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化对大班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9-09-10侯军
侯军
【摘要】“数学生活化”一直是早期数学教育者普遍关注和探讨的话题,它体现了抽象的数学对象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化,实现了数学向生活的回归,是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目标而对数学知识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处理。这种处理以满足幼儿兴趣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创设生活情景,提取和分析数学信息,从而让幼儿明确数学概念,把握数学的本质。同时,数学生活化也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发现幼儿生活中关于数学的教育契机,借助操作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究、不断建构数学知识经验,从而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大班幼儿;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维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开展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数学生活化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媒介。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生活化时,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结合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教授。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大班幼儿已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这种抽象思维的形成是大班幼儿思维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说明大班幼儿能发现事物中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因此在大班的数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幼儿的数字运算,而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重视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满足幼儿兴趣,创设生活情景,提取数学信息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教师如果能发现幼儿的兴趣并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学目标往往就实现了一半。最初的教学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很重要。教师应善于在平时的幼儿生活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蕴含数学信息的情景,引导幼儿从情景中提取数学信息,把这些信息上升为一定高度的具有逻辑性的数学知识,再把习得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夏天的时候,我发现班上的孩子特别喜欢玩水,每次到游泳池戏水都非常开心,甚至有时在洗手间盥洗的时候,我也会发现个别幼儿喜欢用手堵住水龙头的水,还会问老师“水龙头的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流出来的水有多少呢?”。因此,在学习“容积守恒”的活动中,我利用水作为操作的材料,提供各种不同刻度、不同形状的量杯,先让幼儿预猜“一杯水倒入不同的容器,水会不会减少”,再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实验后幼儿知道,一样多的水在小的杯子中水面高一些,在大一些的杯子中水面低一些。无论放上大的還是小的杯子,水的总量不变。
二、明确数学概念,正确把握数学的本质
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让幼儿理解数学本质和意义比学习某一种数学技能或计算方法更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同时,应把握好数学概念,围绕数学概念来设定教育目标,防止过分注重联系生活而增加很多没有关联的情景,忽略对幼儿数学思维的培养,让“数学生活化”流于形式。所以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一定要明确数学的目标,把握数学活动所要学习的数学概念。例如,“组合与分解”的学习是传统数学教育中常见的一个内容。在大班学习“8的分解与组成”时,教师可以创设“蚂蚁搬豆”的生活情景:蚂蚁一共要搬运8颗糖果,有两个放豆豆的粮仓,每个粮仓至少要放一颗糖,请幼儿说说可以怎么搬运糖果。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清楚把糖果放进粮仓的目的是要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数学概念。实际上,学习分解与组成是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分解就是整体可以分成部分,组成就是部分可以合成整体”。同时,对于数与量之间的关系,学习组成与分解可以让幼儿学会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善于观察,发现活动常规中的教育契机
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式活动比较少,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离不开幼儿平时的生活环节。教师心中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善于观察和思考,才能抓住教育的时机,支持并创造出条件让幼儿大胆探索,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例如,“老狼老狼几点钟”是经典的儿童游戏,幼儿对这个游戏也非常熟悉,但是传统的玩法玩的次数多了,游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就会随之下降。于是,我就想办法把“10以内的加减法”渗透到了游戏中去。在说“几点钟”的时候,我不是简单明了地说出时间,而是用10以内的加减法说出算式,让幼儿通过思考得出几点钟,如“老狼老狼几点钟,7-2”等。通过简单的改变,幼儿的兴趣提高了不少。有时候有的幼儿还没有算出来,“狼”就开始过来抓“羊”,他们就边跑边算,逗得其他幼儿哈哈大笑,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游戏气氛。
四、提供操作材料,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材料在数学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主动探究数学的刺激物,也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事物认识的中介和桥梁。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操作活动是指他们通过对物体的摆弄获得感性经验,体验事物的内涵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和智力发展的过程。幼儿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更多地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认读100以内的数”的活动中,给幼儿提供100以内的数字操作卡,幼儿在动手摆数字的同时可以读一读,教师也可以从中抽走一两个数字让幼儿说说少了什么数字,还可以让幼儿说他是通过什么方法排列的。这样不仅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动手操作是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创造力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活动中有效地指导幼儿动手实践,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使幼儿动脑、动口、动手,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参与学习,也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的来说,在数学生活化下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指借助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和相关的操作材料来提取数学信息,让幼儿明白数学概念的本质,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它能让幼儿轻松、愉快、自然地学习数学,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爱平.幼儿数学教育与大班幼儿初步逻辑思维的培养[J].幼儿教育研究,2016(5).
[2]邓亚男.对数学生活化的再认识及实践建议[J].学期教育刊,2015(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