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城市化进程中的“情感归宿”

2019-09-10曹鹏

锦绣·中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公共建筑城市化以人为本

曹鹏

摘 要:《都市里的乡村》一书让笔者反思了这些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旧城改造,原有的建筑几乎无保存的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无地域特色、冰冷的“水泥盒子”和公共建筑。对于长期聚居于此的居民感到对这座城市的陌生,无亲切感。本文将阐述笔者对这一过程中城乡文化保存形式的一些思考,寻求城乡中那份情感的归宿地。

关键词:城市化;公共建筑;以人为本

《都市里的乡村》一书让我反思了这些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始于西方发达国家,随着“城市化”这一名词的诞生,我国的改革开放,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城市到乡村,进行着深刻立体的大变革,中国城市化的速度以及农村人口比例的减少是不言而喻的。2012年,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报告》指出,虽然我国一直以来是农业大国,但是近年来快速的城市化使得人口结构发生了里程碑式的变化。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在统计学意义上,中国已成为"城市化"国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对照各国城市化发展历史,未来五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依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中国现在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已是世界同期的两倍。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消除城乡差距的成功办法是用大规模的城市化,然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好多问题被人们忽视或轻视。在经济上城市化使城乡贫富差距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然而城乡文化的合并,特别是旧的城乡文化的保护是问题重重的。本文阐述了我对这一过程中城乡文化保存形式的一些思考。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旧城拆迁已成为随处可见的景象,红色的“拆”字当属现在覆盖最广的墙体涂鸦。拆迁过程中的老式建筑一个接一个的倒下,除了特别重要的文化古迹得以幸存外,许多体现地方和岁月特色的痕迹荡然无存,到处都是不同颜色的水泥盒子。个别风俗博物馆里陈设的模型,也是现代人用现代材料从老照片里捡回的复制品。在节奏紧张的都市生活里,能触动我们回忆的东西少得可怜,老年人可追忆的实物更是少之甚少。切身而感,现在即使回到老家也很难感受到村的概念,水泥的巷子,一溜烟的“大厦房”(山东德州民间俗称)。除了村里的老人还能勾起笔者些许儿时的景象外,一切都都是那么陌生与冰冷。许多村庄甚至连原有的地址都不复存在,几个村庄刚建了几年的新房被夷为平地,整合到乡镇,住进高高耸起的水泥盒子,原来的村子毫无保留的变成了耕地。虽然没有水泥的景象,但也没有原来的树林、丘陵。大片的耕地,一望无垠的农作物,成堆的大型收割机。没有牛羊、没有菜园、没有果林、更没有集市可寻。

随着国外“城市百分比”观念的引进,他们在经济发达后又开始回归历史,追溯文化渊源,搞公共艺术,最典型的便是建立城市雕塑,借此来表现其原有的文化特色,地域风彩,留住人们的原始情感。然而,纵观全国,大体流程基本相同,注明所要表達的主题然后招标,艺术家或艺术公司在对这座城市做若干了解后,不久一座在规定工期内完成的城市标志诞生了。漫长的地域历史就这样在短短的工期内被“浓缩”在这样一个实体里。笔者认为开始关注城市建设的百分比固然是一种进步,但多数城市只将其诠释成资金预算的比例,好多公共艺术将俞百万、千万的资金花在那里,换来的却只是群众的冷漠,带给普通人的仅仅是距离和高大上之感,缺乏的是百姓情感上的认可和作品中百姓情感的百分比。

这里介绍一组个人认为很成功的城市浮雕作品,那就是由中国美术学院杨奇瑞教授设计的《杭城九墙》(图1、2)。它们与我脑海里一贯的浮雕形象相差甚远,设计者将拆迁过程中的老墙保留下来,再加以古旧的生活器具进行组合,用不锈钢的折板做成相框,包裹着每段墙的四个断面。屹立在马路旁还有街区的小广场,宛如一座露天的“建筑历史博物馆”。这种有机的更新,还了杭州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以当代的风貌,通过合理捡拾历史的碎片,通过梳理,使其和现代建筑紧密融合,用现代的手法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古韵。跟传统的以人物为主的城市雕塑和现代强调设计感的抽象形制相比,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具备了很强的突破。在作品与人的距离上也是突破,包含一层感情的                            交融。自然并加以整合的墙体,更应该说是一组圆雕,墙的两面在同一个形制上包含着不同的内容,一片墙土、一块砖瓦、一根电线杆、一个物件都真实的摆在那里,这种真实拼贴的浮雕触摸着老百姓心目中关于城市老墙的记忆。这是老百姓心目中真正喜闻乐道的城市记忆,让每一个市民看后都追忆起老城的故事,在繁闹的街头找到自己心灵的另一处归宿,青年、童年、幼儿.......

公共艺术不是简单的建几座雕塑、铺几片广场、搞几段绿化。我觉着讲究人性很重要,毕竟城市用来生存的。满地水泥盒子的今天,有多少我们所谓的地球人连土地都没摸过便离开了这个世界,即便安眠也要化成骨灰住在盒子里面。记得著名的建筑大师菲利普·约翰逊说过:“设计从脚底开始”。这就需要让设计规划者在城市文化的建设中要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城市公共艺术观念需要延展和革新,真正反映自己民族特征的,提升城市化品质的作品并不多。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环境的,将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消逝的,具有普通老百姓生活痕迹、令人感到温馨的事物需要我们给予关注,要保护的不只那些隐含经济价值的古董大院。若干年后即使我们把古老影片里那些场景塑造的再完美,民俗博物馆里制作的模型再逼真,都只能给我们以视觉的图像,而不是心灵的温馨。

参考文献

[1]《都市里的村庄》 作者:蓝宇蕴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雕塑》雕塑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2144  2011年 六月刊

[3]《中国城市旅游》 中国城市旅游杂志社2011年 12月 第三期

猜你喜欢

公共建筑城市化以人为本
公共建筑绿色节能运维分析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关于公共建筑设计功能分区探讨
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