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理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9-09-10宋运来孙绍振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例子事例自然段

宋运来 孙绍振

【教学理念】突出说理文文体特点,围绕“相信”一词展开学习。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课文。课前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学流程】

一、提取文本要义

生读课题《滴水穿石的启示》,师相机在“滴水穿石”一词下标着重号。

1.选择相近词语

师:课后练习二有十二个词语,读一读,哪些词语与“滴水穿石”的意思是比较相近的呢?用横线标出来,把与“滴水穿石”不相近的词语用斜线划掉。

生汇报后,投影:

日雕月琢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孜孜不倦

接连不断锲而不舍

师:我想听一位同学的朗读,读出那种“坚持不懈”的感觉。第一行——

生:日雕月琢,持之以恒。

师:(插话)你看,人家读词语中间还要停顿一下,可能有人不注意,这一招大家得向他学习。第二行,你读。

生:坚持不懈,孜孜不倦。(掌声响起)

师:找一位女同学读最后一行。

生:接连不断,锲而不舍。

师:这六个词都与哪一个词相近?

生:滴水穿石。

2.关注核心词语

师:请问大家,课文是围绕课题哪个词语展开叙述的?

生:启示。

师:非常有道理。“启示”前面的字词都是修饰语,请大家再读一遍,突出“启示”两个字,读——

生:滴水穿石的启示(重音突出“启示”)。

师:课文启示什么呢?我们是否去研究研究?

生:是的。

师:不瞒大家说,启示的内容隐藏在课文两个自然段里,一个自然段揭示初步启示,另一个自然段揭示深度启示。请你们浏览课文,判断初步启示在哪个自然段?

生:第二自然段。

师:对啦。那么深度启示在哪个自然段?

生:第五自然段。

师:第二自然段是初步启示。第五自然段是——

生:深度启示。

师:我们先来探究初步启示。

(生读)

3.抓取关键词句

师: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个读书方法——学会选择重要信息。这段文字,作者其实最想说两个词语和一小句话。拿起笔,把这段话里你觉得没用的词句都划掉,有用的就留下。注意,多一个字都不要的,你会选择吗?

师:(巡视)你第一个举手,说一说你留下的两个词语。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掌声响起来。(掌声四起)

师:还有一小句话也应该留下。

生: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嗯,地方找对了,还可以再去掉一小句。你再选择一下,哪一小句应该留下,你就读那一句。

生: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师:大家比较一下,到底哪一小句该留下?

生:(众)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掌声)

师:那好,请把刚才那位同学留下的两个词加上这一小句,你读出来。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你善于做加法!掌声赞美他。

师:这句话换个说法,可以是——

生: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生: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师:请一个同学一读就让人感觉到这句“启示”,也就是这个道理,让人非常相信。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掌声响起)

师:我们刚刚了解了课文的初步启示,还有深度启示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在哪个自然段?

生:第五自然段。

师:朗读第五自然段。请你用排除法,留下启示的内容。

生: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师:难能可贵,他把这一句话的前面文字都删掉了。看看冒号前面这几个字: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能不能叫启示的内容?

生:(齐答)不叫。

师:你们已经初步具备选择重要信息的能力了。掌声赞美自己!

投影: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压缩再压缩,留下有用的信息。谁来汇报这句话作者最想说的意思。

(生默读,思考后汇报)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掌声热烈响起)

师:两个词语与一个小句子。假如把“我们”这个词语放到这句话最前头,读一下。

生: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师:如果在“我们”前面再加一个词,表示非常肯定,该怎么说?

生: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师:你们看他多么具有语言敏锐力,用上了“只要”这个词。为他点赞!课文第五自然段提醒我们这句话非常重要,哪个词提醒我们?

生:铭记。

师:“铭记”这个词,谁懂?

生:就是要深刻地记下。

师:现在叫“记着”,过了一年两年还记着叫“牢记”,一辈子还记着才叫——

生:(齐答)铭记!

师:既然“启示”的道理这么重要,我们要不要牢记它?

生:(齐)要。

师:那还等什么,请拿起笔把这个“道理”抄写下来。第一行空两格,开始。

(生认真抄写)

师:不用看这句“启示”的道理(板书),能闭上眼说出来吗?

生:(齐背诵)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评析】能抓住文章的主旨或核心是衡量有效阅读的重要指标。提取关键词与句,解读文本内容不是目的,教给学生阅读知识和方法才是宋老师教学的着力点。

二、探讨说理文特点

师:相信(板书)这个观点的,请举手。(生小手如林)有没有不相信的?(没有一个学生举手)

师:我们相信这句话还不够,还要找到事例来证明一下。怎么证明呢?(投影)“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这个观点可信,后面应该举个例子。那该怎么写呢?我来给大家作个示范:

这个观点是可信的,你看,李时珍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编写出《本草纲目》(投影)。这一句话,李时珍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生:目标是编写出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师:哪个部分是说他做到了“持之以恒”?

生: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

师:观点+例子。请你模仿这句话,从课文中另外找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

(生动笔写,师巡视,并提示只选一个例子即可)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吧,先说观点,后说理由。有观点,有理由,才使人相信。

生:(汇报)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这个观点我认为是可信的,你看——爱迪生一生孜孜不倦,终于拥有了一千多项发明专利。

师:(点评)她举了爱迪生的例子,目标是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我再请一个同学来汇报中国人的例子。

生:(汇报)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这个观点我认为是可信的,你看——齐白石老人每天坚持作画三幅,才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师:(点评)这句话是围绕哪个词来说的?

生:持之以恒。

师:齐白石的美好理想是什么呢?

生:(齐)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师:李时珍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

生:古代人。

师:书上举了三个人的例子,有国外的、国内的,古代的、现代的。那请你用一个词概括——

生:(齐)古今中外。

师: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板书:事例)。我有点纳闷,千百年来,世界各国都有数不清的名人,作者只选择三位作代表,来说明“启示”这个观点。我们说这三个人就具有什么性?

生:(自言自语)代表性。

师:代表性也叫“典型”性。(边说边板书“典型”二字)

师:课文里除了举人的事例,还举了自然界的两个事例,这两个事例正好是一正一反(板书:正反),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是哪两个事例?

生:雨水和水滴。

师:那你来判断一下谁是正面事例,谁是反面事例?

生:雨水是反面例子,水滴是正面例子。

师:请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举“雨水”这个反面例子?

生:把雨水和水滴作对比。

师:请你结合课文语言来说。

生:雨水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尽管它从高空落下的力量很大,却不能把石块滴穿。

师:一句话,有了这个反面的例子,可以让我们更加相信正面的例子——太极洞里的水滴可以滴穿石块。

【评析】立观点,举事例,是这篇说理文的重要表达方式。宋老师设计了一个模仿的语言结构句式,巧妙地训练了学生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的说理能力,这叫学习能力的迁移。

三、巧说课文大意

师:刚刚大家运用“提取段落要义法”梳理了这篇课文,我相信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大意应该不难。

投影:作者从“滴水穿石”受到启示,为了进一步说明( )这个道理,分别列举了( )事例。

(生讨论后回答)

生:作者从“滴水穿石”受到启示,为了进一步说明“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这个道理,分别列举了正反事例。(掌声热烈响起)

师:第二个“填空”,请再完善一下。

生:分别列举了典型事例和正反事例。

师:你用上了“和”这个连词,挺厉害啊!可否加上“数量词”再完善一下呢?

生:分别列舉了三个典型和一对正反事例。

师:你不仅说话严密,还省略了一个“事例”词。

【评析】概括课文大意是进行长话短说的一种变式语言训练。尽管是五年级学生,学习也需要提供一个言说的模板,宋老师深谙小学生模仿学习的秘密。

四、激辩文章观点

师: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这句话你相信吗?

生:(异口同声)相信!

师:相信的举手。(有的学生还举起了双手)看来全班同学都十分相信“启示”这个“观点”。

师:可我告诉大家,宋老师不相信这句“启示”,这个“观点”。

(生满脸惊讶)

师:我现在用例子来说明。请看——

投影:

没有打不开的门

青年时的李艾齐,非常羡慕荣华富贵,他励志发家致富。南下广州,北上北京,西到新疆,东到上海,走遍天下,拜师开锁名匠,经过16年的不断努力,终于学得一手开锁的绝活。就算用一块口香糖,他只需两三秒钟也可以打开你家的房门。学得本领的李艾齐本应为群众造福,哪曾想,他把开锁的绝活用在偷盗上。不久房子有了,车有了,实现了他的人生梦想。

(生自由朗读)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还坚持相信“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这个观点吗?

师:请问李艾齐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生:(齐)立志发家致富。

师:最后有没有实现他的发家致富梦?

生:(齐)实现了。

师:他有没有做到持之以恒?

生:(齐)南下广州,北上北京,西到新疆,东到上海,走遍天下,拜师开锁名匠,经过16年的不断努力。

师:李艾齐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后实现了他的人生梦想。你愿意做像李艾齐那样的人吗?

生:(齐)我们不要向他学习。

师:为什么不向他学习呢?你有话要说吗?

生:因为李艾齐是偷盗致富的。

师:偷盗不管他,只要实现人生梦想——发家致富就行。

生:因为他干的不是正事。

师:正事不正事,只要美好理想实现就行。

生:就算你发家致富,但是你坐牢了也享受不了荣华富贵。

(笑声响起)

师:他获得的荣华富贵可能是昙花一现,长久不长久?

生:不长久。

师:管他长久不长久,只要实现人生梦想就可以。

(生纷纷议论)

师:课文“启示”这句话有问题吗?换句话说,这句话哪里需要你推敲推敲,修饰修饰?

生:美好的。

师:好厉害的小伙子,你具有深度思考力。“美好的理想”看来是有一点小问题哦。

投影: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 )的美好理想。

(生沉默思考)

生: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真正)的美好理想。

师:真正的,不是假的。还有什么词?(学生摇头)其实你们头脑里有啊,比如——(出示)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师:熟悉吧?(生大笑)赶紧读一读,抓一个词,你觉得哪个词可以放进括号里去。

生:公正。

生:诚信。

生:和谐。

师:都有道理,比较一下,哪个词最适合放进句子里?

生:法治。

师:谁知道他为什么选“法治”这个词语?

生:因为李艾齐犯了法。

师:他犯了什么法?

生:偷盗。

师:那就是说这美好的理想一定要符合?

生:(齐)法治。

师:国家法制、国家法律。掌声赞美会思考的孩子。

师:我们一起填空,开始。

生: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符合(国家法制)的美好理想。

师:现在这句话应该相信了吧?

生:(大声齐答)相信!

师:可是老师还不相信。

(全班学生十分惊诧)

师:你想知道为什么吗?请看如下例子——

公鸡的梦想

一只公鸡看到母鸡们下出滚圆的蛋来,非常羡慕。它下决心也像母鸡一样,能够生出许许多多的蛋来,于是它放弃了打鸣的本职工作。天天模仿母鸡如何啄食,如何饮水,如何蹲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过去了,可是一个蛋也没下出来,倒是把天生会打鸣的本领也丢了。

师:公鸡有沒有人生的目标?目标是什么?

生:(齐)想下蛋。

师:那有没有做到持之以恒?

生:(齐)做到了。

师:哪里看出它做到了持之以恒?

生:(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过去了。

师:那么最后公鸡怎么没有实现美好理想呢?

(生纷纷议论)

师:谁有话说吗?

生:不能超过自己能力的范围。

师:那公鸡的能力范围是什么?

生:打鸣。

师:它能不能下蛋?

生:(齐答)不能。

师:但是谁也不能剥夺公鸡有美好理想哦。谁还要说?

生:因为公鸡天生就是不能下蛋的。

师:天生不能下蛋。但也不能否定公鸡有梦想啊。有些人天生嗓子不好,但是妈妈一定要把他培养成歌唱家。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生:强人所难。

师:但是公鸡没有人强迫它,它是自愿的。回到这一句话,看来需要再推敲推敲有没有语言的漏洞。

投影:只要我们从( )出发,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符合(国家法制)的美好理想。

师:只要我们从哪里出发?

生: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

师:为“实际”这个词,热烈鼓掌。

师:可不可以换别的词语?

生:只要我们从现实出发。

师:我们可以填很多词语。一起读出自己的见解。

生: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特点出发/现实出发……),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符合(国家法制)的美好理想。

(师竖大拇指点赞)

师:一个人要做出突出的业绩,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还离不开个人的禀赋、天赋、特点,以及现实情况、实际情况等。

师:现在相信这个观点的同学请举手。相信的举高一点,有没有半信半疑的?

(有一两个学生似举非举)

师:犹豫就对了,说明你有怀疑的意识了。

师:面对众多举手的你们,可是老师还不相信。

生:啊?怎么还不相信?(顿感不可思议,惊讶一片)

师:知道宋老师为什么还不相信吗?想听的举手。

(生齐刷刷举起了手)

师:下课!

【评析】中小学生阅读学习多是“海绵式”的吸收,很少带着审视的眼光看语文教材与一般读物。宋老师用他专业的眼光紧紧抓住“启示”的限定成分,引领学生进行一场有效的批判性阅读学习。

五、留下心中问号

(生惊讶地坐在位置上,不愿离开座位)

师:你们为什么不走?

生:我们还想听您讲下去,为什么还不相信这个观点。

师:你们真想继续听吗?

生:(兴奋地高喊)想!

师:你们别失望哦。请看黑板——作者为了让他人相信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个道理,列举了“典型”和“正反”事例。同学们,当“道理”本身语言不够严谨、不够科学,所讲的道理还可信吗?

生:不可信。

师:说理文的灵魂,就是要让人相信“观点”,当观点不可信,尽管用了这样的、那样的方法去证明,也不可能让人相信啊。

(生频频点头)

生:老师您为什么能发现课文中的问题?

生:老师您为什么现在还不相信这个观点?

生:…………

师:(笑而不答)下课!

(催促几遍才依依不舍离开座位)

【评析】教育界常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到底如何带?此处教学,值得点赞。学生可能要把问号带一辈子。宋老师把一颗不唯书、不唯上的种子,就这么悄悄地在每个学生的心田播下了。

(課堂实录整理:广东东莞市石龙镇爱联学校熊思敏)

【总评】

宋运来老师的这堂课是一节成功的说理文教学范例。从成语“水滴石穿”中提出问题,推动学生作反向思考,对常识、共识加以分析,在语句上加以限制,如此再三,学生的潜在经验被调动起来,语句逐步严密。这在哲学上叫作对立面的层层树立,矛盾的逐步揭示,分析的递进深入。宋老师把哲学上的矛盾论通俗地化为反例不断提出,对现成“观念”不懈批判,把目前广泛追求的批判性思维通俗化了,儿童化了。学生被调动得充分,思维被冲击得很活跃。此外,宋老师没有忽略举例的必要性,特别点出举例防止孤立的办法:古今中外,自然社会,这些都是客观的。宋老师也没有忽略主观条件,将社会法制、思想方法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这样不着痕迹,十分难能可贵。如果允许我苛求的话,最后还留下教学思考空间,那就是在溶洞中,水滴千年,不但石没有滴穿,反而长出石笋。启示学生,“批判”是人类思维进步的阶梯,绝对真理是在永恒的批判中逐步逼近的。

猜你喜欢

例子事例自然段
秋天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例”后有“析”方可取
美丽的秋天
如此乐观
猴哥来了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
开放状态下的书面表达
商界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