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术课堂彰显“美”

2019-09-10周维娜

关键词:美术笔者课堂

周维娜

摘要:当前的美术教学存在过度依赖辅助措施、学生的体验参与不够、缺少文化渗透以及教学方式缺乏愉悦性等问题。美术课堂需要凸显视觉性,彰显过程示范之美;重视实践性,彰显参与体验之美;关注人文性,彰显文化传承之美;强调愉悦性,彰显个性表达之美。

关键词:美术课堂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

结合日常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当前的美术教学存在过度依赖辅助措施、学生的体验参与不够、缺少文化渗透以及教学方式缺乏愉悦性等问题。《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指出了美术课程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的课程性质,笔者试从这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让美术课堂彰显“美”。

一、凸显视觉性,彰显过程示范之美

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课的教学内容以视觉性为前提。不管是教师教学中直接使用的美术教材纸本,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处理的教学素材,都是以视觉的信息传递为主的载体。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凸显视觉性?笔者认为,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很多教师认为,传统的示范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因此,随着多媒体课件和交互式白板等辅助工具在美术教学中的普遍运用,美术课堂常见精致美观的图片,五花八门的字体,目不暇接的视频……但是,笔者以为,美术教学不能忽视传统的示范教学,要重视示范传递出的视觉体验的价值。

笔者曾做过一个对比实验。在教学《自画像》时,一个班只讲理论,不做示范,仅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何用基本形描绘。学生听懂了概念,却不知道如何下笔。另一个班强调示范,笔者演示了描绘五官从抓形到细致刻画的步骤,画一步讲一步,不懂的学生可以随时提问。结果显示,学生都能画出较好的画面。可见,直观视觉图像的示范展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重视实践性,彰显参与体验之美

教育不仅是为了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起学生高昂而持久的兴趣。”这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放手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如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蓝白之美》一课,教学目标包括:展示蓝印花布的独特艺术魅力,掌握蓝印花布的特殊制作工艺,让学生学会用替代的方法创造“新蓝”,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于是,笔者将学生实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了解到蓝印花布“刻、浆、染、刮”的制造工艺,笔者引导他们尝试用水粉、油画棒、蓝墨水等现代工具体验刻染技法;为了让学生认识蓝印花布中纹样的创意方式,笔者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辩论赛,深层次剖析传统图案和现代图案使用的利与弊;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技艺之美,笔者播放了《王老先生的世代传承》这一视频,通过比一比、看一看等活动,启发学生领悟故事背后的寓意。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步帮助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了解了相关知识,进而创造出具有个人审美体验的蓝印花布作品,体验到了民间艺术的淳朴之美。

三、关注人文性,彰显文化传承之美

美术是传承人类文化的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的表现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无论是三万年前的原始洞穴壁画,还是现代的绘画艺术,無不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比较全面地了解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

以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变迁中的家园》一课为例。本课以美术为本体,在巧妙渗透人文精神的同时,又以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为点,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为线,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为面,在讲授透视知识的同时,传授给学生风景写生的技能。所以,笔者在设计本课时,先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搜寻了大量的有关家园变迁的图片、实景、资料,从古建筑、现代建筑到未来建筑,多角度地创设了一个家园的情境。在课前的互动中,笔者还设置了寻找家乡老照片的环节。在寻找老照片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他们还动员家里的长辈也参与进来。在新旧照片的对比中,学生体会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仅掌握了透视的相关知识,更体会到变迁所带来的自豪感以及爱亲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升华,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美术课堂的文化含量。

可见,将美术教学置于文化情境中,美术课堂便不再只有单一的技法训练,也能让人文精神回归美术课堂,让人文教育根植于学生内心。

四、强调愉悦性,彰显个性表达之美

传统的教育观念过于重视美术的技法性,忽视美术课程的愉悦性。《2011版课标》中提及了美术课程的愉悦性,即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能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愉快地学习、思考;让学生在愉快的美术情境中获得知识,锻炼动脑动手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做学习的主人。

记得有一次听课,一位年轻教师讲解某一件浮雕作品,先是讲了作者、年代,然后告诉学生该作品高多少、宽多少、深多少,其材料为什么石头,反映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整节课枯燥乏味,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没有美感可言的。笔者在讲授《雕塑艺术》这节课时,放弃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运用了对比教学。在课堂中,笔者首先将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品拿给学生分析。学生从造型比例、人物状态、雕塑技巧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阐述,课堂上甚至有学生通过表演展示了雕塑的造型美,气氛十分活跃。接着,笔者带领学生回归生活,去校园中看看他们身边的雕塑作品。请他们用手摸一摸,真切地感受雕塑作品的质感。最后,笔者呈现罗丹、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代表作,通过欣赏来提升品位,并用表格的形式总结知识点。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令一节原本枯燥的欣赏课洋溢着和谐生动、亲切愉快的氛围。

要想让美术课堂充满愉悦性,除了幽默的教学语言、丰富的活动设置、愉快的情境创设、有趣的作业安排、丰富的展示评价之外,教师要具有回归生活的意识,要在自然的学习状态、亲切的师生交流中,赋予学生最直接地表达内心的机会。当然,课堂愉悦性的实现途径是多样的。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美术教育的“过程”,使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感受美、接受美、享受美的场域。

参考文献:

[1] 陶旭泉.美术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2] 张劲.中学美术教学案例(设计)精选:点评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美术笔者课堂
欢乐的课堂
老师,别走……
美术篇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性能相差达32%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