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利箭文化”,培育阳光少年

2019-09-10黄桂娟钟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71期
关键词:探究性课程体系课程

黄桂娟 钟艳

广园小学位于白云山麓,创建于1962年,原为景泰坑部队子弟小学。“南疆利箭文化”是部队的文化根基,学校寻根溯源,将“利箭文化”定为核心文化,以“传承利箭文化,培育阳光少年”为办学理念,确立“弘毅教育”为学校的特色主题,把“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作为育人方向,进一步开发和构建特色课程,努力培养“志存高远、体魄强健、品艺兼修、责任担当”的阳光少年。

一、“利箭文化”(弘毅教育)课程体系

广园小学一向重视课程开发工作,从2013年就开始通过省级课题“基于社区资源开发与实践的校本研究”培养教师利用资源进行课程开发的意识。在课题的引领下,学校教师主动研究教学并开发课程,形成了特色课程开发的基础性经验。

2015年,学校借创建广州市特色学校的契机,寻根溯源,在“夯实基础、拓展能力、培育素养、面向未来”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弘毅教育”特色主题的引领下,构建出利箭文化课程体系和“三线发展、多元提升”的课程模式。利箭文化课程体系是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为学生提供发挥潜能的平台,它由三部分课程组成:第一,绿箭教育课程模块,涵盖国家基础性课程十大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综合、信息、科学、美术、音乐、体育,旨在夯实学生学习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蓝箭教育课程模块,指学科拓展性课程,包括一般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拓展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拓展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三,红箭教育课程模块,指非学科拓展性课程,包括环境性课程和活动性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探究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度学习,提升综合能力。课程体系构建如下图。

二、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2017年,学校提出“办新时代的品牌学校”。要实现品牌发展,必然在明确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基础上,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努力构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学校独有的课程,以此凸显学校独有的教育个性。鉴于此,学校向广州市教研院申报课题“通过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校品牌发展的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区广园小学为例”,该课题在2018年获得立项。在课题进一步的引领下,学校系统而科学地开展特色课程开发和建设。

1.专家引领——科学构建课程

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学校重视通过专家引领的方式推动,曾邀请广东省教研院课程专家为教师作题为“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与路径——兼论校本课程开发”的讲座;邀请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课程专家为教师作“学科课程建设与实施”专题讲座。经过专家指导,学校再一次对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课程文化、课程目标等进行进一步梳理,拟定出“夯实基础、拓展能力、培育素养、面向未来”课程目标,在利箭文化(弘毅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科学开发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让每个孩子在多元的课程学习中主动而有个性地发展。

2.骨干先行——帶动课程发展

学校课程最重要的资源是老师,为了带动课程的顺利发展,学校成立了以广东省骨干教师、广州市百千万名师、白云区名师等名教师组成的8人专业委员会,负责学校课程构建、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总体设计和把关,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优势和辐射作用,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学习范例。譬如委员会当中的胡华老师负责基础性课程的开发,先行作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研究;曾燕芳老师负责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先行对学科课程作拓展研究;朱金香老师负责探究性课程的开发,先行研究主题项目的跨学科课程。通过这种方法更专业、更科学地开发课程,再通过他们示范引领,带动一般教师开展研究。

3.纳入计划——保障课程实施

学校把课程开发纳入发展规划当中,从目标、措施、保障以及具体计划等方面,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落实。把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工作列为三年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项目,划拨专项资金,在设备、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为课程建设提供持续的经济保障。

三、特色课程实践成果

在保证学生学业水平达标和基础性素养发展基础上,侧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通过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差异性地发展。

1.社团拓展课程

学校以努力培养“志存高远、体魄强健、品艺兼修”的阳刚男孩和阳光女孩为办学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出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八大类共43个社团拓展课程。社团课程内容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主,具有实践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学生根据自身个性和特长进行自主选课,每周四下午第二节课全校学生走班上社团课。社团拓展课程的开展不仅拓宽教育的渠道,极大地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也有效地实践学校的办学目标。

具体包括:第一,语文天地。如中华诗词、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儿童电影、小报编辑、图书管理、课本小剧、小主持人等。第二,数学思维。如举一反三、三维空间、消费理财、初步统计、测量实践、数学游戏等。第三,外语世界。如沟通100、英文故事、多元文化、英语小剧、影视经典等。第四,艺术长廊。如黏土制作、书法艺术、摄影艺术、小主持人、T台风采、天籁之声等。第五,科技制作。如创客空间、电脑设计、模型制作、PPT制作、彩虹实验等。第六,生活实践。如一针一线、实用编织、蔬果乐园、纸艺达人等。第七,康体活动。如篮球达人、踢毽高手、田径健儿、跳绳高手、红十字会、团康活动等;第八,关注社会。如认识广州、放眼世界、新闻热点、志愿服务等。

科技制作

纸艺达人

2.学校活动课程

在学校活动的课程化方面,目前初步开发出以下系列:第一,阳光成长系列。包括安全与自护、友善与礼仪、表达与沟通、学业与责任、乐群与互助五个主题,上下学期每月一个主题循环开展。第二,阳光仪式系列。包括入学礼、入队礼、握手礼、成长礼、鞠躬礼和毕业礼六个主题,六个年级分年级开展。第三,阳光心理系列。包括阳光男孩课程和阳光女孩课程两个主题,各分六个内容在小学六年完成。

3.探究性课程

(1)主题式多学科整合研究

如探索自然系列,包括“我爱云山珠水”“植物观察”“观鸟”“景泰涌水样研究”等课程;参与社会系列,包括“小小理财家”“白云区民风民俗”“广州饮食文化”“粤语童谣”等课程;健康成长系列,包括“拒绝毒品”“越读悦精彩”等课程。

(2)探究性主题活动

第一,以学科为主的探究性活动。每学科自定主题,各年级围绕主题分别开展探究性活动并完成工作纸。以美术科为例,探究性主题是“海洋生物”。低年段学习认识并画出所知道的海洋生物;中年段创作海洋生物;高年段通过探究可以用彩铅、水彩、超轻黏土等不同材料制作出心目中的海洋生物。

第二,以年级为主的探究性活动。如五年级“饮水思源话珠江”探究活动,具体系包括:活动一,溯水寻源识珠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阅有关珠江的资料;活动二,实地考察探珠江,了解珠江两岸绿化情况、水体情况、水面漂浮物并做好记录,知道母亲河珠江的现状;活动三:身体力行护珠江,学生通过设计广告牌、宣传标语,撰写调查报告号召更多的人投入到保护珠江的行动之中。

自主学习作业

第三,以学校定主题的探究性活动。如在今年寒假,学校设计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主题探究性活动,设计出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的活动。如一年级是“喜气洋洋说祝福”,学生通过实践、采访长辈了解过年祝福语的含义;二年级是“开开心心逗利是”,学生通过记录自己利是账单,写出理财计划,学会合理使用利是钱,初步建立理财观念;三年级是“合家欢乐贴春联”,学生透过贴春联,了解春联的特点及含义,并尝试自己创作一副对联,培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四年级是“欢天喜地逛花街”,学生在逛花街前了解花街的来历,在逛花街时调查统计人们所购买的年花品种、购买理由,使学生在参与传统过年习俗中得到收获;五年级是“热热闹闹办年货”,学生通过和家人一起添置年货,掌握购买年货的计划、种类和方法;六年级是“吉祥如意过新年”,学生要学会做一种过年食品并记录制作过程,然后了解广东过年习俗近年来变化和原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历史与意义。

“欢欢喜喜过大年”探究性活动作业

第四,跨学科的主题探究。例如我校教师在进行探究性课程“关于豆芽发芽因素的研究”的教学时,必须多个学科教师协同合作。其中,科学学科老师要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思考实验如何创新以及成果如何收集与展示,综合学科老师要负责指导学生策划和做好实验准备,数学学科老师要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做统计与分析,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实验过程记录、结果描述和以及撰写科学小论文。

课程开发,一方面提高了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转变着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育的视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到社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发展。课程从基础向拓展性和探究性发展,也让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养有了“质”的发展。特别是探究性课程,学生可以围绕某个项目或主体进行深度学习,从问题、观察、发现、解决、得出结论、撰写小报告到展示,学生都要综合运用各种能力,能在探究中体验到乐趣,真正落实学习效果。

通过探索实践,学校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在2018年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成果评比中获二等奖。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开发具校本特色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个性、科学的学习发展平台,培养健康而全面发展的阳光少年。

猜你喜欢

探究性课程体系课程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