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程基地为阵地,引领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之路

2019-09-10耿德伦

高考·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课程基地积极作用

耿德伦

摘 要:党的19大给我们描绘了壮阔的时代教育蓝图,每个高中学校如何实现教育的更高,更快,更强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江苏省于2011年起便提出建设课程基地的理念,在育人转型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就将从以课程基地为阵地,采取非正式学习的理念来引导学生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这个角度来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课程基地;非正式学习;高中教学;积极作用

党的19大给我们描绘了广阔的社会发展蓝图,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方面,如何促进学校向更高、更快、更强发展,是我们每一位高中从教者和管理者心中所应该思考的话题。从2011年开始,江苏省便提出了建设课程基地的崭新理念,在育人模式方面给全国做出了新的示范。我们学校又在建设课程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非正式学习的理念,两个概念叠加在一起,碰撞出别样的精彩。

所谓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或者继续教育而言,是指人们在工作、生活、社交非正式的学习时间和地点,来接受新知识的形式。因为人处在一种比较放松愉悦的状态,恰恰能够唤醒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寓教于乐,学有所得。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采用非正式学习的理念,可以把他们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结合我们学校建设的课程基地这个理念,把学生放置到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不断拓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把学习和社会生活互相整合,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的去发现、探索并解决问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从概念上来说,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正式学习而已。这个正式学习,是指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端坐教室认真听讲。而非正式学习是由自己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这种学习可谓无处不在,润物无声,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再结合到我们学校建设的课程基地,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吸收能量,创造新知的氛围和情境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基于课程基地的非正式理论学习,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特征。立足课程基地的非正式学习的理论,它具有充分的综合性,即课程基地的实际建设的内容和方向,基本整合了校园的整体资源,也是对所有学科的拓展。包括对于学校整体环境的整体改造,对所有课程的重新界定,以及对学生过往经验、过程的重新定位。所以说,学校借助了课程基地建设,我们的高中学校对整体教学的学科整合,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跨域联系,获得了一种全新综合的理解。

2、开放性。我们所谓的立足于课程基地的非正式学习的理论,它具有充分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便是依托于教学基地的建设,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它真正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人在课堂,正襟危坐的局面,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包括高中与大学之间的互相往来,也加强了课堂教学与学生本身生活实际的紧密相连。可以说,极大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其二则是它的课程之间的开放性。即我们应该放眼更宽更广的地方,建设课程基地,我们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在本校园的固定区域,而应该打破界限,扩大外延,真正达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完全开放,那么,所有的任教老师之间可以互通有无,有效扬长避短。其三,则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更深层次的开放。当我们学校有什么好的项目,或者是建设基地有好的经验,便及时向兄弟学校推广,由此可以真正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课程,提升所有学校的办学能力。

3、建构性。所谓建构性,是指我们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学习本身就不是一种硬性灌输,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吸取知识,自我建构知识层次的过程,建立在课程基地的非正式学习的理论,更具有鲜明的建构特征,即我们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自我去学习知识,汲取营养,并且这种建构的过程是目标明确,规划合理的。而且我们所设定的课程基地的建设,不是封闭的,僵死,而应该是一个不断灵活机动,向上发展的过程。课程基地应该是一边建设研究,一边提升发展,可以促进学生后续更强劲的发展和进步。

二、立足课程基地的非正式学习理论实施的有效策略。

1、努力促使在个性化学习的实践中,不断优化操作的途径。

课程基地建设的理念是为了给学生更加宽广的学习场地和空间,而非正式学习的理论也是能够引导学生把学习的领域,由室内向室外拓展。因此,二者的互相结合,积极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积极转变,也引领了我们课程改革的成功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首先便是积极组建学生社团,推动主动学习的意愿。课程基地的建设是秉承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我们在积极建立社团的过程中,把学生按照真正的兴趣爱好,包括个人的特长禀赋等方面的不同,指导他们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基地,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场域,亲自感受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在社团的学习和培训过程中,让学生亲历亲为,真正感受到学习的自我发现,探索和提升的过程。

例如我校的社团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例如以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的语文社团,或者是以侧重于实验与实践过程的物理学科的社团等等。这些社团不管侧重于哪个方面,其最终的目的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即能够落实课程改革的宗旨,起到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最终目的。

2、在真正的主题化教学中,以灵活教学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

基于课程基地情景下的非正式学习,我们可以采用主题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或者是崇高精神时,我们采用了较多的主题学习模式,即不管哪一次活动中,都有一个鲜明的活动主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计划、有目标地为学生创设鲜明的活动情境,并遵循正常的科学规律,按照步骤,有节奏地开展系列探究活动,从这个活动中获得系统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和丰富的体验。当然,如果在活动中,我们所设定的主题过于繁杂,那么学生势必会打退堂鼓,止步不前,当遇到这种情境时,面对较深的主题,我们可以把它细化分解成单个的单元或者是更小的项目,并且采取合理分组的方式,让学生们之间共同合作,为学生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学习模式,既解决了时间短,任务重的难题,也加深了学生的友谊。

例如,在实际活动中,我们给学生渗透了环境与生命教育的思想,开展了小小发明家的竞赛活动。对生活中的污水处理,或者是垃圾分类如何操作等等,都带领学生在固定的主题前提下,进行学习,在做中学,在学生做做,这也正是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真正起到了寓教于乐的原则。

3、立足课程基地的非正式学习理论,还应该注意活动材料的保存和延续。

课程基地不仅具有我们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又不断拓展了活动的空间,改变了课程的性质,体现了非正式学习的多元特征,指向教改的内涵建设。所以当我们在课程基地,用非正式学习的理论来引导教学时,在丰富的环境映衬下,给学生提供了奇异于课堂的新鲜的知识。这样实际的场馆体验中,健全学生的人格。在这其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实际的教具和学具,便于学生选用,不断拓展教学的资源,促进设备的延伸,教学的外延增强,提升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体验度,这其中,更要發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对教学材料的存储和延续,因为非正式学习具有随意的性质。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所以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规律。有时学习有意注意的时间不长,所以我们此时要注意保存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者学习内容时,可以直接调用。而且在课程基地中所进行的学习下,学生完成的一部作品,往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时可以给他们保存实物,如果实物不方便的话,可以为学生保存模型或者是电子图片,对于文档或者是图片资料可以储存到网盘中,做好食物储存和虚拟储存的两手准备。时间长了,便会积累下丰富的活动材料。这样积累资源,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珍视非正式学习的成果,巩固收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结语:在学校开设的课程基地中,积极采用非正式学习的理论,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乐于参与教学,不断提升体验,从而促进课程的良性改革和发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其良,学习方式变革的绿色引擎——课程基地建设[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2),

[2]康红兵,课程基地建设:一项基于课程领导力的行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5)。

猜你喜欢

非正式学习课程基地积极作用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浅谈雾霾与经济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专业发展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策略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