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学史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019-09-10曹爱华
曹爱华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走向深化的重要指标。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人类文明的中坚力量之一。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利用数学史进行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吸引学生的兴趣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科的属性,高中数学教学要相对的抽象和乏味。因此,如何在枯燥的课堂中吸引学生的目光,就成了教师需要考虑的重点。为了能够使数学课堂更加的生动、活泼,我们可以以数学史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介绍数学史中的一些关于定理的证明思路,通过叙事的方法来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学生了解定理的证明方式有多种,从而激起学生想要尝试去证明的兴趣。
数学史是一条知识的“长河”,它贯穿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史,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这也是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之所在。高中教材的立体几何、圆与方程、统计中有很多知识都曾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出现,我们对数学文化的发展也从未中断。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个在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背后的数学史,感受数学史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我国数学史上的那些伟大的数学家所贡献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那种实事求是、敢于探索真知、勇攀高峰的高尚品德,这些品德一直都在都激励着历代华夏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因此,教师可以激励学生从前人的探索中汲取营养,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三、利用数学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数学史中,众多的数学家为了让数学达到繁荣昌盛的状态,辛勤耕耘、不辞辛苦、勇于探索,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对数学的那种严谨的态度,通过感受这种态度来转变自己的思想,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可以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和专业特长,开发不同的主题和模块,拓展数学的课程,开发数学文化。例如,教师可以优化自己的课程实施方式,尝试使用小班化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互帮学习。也可以打造开放式的课堂,给学生创设更多独立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深入开展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变化情况。在互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把数学史中的文化元素渗透到数学课堂中,从而营造丰富、生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数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发展,要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同时社会环境的进步也需要依赖数学发展的推动。传统的数学课程中很少涉及到数学与社会的内容,除了应用题上有一些之外,很难看到数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以数学史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借鉴过去,探索未来,同时能对数学和社会的关系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通过学习数学史,学生会了解到数学对物质文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数学反映了人类生活与产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在三次产业革命的过程中,数学家和他们所研究的数学理论对每次革命的深入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也会了解到数学对精神文明的影响。例如,当我们问“为什么要学数学”时,很多教师一般都会说学习数学对今后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大到科技、航天、军事等领域,数学几乎无处不在。数学起到的不僅是一种工具的作用,更是一种人文的作用,数学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数学本身代表的就是一种探索精神,它具有不可抵抗的逻辑说服力,也有无可争论的计算精确性,它是解放思想的决定性武器,是科技发明的基础。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