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思维在教学与管理中的启示
2019-09-10葛月刘艳军
葛月 刘艳军
摘 要:大数据思维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其要点就是,灵活运用全样本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寻找规律,进而改进教学模式,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生成绩和学校的教学效果。学校在向大数据管理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转变简单化的因果线性思维,树立关联性思维、全样本思维,如此,教师才能真正地理解并运用大数据教育教学方式。
关键词:教学管理;大数据思维;全样本思维;关联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1/24-0067-03
大数据思维和理论对学校教学和管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教学与管理蕴含于学校、教师、学生、课程内容、环境之间的交互过程,而各要素在互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教学数据,这些数据既包括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客观静态数据,也包括各种因素互动产生的动态数据及关系数据。教学过程数据对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分析价值,可帮助学生分析和优化学习过程;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面、客观、科学评估;同时,它也能为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提供全面有效、有针对性的提示,从而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成效。为此,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大数据思维在教学与管理中的意义。
一、全样本思维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全样本的含义是数据的选择不是随机采样,而是全体数据。全样本思维实现了从随机取样到需要全部数据样本的转变。采用全数据样本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能帮助人们预见事先未能考虑到的问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结论的真实性。
教学数据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人物、行为动作、时间、地点、工具、对象和结论等。人物是指参与教与学的所有对象;行为动作是指教、学、管过程中的行为;时间是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是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工具是用于教学的工具或手段;对象是人物实施行为动作的客体;结论一般是指关于动作经测量得到的输出结果的信息,如考试成绩、教学效果、学习检测等。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了常规的教学活动,由此产生了丰富繁杂的教学与管理数据。
学校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数据不是单一的,更不是小数量的,教师的任何教学行为、学生的任何学习行为以及一切活动行为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果单独抽取这些数据中的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就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微观、全面、关联,可以全面地刻画学生、教学和管理活动,精准定位教学和管理的优势和缺陷。这对学校制定政策、改善教学、制定教学计划、优化学校管理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实现了能够处理大量数据的今天,数据的全样本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就教育教学而言,对学校教学和管理活动进行总体数据的分类、分析与归纳,有助于提炼日常教学和管理的规律、学生活动规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规律以及教学与管理方式的运用规律等等。例如,全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展示出小学一年级学生课堂集中注意力时间的规律、学生色彩对某个学段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何种教学活动有更好的建设性、学生容易接受哪类性格的教师或者语言方式等等。数据集中的区域会引发教师对于教学的思考和改变,会让学校的教学更具有亲和性和高效性。
二、由关注精确转变为关注数据的混杂
大数据思维和理论下,更多关注的是数据价值而不是精确度。对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数据是巨大的、随时随地的和千变万化的。这些教学数据无法真实、精确地反映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实况,但高效率地关注和分析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并在数据的分析中提炼数据的倾向和集中程度,可獲得指导学校改进教学与管理的方向、手段与方法,因此,寻找合适的、契合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相比在教学中关注于某个课堂的成败、某个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某个章节的学习程度高低等等,教师更应关注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庞杂数据,因为这些庞杂的教学数据包含了我们对教学与管理过程中的有效信息,结合全样本和关联性思维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而提取有用信息,能提升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成效。众所周知,教学过程的即时性是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每个即时性都为以后的学习和复习提供了基本的支持。同样,教师对庞杂的教学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在庞杂的教学数据中捕捉和提炼信息,寻找规律,进而改进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成绩和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庞杂的数据作为关注的对象,是教学思维的一个巨大转变,有助于提升教学和管理的效率和人性化。
三、由关注因果关系转变为关注相关性思维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大数据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传统的因果思维转向了相关思维,即明确是什么,而不强调诱发因素,关注于事物的关联性。传统的因果思维是探究原因,并推出结果。而大数据思维并不致力于寻找原因,也不需要借助科学的手段来证明两项事件之间必然有一个因果规律,而是强调在出现某种迹象时,数据统计的高概率会显示出其相应的结果,也就是说,大数据会给我们找到一个现象的良好的关联物或事,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和预测未来。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大数据的相关分析方法更准确、快捷,而且不易受偏见和先入为主的影响。在数据分析的前提下,教育工作者只需在发现某种关联迹象的时候做出决策,就可调整自己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
比如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特殊性,其中某些行为习惯并不存在因果关系,除了学生的思想、动作、语言等在变化数据之外,学生的随性行为、突发动作、突发因素等都会产生数据,但这一切都与学生的习惯有密切关系,如果教师借助数据分析,掌握了某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行为规律等,那么当这名学生的某个行为动作或者举止发生的时候,教师就能预测到这位学生即将要发生的行为,这对教师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是极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由此看来,关联性思维的运用,将会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教育的大数据使得从追求单向的因果性转变为追求复杂的多元相关性,并借助直观图形等表达方式系统、清晰、简洁地展现出来。这种新理念、新思维的产生,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大数据,实现了从随机采样、探讨因果关系到全体数据、寻找相关关系的转变。其大大减少了研究时间和资金的浪费,降低了数据流失的风险,为教学的个性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有助于提升教学和管理的成效、可操作性和可靠性。
大数据提倡数据收集的主动、连续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和事。教育教学的因素本身是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和不断完善的,因而高效率地搜集和分析数据更能体现数据支持教学的巨大价值。
应该说,大数据思维在改变着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正给教育带来变革,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习惯的掌握、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教学评价、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育管理等等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数据思维可以让每一位教育者走近每一位学生,助推教育工作者实施更为人性化的管理,以逐步实现个体化教育。大数据思维将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提供全新的帮助,在未来的教育中,大数据思维是每位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础的教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