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问题链,助推课堂深度教学
2019-09-10吴筱怡
吴筱怡
摘 要: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发展思维,构建知识的过程,精心设计问题链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发展智力、掌握知识、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助推课堂深度教学,让学生收获成就感,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发展,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热爱。
关键词:问题;问题链;概念;设计
问题能够推动学生思考,思考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能够带动能力的提升。这就是有效问题链的优势所在。老师为了实现深度教学和意义教学,应不断的增加问题链的深度和广度,提出更为有效的问题链。
一、精心设计问题链,驱动数学概念深度教学
高中数学老师应该注重学生数学基础的落实。注重概念、定理、法则的教学。解决学生在基础学习时遇到的困惑,对症下药,切实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这是概念深度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
例如《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这一节的教学,考纲要求学生注重集合的概念理解和集合的相关运算。在课堂上老师设置了一个问题链:(1)集合A里有5、10、15、20这4个数字,集合B里有5、10、15这3个数字,请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A和集合A之间的关系。(2)集合A里有5、10、15这3个数字,而集合B有5、10、15这3个数字,请用符号语言描述集合A和集合B之间的关系。(3)集合A里有5、10、15、20这4个数字,而集合B有5、10这3个数字,请用韦恩图描述集合A和集合B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三个问题,老师分别让学生用文字、符号和语言去描述集合,去理解集合的概念。学生对于集合之间关系的概念理解会更为通透。学生还可以将这三个问题进行对比,感受不同数学语言的优势和劣势,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二、精心设计问题链,推动数学规律探究教学
数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结论和方法,值得学生们去探究和探索。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倾向于以讲述的方式告知同学们这些结论,让同学们注重结论的运用。但在《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下,学生应当更加注重概念的推导,发扬学生自身的探究精神和探索精神。
例如,古典概型的讲解,古典概型也称为等可能概型,老师给出了一个例题:在箱中装有100个产品,其中有30个次品。且并未检查产品质量,从这箱产品中任意抽取5个产品,5个产品中恰好有1个次品的概率。紧接着老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1)从100个产品中任意抽取5个产品,总共有多少种抽取方式?(事件B)(2)满足5个产品中恰好有1个次品的事件有多少种(事件A)?(3)事件A和事件B具有什么样的特点?(4)如果事件B包含N个基本事件,事件A包含m个基本事件,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应该如何表示呢?(5)我们可以把这类典型的事件归类为什么事件呢?老师从一个典型的例题出发,先让同学们一步一步的解决例题。然后在解决过程中,从例题中归纳出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探索出一般规律,实现了数学规律探究的深度教学。
三、精心设计问题链,促进数学问题引申教学
问题引申在于对问题的结构化以及整体性的探索。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让同学们去解决。不仅能够帮助同学们积累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还做到了对学生开放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对学生的拔高训练。
例如,有这样一道典型的數列题:数列{bn}的前项和Sn,且对于任何正整数n,都有Sn=n(n+1)/2。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链:(1)试证明数列{bn}是等比数列,并求其通项公式。(2)如果等比数列{an}共有2017项,其首项与公比均为2,在数列{an}的每相邻两项ai和ai+1之间插入i个(-1)ibi后,得到一个新的数列{Cn},求数列{Cn}中所有项的和。(3)如果存在n∈N+,是否存在h,使得不等式(n+1)(bn+8/bn)<=(n+1)h<=bn+1+20/(bn+1)成立。如果存在,则求出实数h的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这道题目的前两问比较简单。要求同学们会求通项公式,并且对数列进行求和。这也是常见的数列考查形式。但是第三问不同,第三问把数列和不等式融合起来,难度较大。同学们需要对不等式进行化简,通过验证,得出结论。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运算能力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数学问题引申教学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数学活动。
四、精心设计问题链,着力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都会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数学非常看重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时,同学们找不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线索,老师可以借机提出一系列小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例如,《函数与方程》这一节的学习,考纲对于学生们的要求在于,学生应当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的零点和方程的根的联系,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存在性以及根的个数。比如,f(x)=lgx-1/x零点所在的区间为?A、(0,1]B、(1,10]C、(10,100]。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链:(1)已知函数f(x)的解释式,我们能否直接求出f(x)的零点呢?(2)画出函数f(x)的图像,我们能否大致确定零点的所在位置呢?(3)如果上述两种方式都不能够使用,我们还可以使用什么方法呢?(4)零点存在性定理对于这道题是否适用呢?为什么呢?使用零点存在性定理可以解决问题吗?老师带领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综合考虑之后选择出合适的解决办法。经过这样的教学训练,同学们今后在读题时可以快速的选择出解题的最佳路径,既节约时间又有效。
总之,数学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把握合适的时机,以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收获成就感,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发展,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