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和施琅对收复台湾的贡献
2019-09-10林敏
林敏
摘 要:郑成功在明末清初之际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坚持抗清,后于1661年驱逐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统治,收复了台湾。而施琅从郑成功的朋友反目成为对抗者,并在郑成功收复台湾22年后,使台湾统一于祖国。二人对收复台湾有着一脉相承的贡献。
关键词:郑成功;施琅;收复台湾;贡献
郑成功,福建南安人,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南明的隆武皇帝赐给他朱姓,改名成功,被称朱成功、赐姓、国姓爷等。明末清初坚持抗清活动,并于1661年驱逐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统治,收复了台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
施琅,福建晋江人,字尊候,号琢公。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后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郑成功很器重他,军务大事多与他谘商,曾是郑成功的一名得力将领。后与郑成功失和再次投靠清廷,被清廷任为同安副将,后为福建水师提督,并委其“独任专征”,统一台湾。他对台湾统一于祖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郑成功与施琅的关系
郑成功与施琅关系,《靖海纪事》记载:“礼遇初甚渥, 凡军事必咨商。”杨英的《从征实录》是这样描述的,“琅于成功诸将中年最少,风宇魁梧,于楼楷、旗帜、伍阵相离之法,皆启用之。”施琅本人曾说过与郑成功的关系,“琅起卒伍,于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间微嫌,酿成大戾。琅于赐姓,剪为仇敌,情犹臣主;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公义私恩,如是而已。”
可见,郑成功起先对施琅比较重用的,后来才失和的。对于他们失和的原因,学术界说法不尽相同。
徐晓望认为二人所站的政治立场不同所致。他认为郑成功是为明朝而战,施琅则已经成为清朝的将领,一直有亲清的政治倾向。他们由于历史的关系与地缘关系而走到了一起,但其政治态度的分歧,决定了他们注定要分道扬镳。
施伟青认为郑成功与施琅恶交的原因有三:第一, 施、郑对郑军战略方针有分歧;第二,施、郑对郑军扰民问题看法有分歧;第三,施琅性甚骄傲,成功势难容忍。
寒冬认为:郑成功与施琅从朋友到敌人、从合作到对抗的变化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个人性格;二是双方所处的立场和利益。
笔者赞同寒冬的观点。郑成功与施琅由于性格上的差异以及双方所处政治立场的不同,造成了二人最后分道扬镳,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但二人对收复台湾方面却有着一脉相承的贡献。
二、郑成功对收复台湾的贡献
1659年郑成功与张煌言联合北伐攻取南京失败后,曾任荷兰东印度公司通事的何斌(又称何廷斌)从台湾淘逃到厦门,向郑成功建言:“台湾沃野千里,实霸王之区。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使人耕种,可以足其食。上至鸡笼、淡水,硝磺有焉。且横绝大海,肆通外国,置船兴贩,桅舵铜铁不忧乏用。移诸镇兵士眷口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养, 而国可富,兵可强,进攻退守,真足与中国抗衡也。”并献上台湾地图。他还陈述了台湾人民的疾苦,表达了希望郑成功能解放台湾的迫切心情,而且认为荷兰殖民者是可以完全击败的。郑成功接受何斌的建议,决意收复台湾。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收复台湾之事,说“唯台湾一地,离此不远,暂取之,并可以连金、厦而抚诸岛。然后广通外国,训练士卒。进则可战而复中原之地,退则可守而无内顾之优。诸君以为何如?”郑成功决定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优,并可生聚教训也。
第二年(即1661年)3月,军事准备就绪,成功令黄廷、郑泰等守厦门、金门,自己从厦门移驻金门,亲率大军二万五千人于4月21日从金门料罗湾出发,向台湾进取。4月26日,郑成功发给荷兰殖民者的劝降书,其中写道:“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表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被荷兰占据很久,今我要收回。郑成功经过9个多月的艰苦围攻,终于迫使荷兰殖民者在1662年2月l日签署投降条约,全部退出台湾,收复了台湾。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写下一首诗: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的所做所为充分体现他驱逐荷兰殖民者的豪情壮志以及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开发和建设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政治上,按祖国大陆形式设立府县,即设立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二县,任命官员,施行有效的行政管理。还整顿法纪,厉行廉政,惩办贪官污吏。
2.经济上,注重农业生产,发布屯垦的八条命令;改革赋税;奖励移民;推广大陆先进农业生产经验;还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3.文化上,郑成功复台后,以此作为抗清基地,继续奉南明永历正朔,也将反清复明、忠君爱国的思想传播到台湾;而且大陆的佛教、道教也随之在台湾广泛传播。
他去世之后,其子郑经又继续采取措施,推进台湾的建设和开发。
三、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
1.重新收复台湾,使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
1883年,施琅奉清朝康熙皇帝之命,任“独任专征”,先以武力攻占澎湖,后以和平方式统一台湾于中国大陆。
占领澎湖后,施琅一方面对“诸岛投戈者数千人皆厚恤之,有欲归见父母妻子者, 令小船送之”;另一方面主动表示不记私仇,只要郑氏肯放下武器,率众登岸归降,不仅可保家身,而且还保奏朝廷给予官爵,并在澎湖出榜安民,瓦解台湾军心。使得“台湾兵民莫不解体归心,惟恐王师之不早来。”为了使和平统一台湾成为现实,施琅又派侍卫吴启爵到台湾晓以利害,從而扩大政治压力和军事打击的影响,最终使台湾回归得以和平解决。因此,康熙皇帝在1683年九月初十日晋封施琅为靖海侯的《封侯制诰》里赞扬施琅“矢心报国,大展壮猷,筹画周详,布置允当,建兹伟伐,宜沛殊恩,封尔为靖海侯,世袭罔替。”并给与重赏。
2.极力主张保留台湾,使台湾永远成为中国的领土。
施琅统一台湾后,对于台湾的弃留问题,清廷内部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台湾“乃系一块荒壤,无用之地耳。”康熙皇帝开始对台湾的重要性是认识不足的。他说,“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对“弃守之议,迄无定见”,也倾向于放弃台湾。
施琅上疏康熙皇帝,在他的《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指出,台湾纳入大清版图可“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同时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溥……无所不有”。施琅还指出:“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他大声疾呼:台湾“断断乎不可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康熙皇帝排除了议政王大臣们的干扰,终于采纳其建议,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
从此,台湾和大陆重新得以统一,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郑成功和施琅对收复台湾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有著一脉相承的关系。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国人民反抗西方殖民者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并且长期阻止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再度侵占台湾的野心,人们将郑成功视为“开台烈祖”,他当之无愧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施琅统一台湾的贡献可以用施伟青的话来概括:施琅的贡献不仅在于宁海靖疆,统一台湾,促进了多民放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东南沿海和台湾社会的进步。没有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统治,并且收复台湾,施琅也就不可能使台湾回归祖国大家庭,使中国的疆土得以完整统一。
参考文献:
[1]施 琅.靖海纪事卷首襄壮公传,周宪文:台湾文献史料丛刊 第6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2]杨 英.先王实录校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3]江日昇.台湾外志(三十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36页。
[4]徐晓望.郑成功与施琅发生冲突的原因[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5]施伟青.再论施琅的几个问题——与王铎全同志商榷[J].台湾研究集刊,1984年12月。
[6]寒 冬.性格悲剧——试论郑成功和施琅从合作到对抗的个性因素[J].贵州文史资料丛刊,2005年,第二期。
[7]江日昇.台湾外志(卷十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5页。
[8]江日昇.台湾外志(卷十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5页。
[9]杨 英.先王实录校注[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连 横.《台湾通史》开辟纪[M].商务印书馆,1983年。)
[11]黄宗羲.郑成功传(附录《延平二王遗迹》),周宪文:台湾文献史料丛(第6辑)[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12]彭贻孙.靖海志(卷四),周宪文.台湾史料文献丛刊(第6辑)[M].人民日版出版社,2009年。
[13]彭贻孙.靖海志(卷四),周宪文.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6辑)[M].人民日版出版社,2009年。
[14]施琅.靖海纪事[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15]施伟青.施琅年谱考略[M].岳阳书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