖掘教材,走入生活,丰富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教材和教学资源中有着大量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可尝试增加地理课程的生活化特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到的,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提取教材,一方面需要教师增加教材与生活要素的关联性。比如在分析热带草原气候时,《动物世界》中有很多描述热带草原动植物及生活方式的镜头,教师可在配合讲解需求、精心剪裁后,纳入课堂中配合讲解,使动态视频辅助教师教学。再比如讲解中国季风气候时,教师可对比中国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影响下同一地区和不同地区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差异。诸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鲁迅先生的“白菜论”等均可在引入到课堂中,从而丰富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和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并对比自己生活中同类情况,来细化知识点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关联性等。
另一方面,教师可尝试调研学生目前在地理学习方面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力、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分析本区域中可适配课本教材内容的资源,继而从深化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调体验感悟等方面入手,构建生活研究一体化课堂。以七年级地理核心知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为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设置问题及情境来引入“聚落”的概念,使学生深思聚落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微信朋友圈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教师可从朋友圈中提取出别人拍摄的群居图片,引导学生对比照片中的景观差异,分析建筑稀疏度与人口密度的关系,研究气候、水文、温度等对人类聚集地选择的影响,并设定题目“假设你是镇长/市长/区长你如何规划家乡”。单机版游戏《城市天际线》能辅助教师在线展示城市规划涉及的各类要素以及各类要素对人口聚集地规划、发展的影响等。
在以上各类操作的促动下,学生会对聚落的概念有所认知,并对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有所理解。在课程拓展部分,教师可引入西亚碉堡式民居、云南苗族吊脚楼、水上威尼斯作为对比分析对象,与学生共同探讨建筑类型选择与气候水文之间的关系,分析为什么西亚房屋窗户小墙厚,而云南建筑是吊脚楼而不是其他楼等。
(二)丰富学习辅材种类,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主题活动
众所周知,地理知识存在遥远而广阔的时空界限,因其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多,仅依靠书本和学生的经验、见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很难做到全面掌握和了解地理知识。对此,建议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需的思路、工具、方式与方法等。如地理景观图、地球仪、地理教学挂图、幻灯片、微课视频等,如此,教师才能更直观地为学生呈现地理知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对知识有宏观的认知。地理挂图、课本插图、地图册形象、直观的特征可用于教师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跳出思维、生活经验的桎梏。地理略图、思维导图、微课小视频等可用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导图的设计与使用要学生全面参与而不是教师直接提供,学生使用“现成的、成型的”。学生参与思维导图设计过程的本身也是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究、不断整合、不断质疑并自我诠释的过程。此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控地理知识的难点、重点,还可提升学生知识内化的能力和架构能力等。
考虑到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各类新鲜事物作为辅助,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可增加投影、幻灯片、电影等电化教育手段来拓展教学,并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中的人文特色、自然地理环境等开展“森林课堂”。此类课堂是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得的知识开展地理研学旅游活动,提升自己探索与体验能力,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工具。教师在结合课程教学要求、教材知识点的讲解需求后,可在班级中公示讨论活动选点,经过学生讨论和投票后确定具有学习性、学生感兴趣的考察点,继而师生共同设计活动线路。
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讲解清楚活动的必要性和意义,让学生搜集与活动相关的资料,编辑成册,以供活动参考,教师还需要提供包含记录人、学习地点、观察人、具体观察项目、学习主题内容等在内的考查反馈表,在动员时为学生介绍旅游常识、突发事件应对方式等。此类“森林课堂”活动开展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进行中,学生之间必须互帮互助才能完成教师的考查反馈表,当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参观身边的各类地理资源时,其综合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才能被真正地调动起来,随着其参与活动频次、积极性的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也会同步提升。
三、结语
初中地理课程涉及内容极为复杂,种类繁多,但是每个知识点都与生活密切相关。兴趣是学生学好地理最为重要的老师,也是学生愿意接受地理教师核心素养教学培养的起点。因此建议初中地理教师在调研学生兴趣点和当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分析并整合与课本密切相关的生活要素,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的优势,借助问题模拟情境等,在课上融合情境与教学为一体,在课下设置主题探索等实践教学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各类设计与创新均不能脱离学本位理念,不能忽视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兴趣的动态变化等。
参考文献:
[1]赵芳芳.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