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
2016-03-16翟士岩
翟士岩
摘 要:《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清前期科举社会士人生活的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讽刺的主要对象是在科举考试上拼搏失败的江南士人。作者吴敬梓运用写实的手法,描写在科举上失意落魄的人的无奈的精神面貌和艰辛的痛苦的生活 , 揭露了科举制度是建立在庞大的底层社会及其家庭挣扎在痛苦生活的基础上的。吴敬梓讽刺的是江南士人的十一落魄,抨击的是已经日益腐败的科举体质。
关键词:《儒林外史》;科举制度;清代
《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清前期科举社会士人生活的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讽刺的主要对象是在科举考试上拼搏失败的江南士人。吴敬梓讽刺的是江南士人的十一落魄,抨击的是已经日益腐败的科举体质。现如今的我们要想完全读懂《儒林外史》,必须了解清代的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与《儒林外史》
作者吴敬梓以写实的手法,对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江南士人阶层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以及该时期江南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予以如实的描绘,他所塑造的士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个个都是当时现 实生活中的人,直至今天还能看到他们的影子。所以,很难以正面和反面角色来区分《儒林外史》中的 人物。 但这些人物,几乎都是围着科举考试转,不管 他成功或失败,也不管他本人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比如:(1)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范进、周进等这些人无疑是这类人的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一生沉浸于功名,忍辱屈卑,中举前受尽了世人对他们的调戏与讽刺,他们表现很多荒唐的思想和行为,作者在对他们进行讽刺的同时更多的是同情。(2)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考取功名和荣华富贵对读书人的迫害已经深骨入髓,使人迷失了人的本性。主要包括严贡生、严监生等人,在他们身上深深的浸泡了功名的毒液 。作者对这种人进行揭露和批判,除了讽刺、谴责,更主要的是憎恶。(3)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这种人是一群科举制度的傀儡,他们科场失意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仕途的失败,他们为了弥补自己内心深处那份所谓的自尊,个个装腔作势,彼此之间互相吹嘘,自己那所谓的功名,淡漠富贵,骨子里却对功名富贵念念不忘,恋恋不舍。这类人物的主要代表有:“高士”娄三、娄四公子为盟主的杨执中、权勿用、牛布衣、张铁臂等。“定梨园榜的名士”杜慎卿、季苇萧、郭铁笔、萧金铱等和“斗方诗人”景兰江、支剑锋、赵雪斋、浦墨卿、匡超人等。(4)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砾柱: 这类人主要有作者心目中的真贤人物杜少卿、庄绍光、虞育德、迟衡山和江湖奇才王冕、季遇年、刑元等为代表。
二、科举对《儒林外史》的影响
1、科举对迂儒士子的影响
作者针对周进、范进等人物通过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性格特点、地位、言语等多个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得了他们共同一个特征:愚昧腐朽的思想、贫乏的知识储备、扭曲而且腐朽的灵魂。使他们成为的迂儒士子的忠实代表。
《儒林外史》主要描述的是指在清代,社会中读书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清代的统治者用所谓的程朱理学作为宗教信条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来指引知识分子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屈服与服务于统治者,强化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因此,八股作文把这一目的更为固化了。
迂儒士子们为了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严格地遵照八股考试的内容“认真学习”,从来没有过一次自己的思考和思想。八股科举撑控着这些士子们的贫穷与富有乃至生死,它使人麻木、痴迷,甚至于八股科举考试使士子已经走火入魔,就连在给八股文做批语时,也得摘取的是朱熹的话,不敢有一丝毫的逾越和改变。迂腐与固定的思想早已深深的埋入人们的思想,可怜、可悲、可恨。
思想的迂腐根源绝不止八股科举取士制度,封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禁锢人自由思想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就了一批这样的文人。这些人尽管长期“浸泡在”迂腐的科举考试和黑暗的封建的社会中被百般的折磨,却也是值得同情的。
2、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积极的影响
(1)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往的世袭制和权贵制的弊端,不再把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作为选拔人才标准,而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标准,为社会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2)科举制度的建立,为封建国家服务的各阶官吏和优秀人才,使得广大的读书人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的统治政权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稳定了社会的发展。
(3)教育机构广泛设立, 这大大激发了中下层阶级的积极进仕的精神,与此同时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大力发展。致使社会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4)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传统人事选拔人才的方式,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科举制度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官僚贵族世家对政治的垄断,是我国选官制度一个直接有力的全面改革。它有效的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
(5)维持中华文化传承的命脉,增强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向心力
3、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消极的影响
(1)科举考试内容没有按照时代的发展而来,虽然考试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是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科举制度下的学习内容就显得更加陈旧与落后,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2)在清代科举制度的影响下,读书入仕做官成了知识分子学习唯一的目标和追求,也是社会的中底层阶级改变命运唯一的途径。因此,士子们往往穷其毕生精力以求取功名。
但是在科举的种种与层层中,能金榜题名者少之甚少,士人遭受精神摧残,人格破损萎缩名落孙山者却占居多数,许多人最终老死科场。
(3)士人成为封建社会一个寄生阶层、特权阶层。
从《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封建专制的科举制度中的知识分子人生选择造成的命运结果。作者通过对八股取士淋漓尽致的描写,从经历和人生态度对比,试图为广大知识分子找到人生的新的方向。从《儒林外史》来看科举制度,我们在一定的程度上认知对于科举制度的批判,一个层面是我们对于《儒林外史》的阅读角度的不同,所得出的感悟也就有所不同,另一个层面它所蕴含的思想对死板与科举考试的人来说是深深的讽刺,对于《儒林外史》的研究,主题是以批判的科举制度为主,他所呈现的思想内容也是层出不穷。所产生的观点也就势必会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有不同的看法。就作者吴敬梓本人来说,从小便出生在一个科举世家之中,针对功名富贵的热情追求也曾是深深的向往,而且还在弱冠之年曾考得中过秀才,但却是从未拿过个状元,他也是作为一个落榜者,对科举制度自然而然的萌生一种愤怒的情怀。因而在在作者的创作中也大多是以批判性来判断科举制的好坏。看似对现实进行真实的描述,却透露着对腐朽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严厉的批判。
参考文献:
[1]杨茜.〈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4.
[2]龚延明.清代科学与〈儒林外史〉[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3]张涛.〈儒林外史〉中的虞博士形象[J].社科纵横,2006 (11) .
[4]刘海峰.“科举学”当议[J].厦门大学学报,1992(04).
(作者简介: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