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2019-09-10申喆
申喆
当前在小学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较少,学生普遍出现缺乏动手能力、创新及合作意识不足等问题,导致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严重背离素质教育的目标。将探究性学习模式引入综合实践活动中,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功用,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模式指以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问题为着眼点,历经资料搜集、调查研究、小组讨论等过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为新课程所倡导。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模式,会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精神,加强动手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注重应试,束缚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而探究性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认知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能关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形成自主科学探究的习惯。
1.拓宽认知深度
探究性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经历调查、查阅资料、观察、合作等环节,学生自主建构认知,对新事物认识深刻。书本知识较理论化,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身边实际问题,对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认知深度得到拓展。
2.拓宽认知广度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将会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而非仅仅一门学科的内容,多个学科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整合。例如在开展水质调查活动中,学生会运用计算机知识查阅网上相关文献,运用自然、地理知识对水质展开研究,科学实验精神得到深化。学生认知广度得到拓展,符合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从认知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探究性学习模式体现自己独特的价值,多维度地打造学生认知。
三、探究性学习模式与活动主题的确定
1.主题的来源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定,对后续活动的开展起着指向的作用,选定一个好的主题至关重要。主题来源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方面,来源于与他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例如将主题定为“如何学会与他人相处”“怎样保持卫生好习惯”“对游戏的看法”。
自然方面,与他们接触的自然相关联,蕴含着自然科技知识。例如“水质调查”“天气研究”“科技手工小制作”。
社会方面,反映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大米价格的变化”“社区绿化状况调查”。
主题来源于以上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也可以相互交叉,一般它们都是紧密联系的。例如主题“对零花钱的调查”,既属于学生生活方面,又属于社会中的经济方面。又如“水质调查”主题,更是对这三个方面都有涉猎的交叉地带,其来源是多方面的。
2.确定主题的依据
依据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的兴趣爱好。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应该体现“学生自主”的原则,关注学生的生活,指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学生自己喜欢研究什么,先让他们上报主题,教师再斟酌筛选,符合他们的意愿,学生乐于探究,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喜欢具体可感的事物,乐于接受具体形象的知识,抽象逻辑思维有所欠缺。因此,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下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多呈现具体可感的教学材料,例如视频、PPT、真实事物、模型等,以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让他们亲眼见、亲耳听,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促进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飞跃。
学生的知识经验。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新知识的学习能够连接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从旧知识中建构出新知识,易于学生掌握,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题目标是学生通过努力探究能够掌握的,对学生知识经验事先要有所了解。
四、探究性学习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运用的策略
1.创设环境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参与者,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提问、小组竞赛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来,同时教师给予积极的期待,鼓励他们自主探究。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以学生为发展目标,通过外部课堂教学环境的刺激,带动学生内部思维的活跃。这就要求外部环境是轻松的、无拘束的,课堂氛围融洽,在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发展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是有目的有组织进行的感性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发现和创造都是以仔细地观察为基础。但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在后天学习中得到锻炼,而不是先天就能拥有的。教师要以身示范,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分重点、有目标地展开,并做好观察记录,可以制作好观察记录表供学生填写。在观察中,学生有任何疑问教师都要及时解答。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拓展到课堂外,如带领学生到动物园、植物园,展开细致的观察。观察记录要翔实,并对记录展开评比,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
(2)质疑能力。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问题才能被发现、提出,进而得到解决,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框架。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对身边的各种现象要善于提出疑问,在质疑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发展。除了学生自主质疑以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入疑问,提供问题情境。例如在《水往高處流》课中,将一张餐巾纸置于水中,水会向上蔓延开来,这时就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是现在水往高处流了,这怎么解释呢?学生随之展开探究。教师继续设问:什么样的物质能让水往上流?他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自主探究程度也随之加深。
(3)合作能力。自主探究离不开团队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就可以布置合作任务,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调查搜集,每个小组按照各自主题进行搜集,最后分类汇总。在进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时,针对某一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整合小组成员意见。在课下,还可以让学生分工协作展开调查,依靠集体的智慧,出色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巧吹肥皂泡”活动中,全班分为三组,围绕吹泡工具、溶液配置、吹的方法对泡泡的影响三个子主题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每组各自动手实验,实验完毕汇报实验结果。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3.体验成功
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下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感受到了愉悦的体验,这种体验得到强化,只有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因此教师在活动中要多创设成功的情景,避免失败的出现。例如在“手工小制作”活动中,让学生变废为宝,收集身边废旧物品,制作塑料、剪纸工艺品。当学生看到起初的废旧物品变成一个个艺术品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充分感受综合实践活动带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