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统媒体记者在融媒体时代的生存价值与空间

2019-09-10范恒照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融媒体

范恒照

摘要:传统媒体的困境与出路一直是媒体人关注的话题。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迅雷不及掩耳,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接二连三离职,很多年轻记者转行,也有不少资深记者编辑成了新媒体的追捧者,做了自媒体人。在传统媒体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在人人皆媒的信息爆炸时代,专业记者还有存在价值吗?答案是肯定的。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需要专业记者进行甄别、筛选、深度分析、调查了解、全面挖潜,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向受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新闻,这就是今天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素养的记者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纸媒转型;专业记者;融媒体

一、传统媒体记者群体不复当年

《中国新媒体业年度观察报告2017蓝皮书》深度剖析纸媒所面临的危机。报告指出:随着互联网和其他数字技术的普及,中外报纸发行量都面临着读者流失、经济收入下降和市场格局竞争加剧等严峻局势。

在中国,时代不复当年,传统媒体记者群体亦不复当年。传统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萎缩,利润不断下滑,带来新闻从业者职业自豪感与满足感逐渐下移,新闻专业主义的素养也在流失。传统主流媒体的记者编辑接二连三离职,也有不少大牌资深记者编辑成了新媒体的追捧者,做了自媒体人,比如“黎贝卡”创始人方夷敏,曾是《南方都市报》的首席记者,娱乐访谈节目的策划人;“咋整”创始人陈鸣,曾是《南方周末》的深度调查记者,他的报道推动国家碘盐政策调整;“一条”创始人徐沪生,曾是《外滩画报》总编辑,上海滩薪水最高的总编辑之一,等等。以筆者所在单位为例,近10年先后跳槽、转行的记者编辑有好几十人,其中不乏首席记者、优秀编辑。

二、专业媒体记者的生存价值

现在自媒体概念很火,人人都能随时随地传播信息,仿佛记者被边缘化了,其实这是错觉。只要人类不放弃探寻事物真相,就一定需要专业的新闻职业人。

(一)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需要专业记者甄别调查

2018年10月28日上午,重庆万州一辆公交车与一辆小轿车相撞后,公交车坠入长江。这起悲剧性事件在舆论场中迅速引起热议,很多人对涉事小轿车女司机进行了口诛笔伐。后来当地警方通过官微迅速辟谣,真相是公交车越过中心实线,而对面行驶的小轿车为正常行驶。在这起公交车坠江“新闻事故”中,有很多媒体也引用了错误的消息。公交坠江的反转,说明记者为了抢发新闻、获取点击量,没有尽到调查、核实、追究真相的责任。类似的事件不一而足。在流量至上、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的新媒体时代,更需要专业记者就要进行甄别、筛选、深度分析、调查了解、全面挖潜,向受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新闻,这就是专业记者存在的意义。

(二)传统媒体衰落并不意味着新闻传统价值的失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总书记高度重视优秀新闻宣传人才和队伍的培养,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内容创新离不开专业的记者队伍,特别是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如果仅仅只是单纯在做内容传播的渠道转移,那就不是真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一书中提出,其实传统媒体核心问题是传统媒体商业模式的失败,决不意味着是新闻传统价值的失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主流媒体记者的应对之策应该是比“专业”、比“责任”、比“真实”、比“深度”,朝着“高端化”进发,这是传统媒体记者转型的重要法宝之一。

(三)新时代更需要记者不忘初心,坚守职责使命

2018年新京报APP全新上线时宣告:有人说,这已不是新闻人的黄金时代。一些传统媒体或艰难挣扎或已经倒下,很多新闻人已转行。但从另一方面看,每一次改变都是机会,把这看作是对新闻理想和新闻专业主义更好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改变的是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不变的是公共立场和家国情怀。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呈现加速融合发展之势,而新媒体同样需要有责任心的“老编辑”“老记者”,老一辈记者传承下来的精神并不会因纸媒的逐渐衰落而消失。

三、纸媒记者应加快角色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对新闻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应当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人人都是记录者,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记者。”在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看来,记者的转型在于专、在于深、在于精。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人应加速转变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能型角色,用更有吸引力的新闻形式,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提高采写与传播的专业性。

(一)善于通过网络获取新闻线索

传统媒体过去常常会通过设置新闻报料电话、通讯员来稿来获得新闻线索,数字时代,每个公众个体都可能成为信息生成者、传递者、参与者、接受者,从好的一方面说,这恰恰为媒体人带来了更丰富、更新鲜的新闻选题,寻找网络海量信息中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成为专业记者、编辑的重要职责之一。

现在很多新闻事件的线索都来自于网络,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人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善于利用互联网发现舆情动向,利用论坛、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不断丰富自己的采访报道途径。如2012年12月,《南方日报》记者根据天涯社区帖子内容进行追踪,撰写了《网曝顺德副公安局长坐拥上亿房产纪委介入》这一重磅新闻稿件。

(二)以专业素养去求证核实新闻信息

在复杂的新闻环境中,除了要善于发现重要的新闻信息,还要能够以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去求证、核实新闻信息,不能以讹传讹。记者应具备足够的职业操守、专业素养,必须对每条新闻信息进行核实与求证,从而为受众提供真实而有效的新闻信息,并且从传统的掌控与主导角色向引导者角色转变。

如《扬子晚报》的“紫牛辟谣”栏目,致力于还原新闻事件权威真相。该栏目的推出考验了传统媒体记者的专业素养,使主流媒体的责任感在受众心里留下了深深印记。如《多吃主食死得快、多吃肉更健康?紫牛真相来了……》一文,对谣言进行了批驳,该文被中宣部阅评点名表扬。

(三)新闻创新实践应具备新媒体思维

将传统媒体的内容平行移植到新媒体平台就是具有了新媒体思维吗?否。新技术的利用不应该用来复制报纸,而是为了利用这一“工具”更好地传播专业、权威的新闻信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记者的采写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时下大热的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传播方式,充分报道百姓群众的意见、愿望、要求和呼声。”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薛亮认为,在写作手法上,要运用创新的形式和语言,更好地讲述与老百姓休戚相关的故事,描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感人情节。

新媒体时代,社交性、互动性成为受众的主要需求之一。如人民日报客户端为八一建军节开发的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2017年7月29日晚上推出,截N8月2日17时,军装照H5的浏览次数累计达8.2亿,独立访客累计1.27亿,一分钟访问人数峰值高达41万,不仅是传播,更是参与、互动感。该产品主创人员之一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统筹策划室副主编余荣华说:创新是有价值的,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媒体的前景。环境在变,外部有竞争,传统媒体形势严峻,但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在导向和内容上的中坚地位没有改变。

(四)由新闻采写记者转变为全能型记者

传统媒体的网络化转型,需要传统媒体记者利用好新媒体技术,积极学习和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实现新闻事件报道的创新性与高效性。媒体融合必须实现技术的融合,技术是传统媒体在融和发展方面的短板,但也是进行弯道超车必须具备的技能。笔者所在的合肥晚报,融媒体试验一直在进行中。看过《哈利波特》的人,一定记得电影中会动的报纸,如果这样一份报纸就摆在眼前肯定超好玩。合肥晚报全新AR动新闻2018年10月24日上线,就给读者带来了一份会“动”的新闻,AR动新闻首期在当年的合肥文博会报道上推出,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喝彩。

具备新媒体思维的传统媒体人不仅要会写作、采编,还要会摄影、组织策划、剪辑等。想在互联网上有所建树,更要坚持内容为王,更需要媒体人进行广泛而深刻的专业知识学习。2016年一份“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调查报告显示:记者对职业技能的培训需求丰富,超过半数(52.5%)的一线新闻记者希望在未来增强“深度故事报道”的技能,其次是数字可视化新闻(43.1%)、摄影(38.3%)、选题挖掘(37.9%)、采访技巧(36.4%)的技能培训。这说明随者数字化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记者新技能的学习也提出更多新的要求。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人一方面要继续追寻新闻理想,堅守专业主义理念,发扬“老记者”的优良传统、精神品格;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改变新闻线索捕捉方式,创新新闻表达形式和新闻传播方式。

体味传统媒体记者之艰难,是退亦忧,进亦忧,然则何时而乐?惟秉承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理想,拥抱互联网新技术,效忠国家,造福社会,服务人民!

猜你喜欢

融媒体
融媒体时代县级台公众号的运作发展
融媒时代广播评论发展问题研究
重塑媒体融合时代广播传播新优势
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融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转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