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书院对举业与德业的调和

2016-07-28李霜

求知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书院

李霜

摘 要: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时期,在宋代不断完善并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书院产生于唐末五代,同样在宋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制度。科举制度是选士制度,而书院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二者必然会相互影响。为了消除科举制度的弊端,书院大师们提出“德举并重”,以德业为举业的基础的观点。这些观点对解决现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仍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科举制度;书院;德举并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07

1.宋代的科举制度

北宋建立后,读书士子争相谋求仕途之路。宋初统治者因势利导,大力提倡科举制度,增加取士名额,提高及第者的待遇,严格考试规程。这些措施一方面满足了读书士子谋求仕途的愿望,另一方面解决了人才匮乏的问题。

科举制度作为宋朝一种重要的选士制度,对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首先,宋代盲目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使官僚机构膨胀并且官员素质低劣。其次,特奏名制度的创立,进一步加剧了冗官的现象。其次,宋代科举应试范围的扩大,鼓励了世人读书的热情,并且统治者鼓励和提倡科举,使读书成为宋代的社会风气之一。最后,科举严重影响世人的心态,读书、应试成为最有价值的活动。

2.宋代的书院

书院之名最早出现在唐朝的官方,而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起源于私人讲学。唐代有许多私人创办的书院,起初是作为私人读书治学之所,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聚书建屋、讲学授徒的书院。

北宋时期的书院在数量上较之唐末有了成倍的增长,并且教学职能普遍得到增长,书院内部结构也逐渐完备。虽然各地书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大多数书院还是比较简陋,各种制度也不是十分完善。南宋的书院在数量和地区分布上都大大超出了北宋时期的书院。同时,书院的各种规则也逐渐完善,吸引了不少学者前来书院讲学和许多读书士子前来求学,使书院在社会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

3.书院对举业与德业的调和

(1)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批评。科举制度作为一种稳定的选士制度,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士子的家庭。宋代的科举制度虽然已经暴露出只重道艺,不重德行的弊端,但是科举考试毕竟是以考生程文的等第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

南宋理学发展逐渐成熟,书院繁荣,人们对科举制度的弊端也看得更加真切。于是,许多理学大师都针对书院的弊端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2)提出“德举并重”。由于科举制度影响广泛且深刻,并且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公平的选士制度,书院大师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科举制度,但是为了消除科举弊端,书院大师们提出要改革科举制度。以兴复白鹿洞书院的朱熹为例,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至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天下,方是正当学问”。为此,他在《学校贡举私议》提出了改革科举的主张,主要内容为取消诗赋进士科,改革经义进士科考试内容,提出将诸经、子、史、时务分科分年考试的设想,并根据不同的考试形式采取不同的命题要求。

朱熹认为,只要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并把学习儒家经典、培养德行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德业和举业二者便不会发生矛盾。

书院大师们都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建议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并鼓励士子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践行儒家的道德,以此来选拔出德行兼备的治国人才。这种以德业为应举基础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科举只重道艺的弊端。

4.启示

宋代书院对德业与举业的调和,是持德举并重,并把德业作为举业基础的观点。在当今社会的学校教育中,我们也要处理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应试教育虽然有其弊端,但应看到应试教育存在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处理好素质培养与应试学习的矛盾,以素质的培养为基础,指导学生学习和参加考试。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强德育课程的比重;在教师选任上,也要选择德行高尚且具有教师专业素养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和道德教育的阶段性。我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如书院“德举并重”的观点一样,如果能将二者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德为基础指导学生应试学习,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2]李 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书院
致知书院间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