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效应产生原因及路径研究

2019-09-10陈英刘圣文

广告大观 2019年8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新媒体

陈英 刘圣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在这一作用下,新闻信息的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工智能技术日臻成熟,与之相伴的算法推送可能会导致用户在获取信息时的信息茧房效应。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已难以逆转,如何破除信息茧房,让信息自由流通和传递,让“把关人”重新回归,让“沉默的螺旋”变小,让这个世界更好地被了解是值得思考的。

关键词:新媒体;信息茧房;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信息爆炸式增长,面对信息洪流,人们显得无所适从。而基于此背景下的算法推送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算法推送机制有效的解决了人们在信息选择时的迷茫困惑,筛选剔除了多余的信息,帮助人们节省了大量时间,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人们接受到的信息全都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他们陶醉在自我世界里,渐渐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信息窄化阻碍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致使他们的视野变得狭窄,认知能力被束缚,判断能力也逐渐丧失,逐漸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里。

1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茧房”

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的各种信息零时差、全天候地抵达受众,纷繁复杂的信息迅速席卷人们的日常生活,被信息浪潮包裹着人们,不知何去何从。以Facebook、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国内外网络媒体平台,秉承着节约用户时间成本的目标,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借助算法推送原理,为受众提供其感兴趣及相关的信息。算法作为一种编码程序,成为新媒体时代信息分发的革命。算法推送机制是基于用户喜好与兴趣,利用大数据时代沉淀的用户数据资源,通过为客户精准画像实现信息的细分、定位、实时的个性化投递服务。在算法机制的作用下,新闻媒体得以将信息精准投放,更好地实现商业变现,人们收到的也是专属自己的定制内容。但与此同时,算法被赋予了强大的权力,以往“把关人”的作用被具有智能属性的程序取代。在这种算法机制的作用下,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凯斯·R·桑斯坦通过对互联网的考察,在其2008 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产生知识》中提出的,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往往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桑斯坦认为,信息茧房以“个人日报”的形式呈现。在《网络共和国》中,他对“个人日报”现象作了描述: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人们会可随意选择想关注的话题,可依据喜好定制报纸、杂志,每个人都可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份“个人日报”,当个人被禁锢在自我建构的信息脉络中,生活必然变得程序化、定式化。

2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产生的原因

2.1 内容:精准化投放的技术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获得信息的速度和精度得以提升,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在人工智能发展越来越成熟的今天,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浏览足迹,就会被收集到计算机云端,成为用户的数字化个性名片,成为平台推送内容的依据,进而推送一系列有关此信息的内容来吸取流量。现有条件下,商业化成为媒体生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也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为赚取点击量从而获得广告流量,他们必须找出更加有效的信息投送方式,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于是,算法推送机制便应运而生,以Facebook、推特、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为代表的国内外新媒体平台,通过大数据搜集到的信息抓取用户的个人兴趣,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定制化信息。这种信息生产与推送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为“信息茧房”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基础。

2.2 用户:定制化内容的需求

目前,网络用户的数量逐年上升,网络也成了越来越多受众接收信息的主要平台。在互联网世界里,信息多且杂,网民们的注意力有限,所以更多的网民趋向于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上,更愿意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交流。另一方面,人们会固定访问自己一直的喜欢网站和社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如果用户每一次打开网站或者客户端,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欢的内容,他们打开的几率也会增大。这就由是受众的主动选择行为形成的“信息茧房”。

2.3 渠道:多元化平台的兴起

近年来,社交平台与媒体平台的交互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普及率和使用率越来越高,其也越来越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网络平台。各平台的信息生产者在内容生产时要合受众的“胃口”,信息发布者要找到喜爱自己内容的“专属用户”,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平台会对用户进行“监视”,为其定制个性化内容。这些内容发送后,基于同一个用户的身份确定性,在不同平台收到的却极有可能是他感兴趣却单调的内容。

即便是在看似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用户也会因为定制化内容的聚集而形成的单一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其实就是“信息茧房”的现实展现。

3 新媒体环境下破除“信息茧房”的路径

3.1提升精准推送的“人性化”设置

算法推荐毫无疑问满足了用户信息个性化的需求,但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程序显然缺乏“人性化”的考量。首先,推送用户点击过的信息,忽略了受众可能真的不需要或不再需要的情况,在“标题党”盛行的网络信息中,很多信息的点击量是由“误点”成就的,在此基础上现成的对用户的偏好的分析自然也不可能是准确的;其次,用户要了解的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其感兴趣的与己相关的内容,二是他需要知道的关于这个世界发生的变化,从而形成对个人、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在旧有的算法推送下,用户很可能被困在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组成的“小圈子”,缺乏公共信息和公共知识,造成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的缺失。因此,各平台须提升精准推送的“人性化”设置,在推送带有用户偏好信息的同时,为其推送对用户自身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有价值的信息。

3.2 提升用户自身的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之时,网络构建了一个人人可以发声的平台,由于门槛较低,任何有想法的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这就导致了内容生产参差不齐。与此同时,点击量、阅读量、评论量、点赞量成为衡量信息好坏的标准,一些非专业出身的内容生产者极有可能为了迎合读者,而去生产一些内容不利于社会及个人发展的内容。再者,用户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极有可能为了生产而把自己的目光放在单一领域,忽略了其他信息,极易群体圈层的固化。所以,作为内容生产者和接受者的用户急需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在信息大潮中为破除“信息茧房”效应助一份力。

(1)作为内容生产者的用户,创作者要提高媒介信息生产素养。内容生产者应担负起社会责任,引导受众关注公共议题,尊重不同意见。同时,积极与其他用户互动,一起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并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舆论,尽量减少“沉默的螺旋”和“信息偏食”现象,为各方平等对话提供条件。

(2)作为信息接收者的用户,消费者要提高信息消费素养。置身于信息社会中,如何搜集、选择信息,拓宽视野,克服“信息茧房”是用户不得不考虑的。首先,新媒体环境下用户需要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自身必须了解的信息和他感兴趣的信息。这就需要用户提高自身信息筛选与信息辨别能力,通过提升自身信息消费素养,有意识地破除“信息茧房”。其次,用户需要将“信息繭房”小圈子中的资讯与社会公共资讯相叠加,有效规避信息茧房的负面效应。最后,用户可以有意识地搜索自己不是太感兴趣但又需要知道的事情,在计算机云端为自己塑造一个“虚拟”现象。

4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生产和分发发生革命,用户极易陷入信息茧房的泥沼。“信息茧房”并不是单纯算法作用下的产物,用户的定制化需求、多元化平台的兴起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在“信息茧房”效应下,用户会趋向于接受单一渠道、有限类型的信息,从而形成对这个社会的不正确认识。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平台要在完善算法机制的前提下,做到“人性化”设置;用户自身也要有选择有考虑地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

参考文献:

[1] 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6-15.

[2] 张淑芳,杨宁.共同体视域下算法推送机制的信息茧房效应规制[J].湖北社会科学,2019(10):171-177.

[3] 蔡梦虹.技术化时代信息传播失范与媒介伦理建构[J].青年记者,2019(32):22-24.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新媒体
后真相时代的信息传受方式与应对路径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