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亚文化的网络解读:从“中二病”到“锦鲤祈愿”

2019-09-10孙健刘社欣张子君

关键词:亚文化

孙健 刘社欣 张子君

摘  要:“中二病”与“锦鲤祈愿”是中国青少年一代中比较流行的新的网络亚文化符号,情感与身份认同的需要是存在的动力来源。特别是90后,00后青年一代从“中二病”走向“锦鲤祈愿”,这是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们在网络上在对世界认知逐渐清晰后,由幻想的自我世界走向现实的外在世界的精神寄托方式变化的过程,需要加以网络思想教育引导。

关键词:中二病;锦鲤祈愿;亚文化;精神寄托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7-0041-04

在物质高速发展的时代,普罗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物质需求的提高而提高,而精神寄托是人类都需要的,从传播社会学领域来看,精神寄托是机体活动所必须的,是帮助机体新陈代谢的有效途径。[1]而尚未真正踏入社会或刚步入社会的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们,他们的精神寄托形式多种多样,有可能出现偏离主流文化的弱势抵抗,形成了一种风格鲜明、标新立异的亚文化。文章以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中二病”和“锦鲤祈愿”[2]等为对象,通过探究这两种网络亚文化符号的特征、内涵与动力机制等,讨论其作为青少年特别是对大学生精神寄托品的影响。

一、青少年的精神寄托——“中二病”

1.“中二病”的朔源

伊集院光(日本人)在电台广播节目“伊集院光深夜的马鹿力”中首次提出“中二病”,但当时语境下只为方便与听众交流时的特有简称。由于“中二”一词对青少年群体状态的准确把握,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共性存在,使其立刻成为网络上的热门用语,并迅速通过网络热词传播到中国,获得了中国青少年一代的青睐认可。因此,“中二”一词从日语对“初中二年级”的称呼,衍变成了泛指初二年级青少年这个阶段人的某些病态自我意识,其中既包含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扭曲,也包含对自我的积极肯定。

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青少年在发育成大人的过渡期,会出现青春期特有的逆反行动等,性格也迥然大异,在此过程中青少年对世界有了朦胧的认识,而逐渐壮大的自我意识会使青少年有一种“世界以我为中心”的错觉,出现类似“发烧”的精神状态,而被套用医学或心理学中“症状”的概念。维基百科中还特意强调,虽然“中二病”称为“病”,因为这不是医学意义上的“疾病”,没有去医院看医生的必要,只是网络亚文化的自我标签。因为一般出现在初中阶段,也就是中学2年级左右,故称青少年这段时间“发病”时期为“中二病”,他们自嘲戏称为“中二病患者”(初二症患者)。

2.“中二病”的萌点和痛点

既然“中二病”并不是一种疾病,但它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较大概率的出现,那么“中二病”对他们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呢?社会学者、教育者等认为:“中二病”出现是当代科技化进程太快,或社会剧烈发展转型的负面影响因素的体现之一,为“中二病”的诞生提供了温床。

一些社会心理学专家通过分析研究,认为“中二病”源自日本传入的“御宅”或“宅男”、“宅女”等,生活方式或意志被压抑而导致的心理扭曲。过于快速和便捷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减少沟通交流,过分沉溺或陶醉在自我营造的网络文化中和虚拟世界里,导致情感过于细腻丰富。但值得肯定之处,“中二病”有组织行为上积极进取之处,比如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对自我的肯定、激励。归根结底,类似初生牛犊不怕虎病因是自我意识的长时间压抑,心理在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和排解,出现行为狂妄幼稚自大,却又觉得自觉不幸,不被家人社会理解,种种行为多为对于自己和世界的不清晰认识,将精神寄托于自我为中心的幻想世界。[3]综合而论,但“中二病”并不见得与人的沟通交流会少于其他人,相反,他们通常会在对外的交流中表现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不少人也会出于善意对于偶尔的犯“中二”的人,只有当“中二病”的年轻人表现太过极端、无理取闹,为别人徒增麻烦时,旁人才会感觉难以忍受和讨厌。

3.人不中二枉少年“中二病”文化矫正

“中二病”是由于青少年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和非理性的幼稚想法相互混杂,从而让人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由于通过不同途径接触它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对于“中二病”现象的社会评论褒贬不一,这主要是“中二病”的表現形式五花八门,一些举动让人厌恶,有一些又让人觉得幼稚可爱。

有部分人“中二病”因为抱着自觉怀才不遇的想法,为了吸取注意力,做出一些特殊行为。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外人感觉表现得幼稚可笑。这是“中二病”被讨厌的主要原因。不过也正因为这样,也使得中二病具有了其自身特殊的萌点,诸如与众不同、成熟、理性等自我潜意识中理想状态暗暗地强化,并且排斥平凡、内疚、无助感等主观不希望发生的状态。例如:“宁可我背负世界,也不要世界负我”、“我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等心理学上的潜暗示。很多受访者评论:其实只要适当不过火,大胆充满激情自我披露也未尝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哪怕傻了点,“中二病也是能带给人短暂而轻松的精神解脱。而那些经历过“中二病”时期的青少年在面对自己曾经满溢激情热血的空想与爱好,对于过于宏大的自我设定和过于夸张的世界观时的自嘲与怀念,也证明了这样一个时期是不成熟的,却也是充满乐趣的。不少研究者认为“中二”能让人才华更加横溢,这种说法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正如学者所多次试图论证的命题,活跃的思维所带来的创新创造力是不可想象的,而网络上甚至出现了类似“人不中二枉少年”的言论。

二、青年的网络亚文化精神寄托——“锦鲤祈愿”

1.“锦鲤祈愿”概念界定

“锦鲤祈愿”是网络转发祈愿的一种,在网络亚文化不断的发展变化发酵的过程中,逐渐表现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的俗信。“锦鲤祈愿”的形式主要以“文字+图案”的文本完成,文字内容通常是描述自身的愿望和憧憬,而图案则是形态各异的锦鲤图片,或者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具有“锦鲤”象征的人或物的照片或者卡通图案。

锦鲤作为一种鱼,历来因为其绚丽多彩的外表而深受人们喜爱。鱼的形象在我国代表着人们对富余、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有“鲤鱼跳龙门”的说法,锦鲤象征着飞黄腾达、财运亨通,更被人们赋予了吉祥、富裕的文化内涵。在当今网络中流行语言“锦鲤祈愿”行为中,锦鲤有着“转运”的意义,这说明网络祈愿的行为与锦鲤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锦鲤文化”的爆发,网络商家的借势营销功不可没。低成本却能收获巨大的品牌影响力的营销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家投入进来,借助着社交媒体传播迅速的特点,使“锦鲤祈愿”成为了持续不退的热点或热搜。

2.“锦鲤祈愿”现象下的精神焦虑

对此,英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指出:“身份的焦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因为每个人获取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要想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失败者’,我们必须期望更多。”随着经济社会的质性快速发展进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多,提供了多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的流动和社会的快速转型在为年轻人发展提供空间的同时让他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性焦虑”。

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们的焦虑是一种缺乏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让人产生不确定感和无助感。他们普遍面临着升学、就业、人际交往等一系列的压力,青少年害怕在竞争中失败,陷入脱离竞争优势群体的孤独,焦虑便油然而生。而网络祈愿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焦虑的一种释放,体现出青少年“我焦虑,我祈愿”的心态。这种内在的焦虑,是祈愿者对自身力量的怀疑甚至否定,是祈愿者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相对而言较难依靠主流文化排解。

3.“锦鲤祈愿”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精神的焦虑只会造成人们内心的焦灼感,容易对现实生活造成消极负面的影响,人们也会本能的竭尽所能去避免焦虑。其实转发者都知道,转发一条锦鲤并不会解决任何问题,也不能为自己真正的带来任何的才艺和收益,但大家还是乐此不疲的创造和转发各种各样的锦鲤。通过简单操作在网络上转发“锦鲤”,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和背负任何风险,依靠转发祈愿为自我提供各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锦鲤祈愿”变成了一种逃避现实的“鸵鸟做法”(鸵鸟在面对危险时往往将头埋在沙堆或泥土里),是网友们为了摆脱焦虑和掩饰生活的不如意而创造出来的精神寄托品,但正如“锦鲤大王”微博中所说的“愿望交给锦鲤, 你只管努力努力就好”, 人们正是借由“锦鲤祈愿”得到一种精神安慰,并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远景,就是说憧憬传递作为一种寄托, 好不好运、成不成功通过自我去努力争取。在理性的条件下,偶尔随手转发“锦鲤祈愿”也是一种可行的减压行为。

三、情感和身份认同的需要驱动“中二病”与“锦鲤祈愿”网络行为

青少年处于一个心理状态比较特殊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于外在世界的认识也停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外在发展的滞留使得他们对于内在世界的构建更为在意,这时对于自我的发现和注意会达到一个全新境界。出于希望得到认可和赞扬的情感需求,他们会以夸大思想言论的方式展现自我,并以一些极端或者浮夸的行为来吸引他人的注意。[4]

与青少年不同的是,青年人已经对外在世界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大部分人已经脱离了对自我世界过度发挥的时期,也正因为如此,青年对于事物的看法会更加冷静,但因为失去了青少年那种朦胧、有幻想空间的视角,青年人需要直面突如其来的生存压力和残酷事实,这对于刚刚从青少年过渡而来的青年人来说无疑会是一种考验。

“原来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失败了,大家都一样”,像无数漫画或电影的主人公描绘的那样,知道“自己并不是上帝的宠儿,命运对自己也从来没有过多的关照过,甚至只是芸芸众生里最普通的一员,在面对挫折和挑战时也没有主人公的光环,也会不断的失败。”但尽管如此,失去了梦幻岛,生活还是要继续,很多青少年便出现了“锦鲤祈愿”等诸多形式的精神寄托品。通过转发锦鲤配上自黑自嘲的文字来获得同类的共鸣,排解失败的孤独感,实现心理上的自我认同,因而心灵上也得到了慰藉。更多的人抱着一种试一试的心态在随手“锦鲤祈愿”,对于他们来说,通过转发或制造锦鲤,能够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通过暗示自己这种行为是在为解决焦虑而努力来暂时的逃避现实,进而达到自我解脱。至于是否灵验,其实认真的人真的很少,大家都只是将其当成是对美好愿望的寄托。[5]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中二病”还是“锦鲤祈愿”,都应该把握有度,精神寄托固然能让人在现实世界得到短暂的轻松,但对其过度的依赖只会造成一事无成的恶性循环,脚踏实地才是解決问题、消除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关键。

四、结语

“中二病”与“锦鲤祈愿”的出现归根结底都是青少年特别是90后,00后新一代出于的情感需求,剖析其产生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这些现象的出现是不能回避的。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两者作为精神寄托要适度,不能形成依赖。

网络亚文化没有越界前,可能还是温顺的小猫,让人心情放松,越界后可能便成了夜行的猛兽,不知不觉间便将人拖入黑暗,而谁也不知道,黑暗中还会有什么。因此,对“中二病”与“锦鲤祈愿”青年亚文化进行引导,有针对性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克服自我认知的社会知觉认知偏差,如人际区隔、自我偏误、知觉从众、刻板印象和归因谬误等,最后建构从网络自组织再到网络自净组织的理想模型。[6]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思想转型、成长成才的关键节点,要“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19年8月14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再次强调。特别是90后,00后青年一代正从“中二病”走向“锦鲤祈愿”,这是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们在网络上在对世界认知逐渐清晰后,由幻想的自我世界走向现实的外在世界的精神寄托方式变化的过程,需要加以网络思想教育引导,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办好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参考文献:

[1]Roudometof V.Cosmopolitanism,Glocalization and Youth Cultures[J].Youth and Globalization,2019,1(1):19.

[2]蒋建国,杨盼盼.网络祈愿:幸运游戏、精神走私与认同困境[J].探索与争鸣,2019(01):144.

[3]萧子扬,马福元,孙健.理解和感知变迁:论知觉社会学何以可能[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12):46.

[4]萧子扬,常进锋,孙健.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7(3):3.

[5]萧子扬,孙健.社会知觉:从社会治理迈向社会自理的关键[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21.

[6]邓文天,黎树俊,陈珂.微信网络信息传播模型仿真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8(1):46.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孙健(1984- ),男,江苏徐州人,博士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高级技师、华南理工大学MBA/MPAcc研究生导师;张子君(1997- ),女,广东梅州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国家、广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团队本科生。

通讯作者:刘社欣(1964- ),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社科规划课题“新岭南文化的内涵及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x2sxN5171070);广东教育科学规划德育专项、广东高校思政研究会课题“竞争力提升视角下‘课程思政’嵌入新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策略探索与实践”(编号:2018JKDY46,2017SZY037);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共青团“全员育人构建学生创新创业良性闭环的探索与实践”青年教师发展、学生资助系列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亚文化
出圈:青年亚文化与“主流”的互相靠近
亚文化是读懂年轻人的有效方式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传播的本土视角:从媒体异视异色(vice中国)、透明人看亚文化的延伸
亚文化的力量
虚无的抵抗,模糊的收编
“二次元”渗透下电影的审美趋势
场景传播对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影响
把脉“腐败亚文化”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