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的微课教学模式在《数控特种加工》课程中的应用
2019-09-10李海翔
李海翔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种新的技术、新的终端应用在课堂之上。《数控特种加工》是一门数控专业的专业性课程,本文探讨了利用网络环境,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详细阐述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从而引导该课程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教学模式;数控特种加工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的进步,无线网络、智能终端等工具的出现和普及,使得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上课看手机,寝室玩电脑,甚至有些学生除了睡觉,手机不离手。这种现象是无法回避的,就必须因势利导,充分将手机等智能终端利用起来为教学服务。“互联网+教学”并不是就等于简单把实体课堂的教学录像放到互联网上让大家看,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日益碎片化,学生对于一件事物的注意力不可能那么久。在教室课堂上学生无法集中四十分钟的注意力,在网络学习中,要求学生都花40 分钟到一小时的时间去看一堂课,同样也是不太合适的。因此,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微课教育如何在高职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中应用就十分必要了。
1.“互联网+”下的微课教学模式
首先,微课教学模式通过系列微课程将教学过程中很多概念性的知识点,以微视频、课前练习及互动平台交流等方式移到课前完成,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等工具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完成知识的了解、传授的过程。由于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的便捷性、微视频内容的知识高压缩性与直观性,学生可以通过相对零碎的时间模块完成学习知识内容。以《数控特种加工》课程为例,将课程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做成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这些微视频以一般10-20分钟,在制作上要尽可能多地运用能在网上展示的技术手段,怎么简洁、直观、有效就怎么用。要既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不致因时间过长而使学生注意力下降。除了微视频外,还包括了学习单、微课件、微教案等配套课程资源。使学生在课前能够预习、课中能够练习,课后能够复习。此外,通过QQ群等移动平台建立教学互动平台,如果在自行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通过学习平台提问求教于其他同学,或者由教师在某一个统一的时间进行平台解答。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互动平台的问题反馈进行教学调整,创建项目情景、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协助解决项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由于通过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完成了教学内容的知识传递,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的训练,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工作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想办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进行制作分析等,教师的角色真正从课堂演出的主演轉变为课堂演出的导演,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同时,将内化知识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完成,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同时应用型微视频的引入,在学生实践训练阶段,可以将教师从频繁的基本问题解答中解脱出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进入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再次,由于课堂教学时间与设备的有限性,大部分学生一般无法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整个教学项目的训练工作,必须在课后继续进行项目训练;或者在其他学生在进行练习的时候自己无事可做。此时,学生即可通过观看各类教学视频来帮助自己独立解决项目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和教师、同学进行问题交流与解答,这样,既不浪费自己的时间,又进一步了完成知识内化的学习过程。
2.“互联网+”下的微课教学模式的评价
数控技术综合了多门学科,考试的目的应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看到自己的进步及发现自己的潜力的所在。如果考核只注重最终结果,忽略对学习过程的评估,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实现整个学习的动态管理,针对《数控特种加工》这门课的特点,笔者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教学环境的建设评价、教学互动评价、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该体系,既对教学的环境进行考核,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考核。每个小练习加工完成后,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总结所学知识,并对自己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然后由小组和教师分别评价,达到教学目标。
3.结论
基于微课模式下的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在师生认识间的一致,以及彼此理解和体验,更体现在行为的一致性与配合上,体现在 “教”与“学” 活动中的相互支持、协作上,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研究国内外远程教育和高职教育关于网络环境下的微课教学设计模式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文献,结合本课程特点,确定基于微课模式下的《数控特种加工》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本文依托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和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智能制造教研室的《数控特种加工》课程及“数控特种加工实训室”真实实训场所,将电大教育和高职特色相融合,集中体现电大“技能性”和高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张一川, 钱扬义. 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6) :26-33.
[2]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4) :36-37.
[3]黎加厚.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4) :10-12.
[4]李婉嘉, 徐晶.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 2013(11) :86.
[5]胡铁生. 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 2014( 4) :32-35.
[6]李树亮.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课程研究,2016( 9)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