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阅读教学的四个关要

2019-09-10蒋兴超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融通

【摘 要】小说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涉及域广、篇幅长、主题深,教师在教学时常会出现一些偏失。文章以《智取生辰纲》阅读教学为例,从文本长与短的处理、交互动与静的把握、助读多与少的择用和主题深与浅的融通四个方面,试论小说阅读教学的四个关要。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智取生辰纲》;小说閱读教学;融通

【作者简介】蒋兴超,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现阶段入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小说文本共计18篇。在部编版教材推荐必读的12部名著中,小说占有8部。小说以跌宕的情节、鲜活的形象、广阔的视域和独特的文学魅力受到教材编写者的青睐,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较于其他体裁,小说具有篇幅长、容量大、主题深的特点,教学容易在文本的处置尺度、师生交互的把握、助读材料的择用、主题深浅的融通等方面出现偏失,有一定的教学难度。本文以《智取生辰纲》为例,试论小说阅读教学的四个关要。

一、文本:长与短的处理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节选的《智取生辰纲》算是一篇长课文。故事以双线并行的方式推进,先有杨志计划周密,处处小心谨慎;后有吴用等人商议计谋,暗度陈仓。两条线一现一隐,相互交织,双方正面交锋,最终吴用等人智高一筹,智取生辰纲。在教学中,文本的大容量、长篇幅与课堂的短时限形成矛盾。若想让学生感到小说学习虽长但不烦且有味,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抓住重点,有所取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高度聚焦核心问题,实现长文“短教”。所谓核心问题,就是文本的核心思想,即小说的主题、灵魂。高度聚焦核心问题的路径有:1反复厘清小说主题;2审慎择定教学目标;3灵活选择教学方法;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下面以《智取生辰纲》为例,阐述教师如何处理文本的长与短。

1反复厘清小说主题

反复研读长篇文本后,我们发现小说始终以“智”相穿,比试“智”之高下。故事最有张力之处,亦在“智取”。可见,“智取”成为该小说选段要高度聚焦的核心问题。

2审慎择定教学目标

(1)理解杨志的小心谨慎和吴用等人的智高一筹。(2)理解小说主题——智取的意义;确定课堂活动的中心——探寻“智”之所在和思考“智取”意义。

3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以法官的身份,以审理案件的方式探究“案情”,思考“智”之所在和“智取”意义。

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以小型张邮票《智取生辰纲》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抢劫诈骗案”的兴致;(2)让学生扮演法官角色,浏览课文,了解“案情”;(3)略读课文,分析“受害人”;(4)精读课文,分析“作案人”;(5)理性分析,审慎“断案”[1]。

四个环节高度聚焦于“智取”,使小说长文更好地实现高效“短教”。

二、交互:动与静的把握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始终伴随着动与静的多重交互,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尤其如此。文本是静态的,学生的阅读是动态的;情节的基本叙述为静,激烈的矛盾冲突为动;学生的阅读和思考为静,师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为动。只有动静相宜,舒缓有效,交互深入,课堂才会生机盎然。

静需收。整体而言,浅层的阅读、思考都可称为静,比如浏览小说情节、厘清人物关系、感知人物形象等。在进行相对静态的活动时,对话、交互的安排要尽量少而精,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和精神劲,以“收”的策略为佳。

动则放。探讨关键问题、核心要义,以及深层思考都可称为动,比如对人物丰富情感的体悟、对小说丰厚主题的把握、对典型形象的价值思索等。动时就要动如脱兔,要析得透,讲得明,辨得清,解得深。动态的对话、交互应充分展开讨论和思考,以“放”的策略为上。

以《智取生辰纲》为例,在了解“案情”和分析“受害人”时,学生只需静静地浏览文本,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后便可把握案情。而分析“作案人”和审慎“断案”时则需深入文本,寻找蛛丝马迹,挖掘“智”之所在,这时就需要师生在文本深处交互。尤其是分析“作案人”涉及文本的核心,若让学生独自静读,则很难深入体会“智”在何处。如果师生能进行深层对话,学生便可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发现“作案人”手段的高明:以逸待劳、暗度陈仓、欲擒故纵、瞒天过海、掩人耳目、声东击西……好戏一出接着一出,计谋一个连着一个。师生的文本互动体悟出课文中“智”之深味,让课堂真正“动”了起来。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因此其教学也应疏密有致,有动有静。小说阅读教学,最适宜在动静相宜的交互中有序推进。

三、助读:多与少的择用

因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阅历和创作动机等因素,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常有疏离感与隔膜感,甚至出现阅读障碍。若要消除隔膜、扫除障碍,则需在文本和学生之间铺路搭桥,而助读材料便是联通二者的桥梁。

助读材料,是小说阅读教学的秘密武器。助读材料分为多种类型:情境插入型、背景导入型、资料助解型、引发思考型、旁引佐证型等。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小说,可插入解说时代背景或创作意图的助读材料;为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可增加名家点评;为深探小说的主题,可适当引入同期作品、同期作家或描写同类形象的材料等。助读材料能帮助学生思考、深入文本,是升华课堂的绝佳助手。

但要注意,助读材料不能多用,更不能乱用。择用量的多少与使用时机十分讲究,材料多了喧宾夺主,材料少了又难起到桥梁的作用。助读材料的开发路径主要有五种:深入研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风格;了解同类作家的特征;分析名家对作品的各类点评;搜集作者对自己作品的点评;思考名师课例中助读材料的择用视角、时机和价值。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去探究、发现、积累和总结助读材料使用的方法,便能使小说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在深探课文后,我们可以发现两大疑点。一是“受害人”为何急于求成?二是吴用等人为何要劫取生辰纲?这两大疑点是教师选择助读材料的重要凭据。

先说疑点一相关助读资料的择取。受害人在《水浒传》第十二回《汴京城杨志卖刀》和第十三回《青面兽北京斗武》中都有详尽介绍。但考虑到课堂容量、主题聚焦和实施效果等因素,必然不能全盘选取。教师可以节选第十二回中“失陷花石綱丢官,无奈杀泼皮牛二而流配充军”一段,以及第十三回中“梁中书恩赦,安排比武,委以重任押送生辰纲”一段。助读材料可让学生看清“受害人”失意后被重用,急于立功的心态,从而理解“受害人”处处小心谨慎的缘由。

再说有关疑点二助读资料的择取。《水浒传》第十三、十四、十五回皆有“智取生辰纲”来龙去脉的交代,如果内容、信息过多易扰乱学生视线。因而,在选择时要注意只从生辰纲的来源、作案人及作案动机方面来择用助读材料。学生在阅读后很容易发现:贪官通过疯狂剥削老百姓积累了许多不义之财,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最终官逼民反。这为学生“断案”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精选助读材料,有利于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把握。在择取时要力求精准。助读材料的择用是否精当,决定了课堂的走向和质量。

四、主题:深与浅的融通

小说统摄域广,常反映宏大的主题,学生要深入理解小说主题并非易事。在教学上,教师需引导学生突破三大重围:如何从情节阅读迈向主题思考;如何从小人物窥探大时代;如何从情的体味走向理的探知。情节、人物、情的体味在浅处,而主题、时代、理的探知在深处,只有领学生从浅处向深处漫游,课堂才会焕发生机。

先说对浅处的把握。由情节到人物再到情感,是小说阅读教学的常规路径。一般来说,通过浏览、跳读、略读等阅读方法,学生在自读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后即能达成认知。

再谈深与浅的融通。融通,是浅处迈向深处的必要过渡与衔接,是由浅处走向深处的必经之门。融通,要靠经验、凭智慧、讲策略;要求学生熟读、精思、察悟;需要教师深入把握文本和学情。融通的路径主要有:深度认知错位处、价值的判断区分、情理纠葛的辨明。

在《智取生辰纲》中,作者认为好汉们敢作敢当,有勇有谋,弘倡劫不义之财。然而这对学生的情智教育、价值导向容易形成错位认知:从法理上说,吴用等人所劫虽为不义之财,但应依法受到处置;从主题上说,《水浒传》所推崇和弘扬的是杀富济贫的精神,学生很难深入辨明文本的精神旨归,特别是对法理与情感的价值区分。

这时便需要教师智慧地融通主题的深与浅。由浅处的“案情”分析,走向稍深处分析“受害人”和“作案人”,学生便能理解杨志的用心和吴用等人智慧。在审慎“断案”时,学生在情感和法理上产生了认知冲突。教师可趁机抛出疑问:结合作案动机和案情影响,若你是法官,你会做出怎样的断决?学生各有各的看法。教师接着发问:大家断决的依据是什么?这时学生自然将目光再次聚焦到“作案人”和生辰纲的来历上。在了解当时社会状况以及生辰纲是不义之财时,教师再次追问:从法律上说,吴用等人的行为难道就该听之任之吗?学生在情与理之间又一次陷入纠葛。讨论后,学生得以辨明:这场“抢劫诈骗案”的主谋能得到人们的称颂,是因为他们劫取的是不义之财,且表现得有勇有谋。但从法律角度来说,这一行为是犯法的。概言之,其精神值得学习,但行为不值得提倡。深与浅的融通,既探明了小说主题,又发展了学生思维。

综上所见,文本的长短处理见功夫,交互的动静把握见机智,助读的择用见眼界,主题的深浅融通见智慧。这四个关要,考验着教师的功力,影响着教学效果,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蒋兴超.《智取生辰纲》教学案例[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1):61-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部编版教材融通
“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路径实践探索研究
联通融通变通,打造精准高效的复习课堂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重关联学习 促整体建构——“承前、研中、启后”的数学课堂融通教学
什么是绥芬河
师生共读,以读促读
关于第一学段写话教学的初步分析
“趣”教“乐”学
部编版教材到底该怎么教?
论写作教学的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