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比较中探求文章主旨

2019-09-10李芳

高考·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

李芳

摘 要:《范进中举》是一部讽刺喜剧,以范进的成功作为全文的结束。《孔乙己》是一部悲剧,以孔乙己的悲惨死去为全文的结束。两部作品为中国文学长廊增添了两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的形象。他们相距两百多年的时间。同样的制度,同样的文化,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封建制度强力有的控诉。

关键词:科举制度;封建制度;病态社会

学校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实践中也证明,比较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最实用的一种方法之一。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较法既是教师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的一种学法。

下面以《范进中举》《孔乙己》这两篇文章为例。一篇为文言文,一篇为小说,但在揭示的主题都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对病态社会的批判。

相同点:

1.范进、孔乙己都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当做唯一的奋斗目标.

2.描写上,两篇小说都善于通过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3.《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包括小市民、胡屠户、封建官僚、张乡绅、周围众邻居对他前倨后恭、前鄙后迎的不同态度的鲜明对比,我们看到了一个病态的社会各色人等的趋炎附势、醉心功名利禄的丑态。《孔乙己》中也刻化了这样一个人物:店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有比较,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说《范进中举》的众乡邻对待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表现,人们的趋炎附势,充分反映世态炎凉。可《孔乙己》中的“短衣帮”是穷人,按理说穷人应该帮助穷人,可清末的中国民众,却在羞辱、嘲笑、讽刺这个可怜又可悲的读书人。他“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与短衣帮几乎处在同一层次上,那么短衣帮笑什么?孔乙己这样一个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残害的“苦人”,本应得到同样不幸人的同情,可“短衣帮”却拿他逗趣、开心、、,嘲笑“穷酸”.特别是最后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惨,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是用手爬到酒店,身陷绝境,店掌柜逼债,而穷苦人还在“笑”。他们不是同情、帮助孔乙己,而是迫害孔乙己的帮凶,他们与掌柜、丁举人一同嘲笑孔乙己.更可悲的是故事在“笑”中开始,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以笑衬悲,更令人悲哀。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这使得小说的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

比起《范进中舉》的众乡邻,清末的民众更是麻木,更是病态,而且“病”的还不轻。鲁迅的这篇《孔乙己》就像一把匕首,深深地刺痛了人们的心,深深的插入封建制度、封建文化的核心,人们的同情心、人性在哪里……

我们再来看看,同样靠着科举制度一举成名的范进、丁举人。范进科举考试成功后,变得圆滑世故,他与张敬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

可《孔乙己》中的中举之后的丁举人,靠着科举制度成功的丁举人,他只是在欺压百姓吗?!孔乙己,这个与他同样饱受“寒灯”之苦的寒门学子,如果说他对普通民众没有同情心、怜悯心,还有情可原,但对同为读书人的孔乙己,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同情、怜悯。相反更是变本加厉,在孔乙己写了“服辨”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读到着,不仅可气,而且可恨,恨得咬牙切齿!恨丁举人,恨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丁举人这样的“人才”,是谁培养的?《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有这么毒辣吗?没有!鲁迅的文章就像是一把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这个心脏是哪?学生们很轻松的就指向封建制度。对,是封建制度!封建社会中那普遍影响人们的封建文化!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抨击。《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它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上的毒害和封建社会“吃人”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们才能更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封建文化对人们的摧残!更恨那个吃人的社会,恨封建制度.封建文化不只是造成孔乙己这样的悲剧人物,连读了书、中了举的举人都是“这个样”,难道这不是“病态”的社会吗?还会是一个什么样社会!更加突出文章的主旨,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不仅仅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这也是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的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疗救”的方法,使群众从封建思想桎俈下挣脱束缚,去担负起改造整个病态社会的责任。

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丰富多彩的比较,能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事实证明学生对平铺直叙讲解乏味,而比较法教学可把课文各种知识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思考,然后根据需要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学生还入了迷,钻进去自己找教材比较,能根据老师指导的方式进行运用,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把比较法从无法到有法,又从有法到学生能自由运用的无法境界。

参考文献

[1]探究文本情感主旨的几个突破口袁海侠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旬刊》  2015年

[2]把握文章主旨之我见聂春莲  《中学教学参考》  2016年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宋代书院对举业与德业的调和
从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题
生死两茫茫
从《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下学儒的生存百态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