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成就法考证丹萨替金刚亥母像的艺术形象

2019-09-10石嘉忻陈成

美与时代·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

石嘉忻 陈成

摘  要:丹萨替寺是西藏噶举派的祖寺,其造像多供奉于舍利灵塔。金刚亥母像是该寺造像工艺的典型代表,主要特征是单腿舞姿站立,脸后方有一猪首。亥母是佛教吸收印度神祇形象后,在西藏文化的滋养中逐渐物化的表现。《成就法鬘》出现在印度佛教晚期。其中,金刚亥母成就法记录其形象、化身与成就,记述其发展成为密宗传承中最重要的本尊之一,在藏地的影响力似汉地女相观音。

关键词:金刚亥母;藏传佛教;成就法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而建于公元1158年的丹萨替寺为该派的祖寺,是西藏地区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丹萨替造像因寺庙而得名,与一般佛像的供奉形式不同,该寺佛像供于舍利灵塔塔身四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佛像为金刚亥母。本文通过成就法考证金刚亥母造像的艺术形象,探究以金刚亥母为代表的女性神祇艺术发展脉络。

一、丹萨替金刚亥母像

金刚亥母的藏文名称是Rdo-rje-phag-mo,转写为Vajravārāhī,译为多吉帕母、金刚猪母。在《佛光大辞典》中,Vajra音译为“伐阇罗”,汉译为“金刚”,所谓vārāhī,音译为“嚩囉曳”,义译为“野猪面女神”。简单来说,就是女性神祇肩上或脸上有一猪首。本文论述的这尊带有猪脸赘生物的女神造像因此译为“金刚亥母”[1]。

丹萨替寺的金刚亥母造像,有单身像和双身像两种表现形式。形制较小,均在25至35厘米之间[2]。制作年代以14世纪为主,这一时期寺庙兴盛,造像特征鲜明,风格和工艺成熟稳定。

丹萨替金刚亥母单身像(如图1)为铜镀金造像,工艺纯厚细腻,色泽明亮,似玫瑰金黄里透红。作品的开脸富有张力,双眼刻画生动,面部表情呈愤怒状,三目圆睁威猛而恐怖。脑袋右后方有一赘生物——猪首。头戴骷髅冠,冠上镶嵌石榴石。躯体匀称,四肢劲健,皮肤饱满柔和,宽胸圆乳的身段呈三折枝状。右足悬空,左腿呈弯曲立姿,细腰婀娜,将身体的扭动做到极致。金刚亥母像右手上举,持金刚钺刀,刀呈斧状且一端带弯勾,金刚杵状的刀柄下面装饰着摩羯兽。左手托着嘎巴拉碗,怀揣天杖喀章嘎。脚踩一人尸于莲花座上,莲座为双层仰覆莲座,由于造像供奉于舍利塔上,因此莲座造形较低矮,这也是丹萨替造像的重要特征。莲座花瓣饱满,雕工细腻,以连珠纹装饰边缘。

周身大量的装饰是丹萨替铜像的显著特征之一。塑像身上缠绕的飘带富有层次感,帔帛和下摆均为阴刻的平行连珠线,增强了衣物的质感。各色宝石镶嵌在身上充当裝饰物,极大地增强了造像的华贵感。

丹萨替金刚亥母双身像同样为铜镀金造像。双身像的璎珞、头冠与单身像一致。不同之处是双手环绕在胜乐金刚肩部,手中没有天杖喀章嘎,头的右侧也没有猪首赘生物。双身像的站姿为两种,一种是双腿勾于胜乐金刚腰间,两神相拥,立于火焰纹的背光中;另一种是伸出的左腿与胜乐金刚左腿相并拢,右腿勾于胜乐金刚腰部。两种站姿中前者较为流行。

二、金刚亥母成就法

在研究金刚亥母造像时,笔者发现很少有汉文译本的相关文献。目前所知有两套完整的图本,分别是巴特查理亚《印度佛教图像研究》摹本(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IBI)[4]、伊丽莎白《金刚瑜伽母的形象、仪轨和化身》(Vajrayogini: Her Visualizations, Rituals, and Forms,=VHVRF)[5]。这尊“金刚亥母”(如图2)的原名和编号分别是:

图2金刚亥母线描图,巴特查理亚《印度佛教图像研究》线描图例,no.159

IBI.no.159、160: Vajravārāhī

VHVRF.no3: Indradākinī

佛典文献《成就法鬘》(Sādhanamāla)中收录了许多印度教神祇,巴特查理亚于1925年将其整理修订出版,此书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建立在先前文献收订的基础上,1958年出版的《印度佛教图像研究》,成为研究佛教造像方面的经典著作。笔者查阅《成就法鬘》中与亥母相关的部分,并通过拉丁字母转写翻译。

第217则成就法(Sādhanamāla, Vol. I, p. 424)部分内容翻译如下:

金刚亥母右腿腾空舞动,左腿弯曲立于一人尸上。左手拿嘎巴拉碗和天杖喀章嘎,右手食指竖起,手拿金刚钺刀。一张脸上有三只眼睛,右耳处的赘生物和猪脸相似。脖子上的项链由头骨拼成。裸露的身体上能看到六个吉祥符号。

巴特查理亚在《印度佛教图像研究》(IBI,Chapter VII,p.218)中摘录引用了金刚亥母成就法主体部分的第24-30行,翻译如下:

“金刚亥母女神,有两条胳膊,肤色如同石榴一般火红。右手拿着金刚杵,且食指竖起,左手拿着嘎巴拉碗和天杖喀章嘎。她的一张脸上有三只眼睛,头发蓬乱,裸露的身体上能看到六个吉祥符号。她是五种知识的精髓,是霎哈嘉①的快乐化身。她以弯曲左膝盖和右脚拉回来的姿势(Pratyālīdha attitude)站立。其神殿在毁灭者伐罗婆②和黑暗之夜女神之上。”

巴特查理亚给《印度佛教图像研究》中的金刚亥母找了一幅线描图例,一幅铜像图例。根据索引(Index of Illustrations, p.469):“Vajravārāhī(Fig.159) Nepalese drawing depicting the excrescence near the right ear 279,described 219”为线描图(如图2)。“Vajravārāhī(Fig.160) beautiful brooze statuette in the Bardaa Museum 279, described 219”为铜像图(如图3)。通过线描图可知图片源于尼泊尔绘画,可惜原画尚未找到。根据两幅图例的内容,指向书上第219页的内容,据其所述,这两幅金刚亥母属于尼泊尔女神的画像。站立的样子为半跏趺坐的舞蹈姿势,这种样式在尼泊尔和其它信仰佛教的国家非常流行。

图3金刚亥母铜像,巴特查理亚《印度佛教图像研究》铜像图例,no.160

三、成就法仪轨与图像观想

第219则成就法为巴特查理亚校订金刚亥母的第二则成就法,通过研究可知,在双身佛(Yuganaddha)形象中,成就法规定了金刚亥母的绰号为Srī-Herukadevasyāgramahisī,即上天的第一个男神黑鲁嘎的配偶室利女神。成就法中描述了一幅特别的莲花图,金刚亥母站于正中,身边分别是荼吉尼(Dākinī)、喇嘛母(Lāma)、碎生母(Khandarohā)和有色母(Rūpinī)。其肤色分别为蓝、绿、红、黄四色,一面四臂。她们都拿着天杖喀章嘎,左手拿着嘎巴拉碗,两只右手分别拿着达玛茹手鼓和钺刀。婆和婆吒对《胜乐轮经》(Cakrasamvara,Vol. IV, p.129)的注疏中也出现过相同图像的描述。

学者李南对这段经文进行了解读:“具身念处之自性者为荼吉尼。具受念处之自性者为喇嘛母。具法念处之自性者为碎生母。具心念处之自性者为有色母。”[6]这便是莲花图像所观想的形象。

根据成就法的记述,观想过程如下:

1.与黑鲁嘎相拥而立的双身像形式中,金刚亥母象征幸运、美丽、拥有财富的室利女神。

2.金刚亥母拥有了荼吉尼的称号,进入密教经典《无上瑜伽密续》,以女神萨克蒂(Sakti)的形象被信众崇拜。

3.观想金刚亥母立于莲花日轮正中,四瓣花瓣按顺时针方向由右至左分别是:荼吉尼、有色母、碎生母、喇嘛母。分别对映的方位为东方蓝色金刚空行母、南方黄色宝生空行母、西方红色莲花空行母、北方绿色羯磨空行母。

4.金刚亥母与其他四个女神组合在一起时,立于中心被称作金刚界自在母(Vajradhātvīsvarī),成为天神的成就者。

以上,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观想的过程中,金刚亥母与室利女神、萨克蒂女神的形象对应起来。也就是说,印度教中的大神出现在成就法中,且完全在佛教神祇的范畴内。换言之,佛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印度教的神祇,体现佛教的物化象征。

四、女神信仰体系中的金刚亥母

在金刚亥母成就法仪轨的最后一个阶段,亥母成为诸多传承中最重要的本尊之一,这也是笔者重点关注的地方。

根据文献记载,密教于无上瑜伽时期女性神祇地位与数量剧增。以金刚亥母为首的女性神祇突破了双身佛的束缚,出现了独尊形象,其原因如下:这一时期密宗在大乘佛教男女佛性平等的基础上肯定了女性成佛的权利,能即身成佛,而不用精进修行后先转为男身再通往极乐世界,进而女性神祇地位在无上瑜伽时期升华。

追溯女性神祇的发展过程,可知持明时期神祇系统逐渐完备,并且新出现的女性神祇突出。瑜伽时期,观想代替了现实修行,女性神祇大量出现。无上瑜伽时期,母续占主导地位,因此女神体系更加庞大、完整。通过玛尔巴翻译的《多吉帕姆佛母》贝叶经,可知其在母续中为主要的本尊神,因此金刚亥母的地位又一次升华。也因为此经,多吉帕姆信仰被藏地各教派推崇,发展成诸多传承中最重要的本尊之一,在西藏的影响力与汉地女相观音一般[7]。

《成就法鬘》一书的编订时间大约为公元12世纪中期,大体在西藏后弘期各支派陆续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丹萨替寺由噶举派僧人多吉布兴建(公元1158年),由于政策开明、文化杂糅,因此成为重要的文化、经济中心[8]。而把金刚亥母作为女性至尊神祇加以信仰的文献,最早出现在公元8世纪左右的《胜乐略续》第四品勇士与瑜伽母无二安置品中,汉译名为《胜乐轮经》[9]。其中記载的金刚亥母真言同样出现在成就法中,通过翻译可知,吟诵者通过观想修行的最终目的是化身为金刚亥母,而金刚亥母的独特之处是活佛转世制度。综上可知,亥母代表着修行的极高层次。

前面提到,佛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印度教神祇,且金刚亥母成就法中提到其绰号为Srī-Herukadevasyāgramahisī,室利女神(Srī)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配偶。印度教大神出现在成就法中,并符合佛教神祇的范畴,这体现了佛教的物化象征。

两相对照,可以肯定藏传佛教中的女性神祇金刚亥母受到印度神话和吠陀教的影响。在密教强调女性神祇重要性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宗教时同样会倾向女性神。所以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金刚亥母为首的大女神独尊形象,可以看出宗教之间的优位思想。

五、结语

本文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全面整体地研究成就法鬘,而是通过文献,研究图像与经典之间的异同。前面提到了丹萨替金刚亥母像和成就法,虽然两者中间间隔的时间跨度较长,但是图像和经典之间大致相似。

丹萨替金刚亥母像的奇特造型是吸引笔者最早撰写本文的动因,且丹萨替寺现已不存,其造像的独特风格具有稀缺性。通过研究现存的丹萨替金刚亥母像,能最大程度地了解丹萨替造像艺术风格,尽可能多地挖掘以金刚亥母为代表的女神信仰轨迹中的文化因素。

女性神祇发展体系从一开始追求的神圣化信仰转变至谱系化观念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造像也是如此,在无上瑜伽时期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女性神形象,已然摆脱了男身女相的观念,大大提升了女性神的地位,这便是藏地女性神祇艺术发展的内在脉络,而金刚亥母便是其中的首要代表。

注释:

①霎哈嘉,是自然而然、与生俱来的意思。

②毁灭者伐罗婆是湿婆的恐怖分身,湿婆忿怒相。

参考文献:

[1]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2]黄春和,赵伶.馆藏西藏丹萨替造像调查研究[J].首都博物馆丛刊,2009(0):240-249.

[3]罗文华.藏传佛教中的猪神——金刚亥母[J].紫禁城,1995(3):40-41.

[4]Benoytosh Bhattacharyya. 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M].Firma K. L. Mukhopadhyay,1958:279.

[5]Elizabeth English. Vajrayogini: Her Visualizations, Rituals, and Forms[M]. Boston:Wisdom Publications,2002:51.

[6]李南,校勘译注.《胜乐轮经》及其注疏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06.

[7]阮荣春,张同标.中国佛教美术发展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380-382.

[8]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石嘉忻,硕士,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创意学院教师。

陈成,硕士,常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流光之美
《穆斯林的葬礼》与文学中的宗教观念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青海404名藏传佛教僧人参加学衔考试
四川博物院藏擦什贡浅析
浅析元朝统治下的吐蕃地区佛教文学
避暑山庄正宫区佛堂与康熙帝的“帝王之治”
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影响的田野调查与理论分析
清朝对蒙藏地区实行的“礼治”政策
试论宗喀巴显密教法的特征及对藏传佛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