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

2019-09-10姚丽玲

世界家苑·学术 2019年8期
关键词:解读文本教师素养

姚丽玲

摘要:教师的职责就是立德树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8年,我偏重于“怎样教”,注重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创新运用,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课件、设计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上完课,我感觉只是走过场。课堂上看似热闹,但没能帮助学生理解到文本中的精髓。日以继日,年复一年,老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也越学越无趣。在现实教学中,像我这样偏重“怎样教”的教师为数不少,尤其是年轻教师。

关键词:“教什么”;教师素养;解读文本

反复审视自己过往的教学经历,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我才幡然醒悟:原来在“教什么”和“怎样教”两者之间,我本末倒置了:“教什么”应该放在首要的位置,然后才是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我们进行阅读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低效、微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不是我们教学方法不对,而是我们对“教什么”这个方向性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如果把阅读教学设为以下三个层次的效果:

第一种效果:教一篇课文,知道一个故事。

第二种效果:教一篇课文,明白一个道理。

第三种效果:语言习得,形成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那么,我们平时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第一种效果容易达到,第二种效果也能勉强达到,但是,第三种效果就较难达到了。因此,本文粗浅地论述“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这一观点。

1 “教什么”取决于教师的素养

适宜的教学内容,是高效课堂的基石,教学技巧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催化剂”。以前,我通常是整节课不停地向学生发问,往往是问题问完了,课也就上完了,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

有一次,本校领导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指出了我在解读文本方面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我茅塞顿开,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摆正文本解读的心态与掌握文本解读的技巧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上每一堂课之前,应该把每一个“教材文本”都吃透,把“教材文本”变为“教师文本”,把教材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把控自如,高效课堂就水到渠成了。

在本学期,我在备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通过对教材做深入的理解和个性化解读之后,首先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找出谈迁重写《国榷》遇到的困难,品读出谈迁克服困难,仍然坚持不懈的精神。二是写一段关于谈迁在重写《国榷》时克服困难的话。如此一来就明确了这个课时要“教什么”的问题。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理解谈迁重写《国榷》遇到的困难,特别是抓住“奋笔疾书”中的“疾”字,理解这个字的含义,进而理解整个成语的含义,最终透过词语读懂人物的品质。这就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教师要懂得“教什么”,关键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解读好文本。教师平时应该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用广泛的阅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在文本解读时才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此外,学会反思,也是提高教师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每一节课结束后,总结得与失,反思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在反思中分析原因,今后应该如何避免问题,从而争取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2 “教什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什么”就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即选择什么内容进行教学,而教学目标定位是否恰当、准确,又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它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理解的程度,教师不知道教什么,课堂教学的内容就显得混乱,没有条理和层次。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才能明白在课堂上“教什么”。

2.1 读懂作者感情

同样是描写西湖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笔下晴雨变换莫测的西湖,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六月的西湖开满荷花,有着不同的魅力。所以,相同的题材,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因不同的心境可能生发不同的感悟,承载着不同的情怀。而即使是同一作者,在不同心境下传达出的情怀也会不同。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与《早发白帝城》,两首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需要详细地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品味语言,才能够把文本读懂、读准、读好。

2.2 读透编者意图

对于任何文学作品而言,读者要真正领悟作品的主旨,都必须去读懂作者感情。但是,从课堂教学的层面上看,我们仅仅了解作者是不够的,还要去体察编者意图。 编者在编排文本时也是深有用意的。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四篇课文的题材都是与自然界的奥秘有关,意图是让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的奇妙之处,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把握住了编者的这一意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应该抓住这几篇课文中关于描写大自然的奇妙这个关键,掌握描写自然景物和动物的方法,积累描景状物的词句。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编排的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黄鹤楼送别》、《清平乐 村居》都是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就能够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解读编者的意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2.3 结合学生认知

由于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的不同,学生的认知与教师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索一条如何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的思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大约都是十一二歲的儿童,教师要结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调整课堂教学的思路,使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具有可操作性。比如,我在《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中,考虑到学生很多都去溶洞玩过,看过滴水穿石的现象,所以,我以此为导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滴水穿石这种精神。

小学语文的文本大多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的文本。教师面对这样的文本,要俯下身子去看,让自己从儿童的角度去看待文本。如果教师从儿童特点出发解读教材,那么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往往会趣味盎然。

综上所述,课堂上“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因为前者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后者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语文课程中没有明确,语文教材中没有呈现,语文教参中也没有统一。那么,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究竟在哪里?就在一篇篇的课文里,唯有有心人才能看得见、看得准、看得透。如果不用心,那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就会被视而不见。课文中所写的、没写的,教师从中所能看到的教学内容,毕竟是有限的;课堂中,学生所带来的见闻、见识,远远超出了教材的局限,教师如果不用心去倾听、去思辨、去凝练,就看不到那些鲜活的、源自学生的教学内容。我们在课堂上就是要教学生不懂的,讲学生不会的,练学生最需要练习的,这样才能显现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怎样教”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文本”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只有“教学文本”把握准确,好的教学方式才有意义,否则,再好的方式,也华而不实。

参考文献:

[1] 王晶.整体感知与文本细读[D].河南大学,2013.

[2] 蒋兴娟.如何有效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4).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新星小学)

猜你喜欢

解读文本教师素养
激活文本张力,构建立体阅读体系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切入感知,学生解读文本的新视角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解读文本“五要素”
中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多角度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