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灰雀》(统编本三上)文本细读
2019-09-10姜树华
姜树华
《美丽的小兴安岭》:
反复围绕“美”来说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直围绕小兴安岭的“美丽”、抓住四季不同美的特点——春的活力之美、夏的茂盛之美、秋的丰硕之美、冬的安逸之美来写,让小兴安岭的每一刻都充满着诱惑,每一处都让人迷恋流连。
课文的开篇便是围绕“树海”来说,“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字数不多,一片绿色海洋便展现眼前。当然,“数不清”,不是百里不绝,而是几百里不绝,不妨闭眼遐想一番:时而红松,时而白桦,时而栎树,时而枫树,时而翠柏,一排排,一片片,何等壮观,用“海洋”作比,再恰当不过。小兴安岭的树木连成一片,像海洋一样广袤,随着山势,迎着风涛,像叠叠的浪涌,一波一波,只不过这片海洋不是蔚蓝的,而是绿色的。
小兴安岭的春天给人们带来活力之美。“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一个“抽出”,充满了力量,这是万物复苏的力量,这也是树枝憧憬世界奋力伸展的生命力,连雪水的流动都充满着力量,“淙淙地流着”,“涨满”了小溪。小动物们撒欢着身子,在树林里奔跑,累了俯下身子喝水时,还不忘“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作者挑选了活泼的小鹿作为代表,展现出动物们的自由与舒畅。这些宛如一幅动静相宜的森林图画,此情此景,谁也不会去打扰。
小兴安岭的夏季给人们带来繁茂之美。作者连用三个AABB式的词语“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来形容,这里的树木何等茂盛,树木的枝叶把森林都“封”起来了,遮天蔽日,走在其中,定是看不到完整的天空。早晨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浓雾升腾,宛若仙境,整个森林“浸”在了浓雾之中,从空中俯拍,此时远近的几个小山头,定成了“白银盘里一青螺”。水雾蒸腾,正是植被茂盛的印证。太阳出来了,再一次见证树木葱茏茂密的程度。“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夏日强烈的光线从树木枝叶缝隙中穿过,在林中能看到一束束光道,像一把把利剑一般。草地上也是一片繁盛,各色的野花肆意绽放,无拘无束,“我的地盘我做主”,就是这么任性。
小兴安岭的秋天给人们带来丰硕之美。“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作者在这儿没有一一列举。小兴安岭,属低山丘陵,长约500公里。这里盛产菇类、菌类,是当之无愧的“绿色宝库”。秋天是山民们喜笑颜开、大获丰收的季节。泛黄的白桦、栎树叶子,在林间随风“飞舞”,而非“飘零”,那是因为,走进秋天的小兴安岭,满心欢喜,满眼是金,这是小兴安岭给人们沉甸甸的馈赠。
小兴安岭的秋天给人们带来安适之美。按理说,冬天是萧条的时节,但在作者笔下却满是安逸。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把小兴安岭装扮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雪花在空中悠闲地飞舞,像片片精灵,尽显飘逸姿态。小兴安岭的几个代表“人物”逐一出场。“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紫貂毕竟身手矫健,捕到了一只野兔,享受一番。黑熊也无忧无虑,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看来入冬之前就做足了营养储备,一个冬天可以过得安逸无忧。只不过,看到紫貂捕捉的“野鲜味儿”,难免有少许妒忌。松鼠倒是不怕寒冷,在树洞里憋得慌,出来散散步,心里念着“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只是散散步哦,食物俺一点也不用担心,洞里的松子儿多着呢。小兴安岭的冬季就是如此安逸舒适。
小兴安岭可以成文字的对象太多了,作者很是节俭地择选着用呢。恰如摄影师的一次次对焦,在不断调整比较着美的角度,围绕着一处处“美点”精彩呈现,小兴安岭这个“金鸡冠上的绿宝石”闪烁出迷人的光芒,万般诱人,举世眼馋。
《灰雀》:把爱“藏”起来
用“灰雀”作为课文题目,似乎容易让人误会成这是一篇写动物的文章。但通篇读过后,“灰雀”的确是全文的焦点,其联结着列宁与小男孩,导引出他们之间充满智慧与关爱的对话。
列宁对灰雀的爱表现在多处。“两只胸脯是粉紅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这是灰雀让人喜爱之处。对于每天来公园散步的列宁,早就喜欢在心,已然成了亲人一般。于是“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列宁“每次”“都要”“经常”的表现,已不是一般性的认识,而是彼此关切的朋友。只要走进公园,见灰雀已经成了列宁的必备动作。一旦发现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便“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那该是怎样的找寻啊,应是不放过每棵树、每根树枝、每簇花丛、每片草地……的寻找,众里寻他千百度,依然还是没有找到。在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百般惋惜与无奈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列宁对灰雀的浓浓喜爱和真切关心。
小男孩对灰雀的爱稍稍有些“隐蔽”。语言是最容易暴露出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当列宁询问小男孩有没有看见过红色胸脯的灰雀时,小男孩的回答“没……我没看见”,吞吞吐吐、犹犹豫豫。男孩“看看”列宁,不是“看着”“看到”,这是有话想说,但又不能直说。于是就很肯定地回答:“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是生怕列宁为灰雀担心,因为他知道了列宁和他一样喜爱灰雀,甚至比他更加喜欢。“第二天……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这是小男孩放回灰雀之后的情形,他没有立即“逃离”列宁的视线,明知事情即将“败露”,可还是舍不得离开白桦树,其实是离不开树上“欢蹦乱跳地在枝头唱歌”的那只灰雀。即使被列宁看懂,冒着被列宁批评,依然不舍得离开灰雀。这不是喜爱到极致,还能是什么?
如果说列宁对灰雀的爱是“一眼”便能读出的,那小男孩对灰雀的爱是要“多看几眼”才能读出的,而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就不是一下子能读懂的了。当小男孩吞吞吐吐回答时,列宁是何等心细,怎会没有察觉?但列宁却没有点破,更没有斥责,而是表现出对活泼可爱的灰雀高度担心:“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一句“它怕冷”道出了“真切担忧”。也有另一层用意。灰雀,常见于海拔1500~ 4000m 的高山带,主要栖息在终年常青的树林和灌木丛中。显然灰雀不怕冷,列宁怎会不知道这个常识呢?紧接着列宁表达出极度的惋惜:“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这是在欲擒故纵呢,用强大的反差表达内心的喜爱与见不到的痛苦。当男孩告诉他“一定会飞回来的”,列宁却故作诧异:“会飞回来?”依然沉浸在对灰雀浓烈的期盼中,期待着小男孩快些行动。明明早有察觉,却不捅破,而是通过推心置腹的感人话语,使小男孩内心受到震动、感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是对小男孩的友善保护。列宁的一句疑问“会飞回来?”,看似不够肯定,恰恰很好地给了小男孩回转的余地。这是何等的宽容与等待啊,这份爱,至深且绵长。
阅读原文,还能感受到灰雀对小男孩“爱”得真挚。“灰雀张开了自己的短嘴,从白桦树上朝叶戈尔卡看了一眼。”叶戈尔卡心里战战兢兢的:灰雀会不会出卖他?但是灰雀并没做声。它明白:叶戈尔卡不是那种讨人厌的孩子,干吗出卖他呢?灰雀的“看了一眼”“并没做声”,可见鸟通人情,小男孩是因为对灰雀的喜欢,才捕捉回去笼养的,只为了能每天看到,时刻在身边,并无丝毫要伤害的意图。
列宁、小男孩、灰雀之间,有真情表达的爱,有弄巧成拙的爱,有守望转身的爱……读读,品品,想想,真有意思。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中创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