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研究
2019-09-10龙彬宋正江石恺
龙彬 宋正江 石恺
摘要:近年来,农村发展需求越来越迫切,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本文通过对农村闲置空间的活化利用研究,以重庆市万盛区农村闲置中小学利用规划为例,对闲置空间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对研究区域、闲置中小学特征进行了总结。从理论层面论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全域统筹开发,引入触媒元素,促進产业融合发展等理念。从策略层面提出了全域统筹规划,闲置空间分类;突出异化主题,特色专项发展;重组空间功能,构建运营模式等实施途径,以期对我国农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等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触媒理论;万盛区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8.006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8-0036-09 文献标识码:A
The Study on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ural Idle Spa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the Utilization Plan of Idl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Wansheng Rural Area of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LONG Bin, SONG Zhengjiang, SHI Ka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mand for rur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urgent, and the propos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created new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ural idle space, this paper takes the utilization planning of idl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Wansheng rural area of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and sorts out the research status of idle space,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area and idl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region; the introduction of catalytic elements, and promote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strategic level, it proposes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whole area, the classification of idle space; highlighting the theme of alienation, special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s; reorganizing spatial functions and constructing operational mod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ural idle space in China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idle spac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catalyst theory; Wansheng District
引言
在快速城市化的推进中,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侧重于城市,致使城乡关系发生变化,农村各项要素重构使其出现了人口流失、空间闲置、土地荒废和经济萧条等现象①,这些闲置空间多处于原有功能消失、维护经费不足、管理不当、土地和建筑粗放式经营的状态。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是一个绝佳的契机。闲置空间目前在学术界暂未有一致认可的定义,不同学者从空间使用、空间需求、价值角度等方面进行了定义[1],但多采用王惠君提出的闲置空间定义:指原有阶段性功能已经消失,而目前使用功能不彰,可以有更积极的使用方式或者潜力之空间[2]。
目前闲置空间研究主要聚焦在闲置原因、闲置特征及影响、活化策略三方面。在闲置原因上,有学者认为是制度改革滞后使农村闲置土地、房屋等无法在市场进行重新配置[3]。也有学者认为是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加快,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以及农宅留旧建新等[4]。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是家庭结构、农民观念、生产方式等变化[5]。在闲置特征及影响方面,有学者从美学、社会、历史、象征等方面论述了闲置空间的价值特征[6]。有学者认为会产生土地资源浪费、村庄景象破坏、乡土文化丧失等影响[2]。此外也有认为宅基地闲置会形成空心村,从而降低宅基地利用率、加剧人地矛盾和各类社会问题等[7]。在活化策略方面,不同学者从闲置宅基地复垦[8]、村庄闲置空间发展“庭院经济”[2]、闲置空间引入文化创意产业[9]、农村闲置住宅和土地建立乡村休闲养老模式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10]。
综上可知,现有针对农村闲置空间的研究多集中于耕地、农宅、宅基地、庭院等私人所有的个案进行剖析并提出更新利用建议,因此,本文选择公共产权的群体——闲置农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从全域整体统筹角度以触媒理论为指导进行农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研究。
1农村闲置空间分析
1.1构成类型多样,形势严峻
我国城镇化率从2008年45.68%上升至2018年59.58%,十年涨幅13.9%,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因此每年约千万人口进城,特别是“被城镇化”的务工农民,导致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土地和房屋,其中闲置土地包括耕地、宅基地等,闲置房屋包括农房和中小学等。有研究认为2002—2013年间,我国闲置耕地比例从0.32%上升到5.72%,可能出现“森林转型”导致耕地在空间上的收缩,我国东中西部闲置耕地占总耕地比例分别为0.81%、6.91%、7.65%[11]。农村闲置宅基地比例则约为15%左右。在经济落后的地方,宅基地闲置现象更为严重[12]。有研究显示2000—2011年,乡村人数减少约1.33亿人,但乡村居民点用地反而增加约3045万亩[13]。此外因乡村人口转移,全国农村至少有7000万套闲置农房[14]。2001—2013年间全国撤并小学约22.9万所,其中87.6%位于农村,初中撤并约1.2万所,其中91.7%位于农村[15]。结合以上数据分析,在我国农村闲置空间类型多样且形势严峻,因此盘活农村闲置空间,对于提升农村土地、房屋利用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迫切性。
1.2利用阻碍多重,活化困难
活化高效利用农村闲置空间,能实现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闲置空间利用也有着多重阻碍。首先是产权类型复杂混乱,特别是闲置宅基地和耕地其产权人数量巨大,难于集中统一活化利用;其次是经济收益分配困难,对于村集体所属的公共闲置空间收益,分配方案无法使村民都满意,特别是对于统一利用的私人闲置空间的功能规划、经营项目类型、公共设施的布点等,非常难于协调;再次是前期投资巨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滞后,前期需要投入大量基建资金,以及对某一区域闲置空间活化品牌打造、平台构建都需要聘请专业团队,其开发成本村民是无法解决的;最后是信息滞后,村民对前来消费的群体认知严重不足,如群体年龄、文化、家庭结构等构成,以及群体度假距离、度假形式、精神文明需求等,无法做到有的放矢。
1.3學校操作性高,利于开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流动迅速和生育观念改变引起了少子化现象,导致农村的中小学进行撤并,农村闲置学校空间也就随之出现。农村闲置中小学产权多为村集体或国有,产权清晰、权属单一。因此对其进行活化利用后的经济效应收益主体明确,且分配方案简单利于执行。基于上述特点,闲置学校易于成规模活化利用,具有见效快、示范性强及广泛的带动效应等优点。同时因其产权所属,活化利用多采用政府领衔,企业投资、专家团队入驻、社群运营管理等模式,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闲置空间活化利用可操作性更高,利于开发使用。
2闲置空间活化利用的理论引导
2.1?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全域统筹开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将作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战略,以及“三农”工作总抓手,为农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明确了“三步走”的目标任务:2020年基本形成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202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35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全面实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激发农村各类资源潜能和各类主体活力,不断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因此以全域整体统筹的理念引导闲置学校活化利用,最根本是要打破乡镇或单一村庄寡头式发展格局。重庆市万盛区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规划构建了“一城、两带、两区、五镇” 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闲置中小学活化利用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进行全域化、整体化,将万盛全区闲置学校作为一个有机发展整体,整合全域闲置学校,对闲置学校活化利用的相关因素进行重新构思,打破传统行政范围约束,将分散在闲置学校附近的旅游吸引物、设施、产品、劳动力等优势资源整合起来,结合闲置学校打造各自的旅游吸引元素和服务业态,形成闲置学校活化利用的网状整体,实行区域联动发展,最终形成服务节点众多、品牌形象突出、配套设施完善、业态多样、能吸引相当规模游客的万盛区闲置空间整体。
2.2引入触媒元素,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选择闲置学校活化利用作为农村发展触媒,促使相关要素集聚和建设项目连锁式开发,激发、引导、促进农村发展。以闲置空间盘活类似“触媒”作用激活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经济上行,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功能,以及农村“三生”空间的重塑,激发农村内生动力,自下而上的发展,以此形成“点状介入,循序渐进”的农村发展格局。点状介入即为选择闲置学校进行活化利用,或更新为公共服务类建筑,或更新为乡村养老机构,或更新为民宿。循序渐进即为通过利用闲置学校活化利用投资小、改造周期短、辐射区域广等优点,强化内部区域合力,形成多个闲置学校旅游产业集聚区,逐步带动农村关联产业发展。
以闲置中小学改造为基础,搭建激活农村资源的平台,构建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机制。接着以此为契机,整合万盛区优势资源,全面提升触媒效应带动作用,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销售、乡村文创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延伸、产业互动,激活农村经济,助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住宅、生态环境等人居环境改善,进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最终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见图1)。
3研究对象概况
3.1重庆万盛区概况
3.1.1渝南黔北边界,地理区位优越
万盛区全称为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重庆南部渝黔边界,距离重庆主城约70公里,处于重庆大都市范围。万盛在重庆大都市区规划中被赋予“城郊休闲旅游”集群定位,其所在的綦江—万盛—南川板块明确要求培育休闲旅游与文化交往功能。因此,万盛区承接大都市区日益庞大的休闲旅游需求,将是万盛旅游发展难得的机遇。
3.1.2渝黔枢纽中心,交通区位便利
万盛隶属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具有辐射湘黔川的交通优势,同时处于川渝黔金三角旅游环线,是渝黔版图上承东启西、贯南穿北的交通枢纽中心。綦万、南万与成渝、成渝复线高速互通,实现了互联渝黔、渝湘两条出海通道。三万南铁路东连渝长高铁和渝湘铁路,西接渝黔高铁和渝黔铁路,将带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建设中的万盛江南机场和即将建设的万盛至赶水高速、万盛至柳州铁路等项目,以及渝黔复线、重庆至万盛轨道交通的确立,将进一步确立万盛渝南黔北旅游集散中心的首位度。
3.1.3世遗游线节点,旅游区位优良
万盛作为重庆唯一的“旅游经济试验区”,处于重庆环都市旅游发展区,是承接重庆旅游产业外延的重点区域。同时万盛区与武隆世界自然遗产、仙女山、乌江画廊、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世界等自然遗产同处一条旅游线,作为川渝黔世界遗产生态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旅游区位得天独厚(见图2)。
3.2萬盛区闲置中小学概况
3.2.1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化潜力大
经统计分析,目前万盛闲置中小学校共计66所,其中包含1所中学和65所小学,散布于8个乡镇60个村组中。中学为万东镇鱼田堡中学,小学分布情况为关坝镇4所、青年镇6所、黑山镇7所、金桥镇8所、丛林镇8所、万东镇9所、石林镇11所、南桐镇12所(见图3)。闲置学校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可在万盛区层面进行全域统筹式活化利用,打造品牌产品,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3.2.2地缘条件优越,开发条件成熟
闲置学校选址多集中村寨内部或村民聚居地附近,便于结合村庄开展闲置空间活化利用工作。因教学功能要求,闲置学校在营建之初便选址于地形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教学空间和室外操场面积充裕之地。学校占地面积100~27250m2不等,其中2000m2以下32所占比48%,2000~4000m2的21所占比32%,4000~6000m2的8所占比12%, 6000m2以上5所占比8%。同时有较为完善的水、电、气、通讯等市政配套设施,相对其他类型的闲置空间具备更成熟的活化利用条件。
3.2.3产权归属清晰,成本优势明显
全部闲置学校用地均属于行政划拨用地,产权归属清晰。目前学校均处于闲置荒废、低价租赁、村委会借用、政府安置和售卖等状态,其中租赁31所,闲置16所,村委会借用9所,政府安置困难户4所,售卖6所。如采用集中收储利用,相比使用既有民宅具有更高可操作性,且交易成本低廉。此外闲置学校房屋结构为砖混、土木、干打垒三种结构。其中砖混结构44所占比67%,干打垒结构3所占比4%,土木结构19所占比29%。多数学校结构质量较好,改造只需进行外立面和内饰的乡土化设计,不需拆除重建,改造资金远低于拆除重建,具有成本控制优势。
3.2.4国资长期闲置,资源增值高效
目前闲置校园低效低价值的废弃状态,造成了国有土地、建筑双重浪费。学校从1993年开始出现闲置,并在2001年上升到闲置6所的小高峰,在2010年闲置13所,达到最高峰,至2011年最后8所农村学校全部闲置(见图4)。此外闲置学校因无人维护,破损现象逐渐严重。因此,将闲置学校统一活化利用,既保证了校舍安全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可完善万盛全域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加快万盛区全域旅游提档升级,为乡村振兴探索一条特色之路。
4农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策略
4.1?全域统筹规划,闲置空间分类?
通过借鉴旅游圈层结构理论,采用类型学方法,对万盛区闲置学校进行统一分类规划。根据学校地理位置、景观资源、客流来源及其场地规模、建筑质量、配套设施条件等条件进行综合研判,依据各学校内部高度相似性和外部高度差异性,将全区66所闲置学校分为村寨型闲置学校(35所)、景郊型闲置学校(20所)和城郊型闲置学校(11所)三大类型(见图5)。
关系为“被包含”。村寨型主要是依托现有村落的“风俗”“技艺”“美食”“环境”等现存条件,以及对潜在的乡土特性深入挖掘[17],将其打造成为提供公共服务事业的场所,服务于本村村民或外来养老群体。(2)景郊型是指学校临近景区,与景区关系为“被包含”“内切”“外切”和“外相邻”等关系。景郊型主要是依托景区现有旅游资源和其在市场上的知名度等,将其打造成为集设计感的空间、自然景观融合的室外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当地文化与美食、细致的服务为一体的精品民宿[18]。(3)城郊型是指学校临近城镇,与城区关系为“被包含”“内切”“外切”和“外相邻”等关系。城郊型主要是借助城区公共设施等资源,以及学校周围的人文资源、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现代农村景观等,融入现代科技进行针对性主题定位和空间设计,结合各类主题,打造为面向游客的低碳环保、地产地销、特色体验的全域旅游特色配套民宿(见图6)。
4.2突出异化主题,特色专项发展
4.2.1村寨型闲置学校
村寨型闲置学校改造为公共服务类建筑,其功能主要为乡村振兴讲习所、村文化服务场所和乡村养老场所三类。(1)乡村振兴讲习所:成立乡村振兴讲习所,既可宣讲乡村振兴中央精神和国家政策,又可传授种养植技术和副业发展培训,引导农民思维、提升农民技术,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执行者、获益者;(2)文化服务场所:结合乡村振兴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要求,弥补农村文化事业的缺位,通过建立集农村书屋、放映室、文化室、活动广场等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3)乡村养老场所: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居家养老模式弱化,加上社区和机构养老发展欠缺,开展乡村养老有利于丰富社会养老模式[11]。乡村具有乡土特色、生态环境优良、生活节奏慢、民风淳朴等特征。村寨型学校因以农村聚居点为核心,乡村养老不同于城市的生存型养老,其可融入村庄的日常生活、丰富情感生活。
4.2.2景郊型闲置学校
景郊型闲置学校改造为精品民宿因其紧临景区,具有景区依附性、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客源市场共享性的独特性[19],其影响就是要求不断完善景区接待能力和接待业态多样化,满足游客对特色和“猎异”的探索。精品型民宿相较于景区酒店更具特色和亲近自然,可与景区酒店互补式发展,丰富旅游者选择。精品型民宿是指从传统民宿发展而来的高品质民宿,其内涵是指精致服务、独特品味和别致体验等。精品型民宿经过专业设计和策划,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以较低的价格即可享受舒适的服务、精致的环境和当地特色的氛围等,注重乡土情景的体验。
4.2.3城郊型闲置学校
城郊型闲置学校改造为全域旅游特色配套民宿,其不是传统住宿型民宿,而是结合周边不同资源塑造不同主题的体验型民宿,主要包括6种类型。(1)农家体验型民宿:游客到果园、菜园、茶园等进行种植、采摘、加工、品尝体验,感受农耕文化和乡村生活;(2)休闲养生型民宿:经营者提供商旅会议、夏季避暑、养老度假等服务;(3)工艺体验型民宿:由技师指导游客制作陶艺、雕刻、编织等各类艺术品,体验乡村或现代艺术的文化盛宴;(4)民俗体验民宿:游客在乡村中体验地方祭典、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等;(5)运动体验型民宿:游客进行滑雪、滑草、骑马、登山、射击和拓展训练等运动体验;(6)艺术体验型民宿:利用万东镇鱼田堡中学集中打造集文创、DIY、手作、艺术、新型娱乐休闲、潮流零售、潮流餐饮等元素为一体的区级文创聚集地,让消费者感受别具一格的“情景式商业消费体验”。
4.3重组空间功能,构建运营模式
4.3.1功能平面重新布局
通过对闲置空间分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学校需要,对建筑、操场等空间的功能重新规划。首先是总体布局方面:根据建筑和操场的关系可以分为前虚后实集中式布局对等型、虚实相间集中式布局夹院型、虚大于实分散式布局散置型三种(见图7)。其次是将原有的教学区、后勤区内部重新划分为多功能空间,要求功能复合、形态简洁、流线便捷。一是将操场区域改造为综合活动区,功能主要包括体验空间、休憩空间、娱乐空间和停车空间等;二是将厨房、洗手台、厕所等后勤区改造为后勤或休闲区,功能主要有开放式厨房、生态餐厅、小型生态污水处理室、茶室等,三是将教室改造为客房区或管理区,功能主要有客房、娱乐室、会议室、管理室、布草间等(见图8)。
4.3.2乡村情景重新营造
在閑置学校活化利用中,除了创造满足使用功能的空间,还应在各空间中营造乡村情境体验。为实现闲置学校良性运营,首先进行视觉识别系统主题化设计,如指示牌、公共设施标识、房间名称、字体、颜色等,特别是建筑外立面的改造,宜使用当地材质,同时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以表达建筑本身特色和凸显在地性[20];其次是在餐具、家具、房卡、洗漱用品等工具上增加乡村元素设计;再次是将农业生产工具简化,便于游客体验传统农耕文明和生产生活智慧;最后通过挖掘学校所在地民俗文化,制作特色工艺产品、纪念品,让游客将乡愁带回城市。
4.3.3社群运营模式构建
构建一个合理运营模式对实现农村闲置学校活化利用至关重要,农村蕴含的丰富资源可助推乡村振兴顺利实现。农村资源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21],应将这些资源转换为闲置学校活化的资本。闲置学校活化利用首先应搭建吸引外部资源入村的平台,然后结合农村内部资源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乡贤领衔的发展模式,构建内外联动的社群结构,为活化利用引入新观念、技术、资金等发展动力。
在外部资源引入中,首先应由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万盛区旅游投资公司、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等多部门联合负责战略策划、政策制定、前期融资和投资等。其次是引进资金充足和运营体系成熟的企业,在政府引导及村民的合作下进行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此外应招募更多的公益组织、设计师群体、高校等多方力量下乡共谋闲置学校活化利用。在内部资源吸收中,可将村内人力、设施、文化、资金等资源加以利用,鼓励村内精英通过优惠性经营、技术入股等方式加入,共同参与闲置学校活化利用。最后建立长期陪伴式顾问团,通过现场、网络等多形式全程实时参与指导闲置学校活化利用(见图9)。
5结语
万盛区的66所闲置学校仅是农村闲置空间的一类,其数量对于全国而言,更是极小的一部分。伴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出台,进行农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鉴于农村闲置空间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以万盛区闲置中小学为例探索了农村闲置学校的活化利用策略。从全域统筹的整体高度策划闲置中小学的活化利用,以闲置空间活化作为农村发展的空间性触媒元素,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此策略以万盛区现状为基础,贴合实际,利于操作,将为我国农村闲置空间的活化利用提供借鉴。
但本文仅对农村中小学闲置空间的活化利用进行了初步探索,对于农村闲置空间如何整体优化配置、融合发展意犹未尽,此是未来研究需要深入的内容之一,此外以闲置空间作为农村发展触媒元素促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注:
① 根据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从1996年的30.04%提高到2016 年的57.35%,人口的快速转移导致乡村数量急剧减少。中国基层行政村的数量从1996年的740128个减少到2016 年的559702个,年平均递减8201个。
参考文献:
[1] 陈铭,亢德芝,伍超,等.村庄闲置空间规划中的“庭院经济”策略[J].规划师,2014,30(6):106-110.
[2] 王惠君.万种风情、再现生机——闲置空间再生的契机[J].文化视窗,2001,4(28):16-17.
[3] 杨遂全,张锰霖,钱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闲置房屋的出路[J].农村经济,2015(1):13-18.
[4] 樊雅丽.促进农村闲置房屋的流转[J].经济论坛,2008(15): 129,133-134.
[5] 杨波.民宿产业背景下关中农村现居宅院闲置空间有效利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6] 喬峰,王军.新时期城市闲置空间再利用策略分析——以洛阳洛浦公园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3):260-262.
[7] 杨亚楠.农村宅基地闲置状况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 2008(14):281-282,284.
[8] 蔡健,兰伟.农村闲置废弃宅基地复垦耕种方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1):160-163.
[9] 陈燕.闲置空间再生中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D]. 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10] 董秋云.共享经济下乡村休闲养老产业的发展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8,34(1):145-148.
[11] 金芳芳,辛良杰.中国闲置耕地的区域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科学,2018,40(4): 719-728.
[12] 祁全明.我国农村闲置宅基地的现状、原因及其治理措施[J].农村经济,2015(8):21-27.
[13] 魏后凯,闫坤,等.2017中国农村发展报告——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4] 张阿嫱.共享住宅:乡村闲置房屋有了新去处[N].中国城市报,2018-04-30(5).
[15] 刘利民.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J].陕西教育(行政),2013(1):12-14.
[16]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万盛经开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6—2030)[Z],2016.
[17] 翟健.乡建背景下的精品民宿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
[18]侯佳偲.基于旧建筑改造的精品民宿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7.
[19]龙彬,张圆圆.景郊型乡村旅游开发探究——以武隆土地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33(8):75-79.doi: 10.3969/j.issn.1002-8439.2015.08.014.
[20]宋正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初探[J].建筑设计管理, 2016,33(9):75-77,81.
[21]马华,王守智.农村资源资本化: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动力——以河南王岗镇北湖村的调查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 2007(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