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名字》教学及评析

2019-09-10徐俊曹媛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蝌蚪竹笋自然段

徐俊 曹媛

教学实录

一、生命课堂,名字入题

(一)初次见面,“名”字入手

师:(指黑板上的“名”)这个字,有拼音的,谁能读准它?(请多名学生读)后鼻音难不倒咱们江南的孩子,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你能给这个字组组词吗?

生:名字、姓名、名称、取名。

师:我们把一个字变成两个字。(补充板书“名字”,指名读。)听出来了吗?这个“字”是轻声。看老师的手势,一起读,不要拖音。

(师比画手势,生齐读。)

(二)名字导入, 引入课题

1. 师生互问,“你”“您”有别。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我来问问小朋友们的名字。(走到一男生面前)你好。

生:我叫陈雨辰。

师:这孩子太实在了。(笑声)你好!

生:老师您好!

师:这会儿知道说“老师您好”了。(笑声)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陈雨辰。

师:一听就是男孩子的名字。

(请多人回答)

师:谁来问问我?

生:老师,您好!

师:小朋友,你好!

生:您叫什么名字呀?

师:我姓徐,单名一个俊字,我叫徐俊。记住了吗?

生:(齐)记住了。

师:我们的国家主席叫什么

名字?

生:(齐)习近平。

师:对,叫习近平。国家主席也跟我们一样,也有名字。下面再看老师写字。(补充板书“两个名字”,红笔突出“两”。)

2.读好课题,“两”个名字。

师:谁会读?(生读)非常棒,他看到了老师特意把它(指“两”字)写成红色的。看着老师的手势,你再读一遍。(生再读)我们都只有——(生:一个名字。)这里是——(生:两个名字。)一起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谁有“两”个名字呢?它是——(指着板画,生读“蝌蚪”。)它是——(指着板画,生读“竹笋”。)我们都认识,但为什么会有两个名字呢?把课文纸拿起来,听老师读读课文。(师范读)

二、初读课文,正确流利

(一)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1.一字一句,指读正确。

师:课文里有很多生字,能不能像老师一样读正确?

生:(齐)能!

师:同学们把课文纸放在桌上,用手指指着课本里带拼音的生字,一个一个读,先读准了。

(生自读)

师:坐正了,拿起课文纸,自己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

(生自读)

2.对比朗读,关注细节。

师:老师把课文里带生字的词

语都请到黑板上来了,谁愿意来当当小老师?先请三位,读第一行。谁读得好,获得的掌声多,谁就是小老师。

(生分别读第一行词语:时候、拉着)

师:谁读得最好?(生:第一个。)我也觉得你读得最好,你再来带着大家读两遍。

(生领读)

师:你知道你为什么不如他?(对另一名学生)因为他的眼睛很亮,看到老师在这两个字底下画的小红点了,(指着黑板上的“时候、拉着”)两个带点儿的字要读轻声。(生再读)有进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3.形声识字,读音相行。

(师再请三名学生读第二行词语:蝌蚪、竹笋。)

師:谁来说说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指“蝌蚪”)

生:它们都是虫字旁。

师:我们把虫字旁去掉,再读读。(生齐读)像这样一半表示意思一半表示读音的字有很多,知道叫什么吗?

生:形声字。

师:我们以后可以用这个办法来猜一些字。再看看这个词语,(指“竹笋”)有什么特点?看看谁能发现,又能说清楚。

生:前一个是“竹”,后一个是竹字头的字。

师:“笋”为什么是竹字头?

生:竹笋长大了变成竹子。

师:说清楚了。我们再把这两个词语读一遍。

(生齐读)

4.声情并茂,理解透彻。

师:读最后一组词语,我要看到你们脸上的表情。

(生齐读“高兴、哈哈”)

师:两个“哈”字,老师给后面的这个也带了个点儿,要轻一点儿。(指名读)

师:(指着最后一名学生)你的笑容很灿烂。我们一起来读,高高兴兴地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意

1.自由选择,分段朗读。

师:生字词语会读了,现在把它们放回到课文里去。站起来先告诉大家“我喜欢读第几自然段”,然后再开始读。

生:我喜欢读第1自然段。(读第1自然段)

师:读得好不好?(生鼓掌)但是老师先不给他鼓掌,有一个地方读得不好。(再对着该生)你再读一下这个句子,注意“‘两’个名字”。

(生再读)

(师指名再读第1自然段)

2.课堂插曲,耐心引导。

(生读第2自然段,有一生喊“错”,师等该生读完。)

师:(对着喊“错”的学生)你的耳朵很好,但是千万别着急,要听人家读完。(对读错的学生)他刚刚喊“错”的时候,你知道哪里读错了吗?

生:多了一个字。

师:“小时候”,不是“小的时候”。但他有一个地方读得特别棒,“我也有两个名字”,强调了“也有”两个字。再听他读。这次不添字,

开始。

(生再读)

(师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我听出来了,它们很高兴。特别是最后一句,“哈哈”这两个字读得特别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三、熟读成诵,迁移运用

(一)尝试背诵,化语为文

1.动作提示,抓住重点。

师:都读得这么好,能不能试着背下来?

(生自行试背)

师:(对一名举手的学生)把课文纸盖过来,我们听听看。

(生试背)

师:很不容易啦,就这么一下子,他只忘记了四个字。

(师再请一生背诵)

师:真不错,很努力地背下来了,句子都记住了。你们注意到了吗?刚才他背课文的时候,有三个地方老师是有手势的,“我有两个名字”,(师比手势“二”),后面一句“我也有两个名字”,(师右手掌心贴向胸口)课文最后还有一个地方,“哈哈,我们都有——(生:两个名字。)”注意这些句子,我们一起来试试看。轻一点。

(生齐背)

2.变字为画,学习说话。

师:太棒了,课文都记住了,现在我们把课文变成一幅画。你看,(在“蝌蚪”后面画出一条箭头线,箭头后面画“青蛙”。)“蝌蚪长大了叫——”谁会说呀?

生:(拿着腔调)蝌蚪长大了叫青蛙。

师:咱们说话不要像唱歌一样好不好?

(生再说)

师:反过来,你还会说吗?(反向从“青蛙”向“蝌蚪”画箭头线)

生:青蛙小时候叫蝌蚪。

师:声音真好听。现在,谁能正着说一遍,反着说一遍,连起来说?

生:蝌蚪长大了叫青蛙,青蛙小的时候叫蝌蚪。

师:应该把“的”去掉,说“小时候”就可以。

(生再说)

师:对,说话就要干干净净,一个字都不多。(指另一名学生)请你来。

(生说)

师:会说“蝌蚪”和“青蛙”啦,那这个你们会说吗?(板画“竹子”,并在“竹笋”和“竹子”之间画双向箭头。)自己跟小伙伴说说看。正着说一遍,反着说一遍。

(生试说)

师:现在老师提高要求了,能不能把这两幅图连起来说说看,谁会?(指名说)

(二)情境背诵,玩味语言

1.教师背诵,学生纠错。

师:这篇课文这么好玩儿,老师也想背一遍。大家仔细听,记住要鼓励我呀!(师背诵,故意出错,最后一个自然段背成了:“青蛙和竹子一块儿说:‘我们都有两个名字。’”背诵完毕,学生低声议论。)

师:为什么没有人给我鼓掌呢?有什么问题吗?

生:应该是“青蛙和竹子手拉着手”,老师,您背成“青蛙和竹子一块儿”了。

师:“手拉着手”不能少。“手拉着手”表示什么呀?

生:表示非常高兴。

师:很高兴,不能省,那加上去是不是就可以啦?

生:您还忘了“哈哈”。

师:“哈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开心,笑了。

生:您还忘了“高兴地说”。

师:哎呀,老师真是年纪大了,把这么多重要的地方都背错了。这个句子写得多好啊,有动作表示开心的,那是什么呢?(生:“手拉着手”。)也有语气表示开心的,那是——(生:“哈哈”。)还有说话的语气表示开心的——(生:“高兴地说”。)真好,那这样吧,小朋友们和我一起背,好不好?

(师生配合,师手势语辅助,完成背诵。)

2.表演背诵,入情入境。

师:太棒啦,现在有没有进步啦?

生:有!

师:你们能不能也这样来读一读?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合作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请两名学生上台)

师:我们玩个小游戏。你们读得好不好,老师光用耳朵来听。谁上来把老师的眼睛蒙住?你来,你个子高一点。(蒙好眼睛)开始吧。

(两生背)

师:他们刚才读“哈哈”了吗?

生:读了。

师:你们听出很高兴了吗?

师:没有。

师:可以加上一些动作,高兴的心情就出来了。什么动作呢?

生:手拉着手。

师:对呀,你们刚才肯定没有“手拉着手”。来,手拉着手读读看。(对着高个子学生)再把老师的眼睛蒙上,开始吧。

(两生再背)

师:有没有比刚才好呢?

生:有。

师:但我猜他们刚刚是傻傻拉着手不动,是不是?应该是高兴地手拉手。你俩手拉手的时候能够边转圈边读就好了,知道吗?再来一次。

(两生再次试读)

师:好像有点变化,但是他们是不是很磨叽?老师和你们一起试试看。(跟学生手拉手一起高兴地转圈背诵)

师:你们两个来一遍,我们一起陪他们读,预备,开始。

(两生再次读)

四、精彩对话,实用语文

师:我们学这篇课文,不仅要学会怎么读,还要学会说话。同学们看,课文的题目叫——(生:两个名字。)我们能不能像《两个名字》这篇课文一样说话?我找一位小朋友。(对着一名学生)你好!

生:您好!

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生:我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师生:哈哈,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师请多名学生展开对话)

师:我们换一下顺序,你们先说,我再说。

生:您好!

师:你好!

生:我有一雙能讲话的嘴巴。

师:一张,再来一遍。

生:我有一张能说的嘴巴。

师:谁的嘴巴不能说啊,那不是哑巴了?(笑声)再加上两个字,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再来一遍。

生:我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师:我也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师生:哈哈,我们都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下课的时间到了,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学习的课文的题目叫什么呀?(生:《两个名字》。)很好!其实呀,蝌蚪和青蛙不是名字,竹笋不是名字,竹子也不是名字,这只是它们的名称。名字,是有姓有名的。可是,既然蝌蚪、青蛙、竹笋、竹子都不是名字,题目为什么要叫“两个名字”呀?因为它是一个童话故事。写童话故事的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让小朋友们喜欢读。读了,学字,学朗读,学说话,而且还懂得了一些道理。好了,这堂课咱们就到这里,下课!

(该课实录由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林敏欣老师整理)

教学评析

徐俊老师的课,让我仿佛看到了贾志敏老师的教学身影。扎实、淳朴是贾老师课堂教学的特点,徐老师这节课也叫人看着亮亮堂堂,清清爽爽。我想用三个词来表达我的感受:朴实、自然、生动。

首先,说说“朴实”。

这节课没有先进的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仿佛让我们重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课堂。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信息技术的缺失而感觉教学手段的落后,反而因它的朴实倍感课堂的亲切。这种朴实,最见教师教学的功底,尤见教学设计的大智慧。

这节课,徐老师紧紧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展开教学,从学生听老师范读,学生自己试读,到“竞选”小老师带读词语,再到读整篇课文,一气呵成,干干净净。我们知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九年一贯性的语文课程目标,如何有层次、有侧重点地落实到一年级的课堂中?徐老师抓住学段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在逐步达到这一要求的过程中,又呈现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读正确上,徐老师设计了从读词到读文的逐级指导。“读词”的环节,六个词语分三行排列,三行词语三种类型,三种类型又有三种不同的教学。如“蝌蚪”“竹笋”两个词语,徐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声旁示音、形旁表义的形声字的规律,利用规律识字读词,不仅有趣,还渗透了识字的方法,将读词和识字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读词指导为理解课文、读好课文做了铺垫。

在指导学生读流利环节,徐老师一段一段指导学生读,但不是读了就过去了,而是把读的过程变成语言学习的过程。怎么把它读好?读流利,读出感情来,是需要理解课文语言的。

这篇课文的三个自然段,围绕课题“两个名字”,有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分别是“我有两个名字”“我也有两个名字”“我们都有两个名字”。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徐老师用几个不同的手势辅助学生朗读。简简单单三个手势点破了这三句话的含义,学生在一听一观察中悟到了句义,很自然地就读出了重音。

最后一个自然段,徐老师采取了“示弱式”的指导,这是另一种高明。学生“帮”老师“纠错”的过程,就是思考课文内容意思的过程,他们的思维是自主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们是站在课堂的前面的。

接下来,说说“自然”。

教学就是对话,这在徐老师的课堂上体现得很充分。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徐老师不是着急地去问学生要答案,而是一直在引导学生说干净的、正确的、有质量的话,这就是语文的学习。这种引导体现在等待上,体现在善意的评价中。

例如,课的导入环节——“问名字”。徐老师问学生“你好”,有个学生没有用“您好”来回应老师,而是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徐老师没有着急去教他,只是说“这孩子太实在了”,在会意的笑声中,这个学生就明白了,当徐老师再问候他“你好”的时候,学生回应“老师您好”。这一段对话当中,有语言表达形式的指导,更有交际素养的指导。这样的一段富有语言情感、语言温度的导入,让这堂课从一开始就有了语文的温情。

又如,讲到蝌蚪和青蛙、竹笋和竹子的关系,徐老师在黑板上画了蝌蚪、青蛙、竹笋、竹子的示意图。如果教学就停留在这里,就成了教自然常识了。徐老师不教常识,而是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有思维张力的语言、干净的语言把自然常识的知识表达出来,这是在教语文。

最后,说说“生动”。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教学中,到底如何让学生实现语言的自我建构,这节课是个很生动的例子。

如前面举例,对课文中那富有典范意义的三句话——“我有两个名字”“我也有兩个名字”“我们都有两个名字”,不是老师教会学生说的,而是学生在充分朗读、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对句式有了充分的认知。

在拓展练习说句子的环节中,徐老师不是检查学生说得好不好,而是通过“我有……”“我也有……”“我们都有……”这样的对话,你一言,我一语,在有趣的想象与表达中引导学生建构起自己的言语经验。学生说错没有关系,徐老师擅长“等待”,一直到他说对了为止。课堂上那个小女孩可能永远不会再说“一双嘴巴”了,她记住了嘴巴是“一张”。因为和徐老师的对话过程是那么有趣,这就是一个生动的建构过程。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发展,语言和思维是共同进步、共同提升的。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任务——识字、学词、读好课文、理解与积累语言,在这堂朴实、自然、生动的课上无痕又扎实地实现了。这正是老一辈名师的教学追求、教学艺术在年轻一代教师的语文课堂上的传承。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笕桥花园小学/天津市教科院)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蝌蚪竹笋自然段
秋天
竹笋
蝌蚪
竹笋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美丽的秋天
青蛙和蝌蚪
竹笋见到阳光啦
蝌蚪、螺蛳、水草和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