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英语中考复习策略的思考
2019-09-10戴明杰
戴明杰
普通高中英语课堂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而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发包容的态度,坚定文化自信,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一、对新课程标准的思考
从2018年中考可以看出,考试内容与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基础性特点。中考复习,教师应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获取、阐述和评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中考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知识叠加已经无法全面开启中考英语的试卷大门,只有在知识的积累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才是英语教学的方向,整个教学思维应当实现:知识转化技能,继而提升综合素质,最后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教师要改变观念,要把解决知识重点与讲解语法的教学思路让步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尤其是在提高阅读量和阅读能力上,把阅读行为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抓手,要在阅读中推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
二、英語中考复习策略思考
(一)单元整合复习
结合牛津教材和扬州市中考模式,中考一轮复习时我们都会将初中阶段的44个单元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单元知识,深化单元主题,学会单元知识之间的迁移与应用。先从七年级开始复习,以单元整合为抓手,两个单元整合一课时,到八年级下学期结束,要花费16课时,同时穿插口语训练与听力训练,与中考指要的配套练习,至少要4周时间。这样,一模复习考试的时间就显得仓促。如果这样,既影响了人机对话考试的成绩,也影响了一模考试的成绩。九年级下学期教学周也只有16周左右,在这段时间内,至少要花费3周时间教九B最后的2个单元,然后再花费4周时间进行人机对话训练和一模前的简单复习,最后剩下不到8周时间进行二轮综合复习与专题复习,在此过程还要复习初中的六本书与中考指要,同时还要适度讲解《美丽扬州》与《经典名著》。可谓时间紧,容易打乱仗。新课程标准基本原则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与细化,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更新了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中考复习时,进一步优化单元整合复习,形成一个完整且更简洁的复习体系,真正提高复习效率,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合定位要清晰
首先,教师要将44个单元的话题进行分析,科学整合。一节复习课要分清复习内容的主次,要明确复习的重难点,单元知识之间要有整体性。我们单元整合复习课也是一样。我们要将单元之间相互关联的话题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条知识链。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这条知识链上不断前进、不断突破。例如,把九上unit5-8 进行整合,将4个单元定位为entertainment用4个club作为导入,从词、句、篇出发,对学生语言综合技能进行训练,在操练中进行4个单元知识的统整,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
2.板块内容设计要合理
九上unit5-8,这4个单元的话题分别为Art world、TV programmes、Films 和Detective stories 。这4个单元看似没有多大联系,但可以巧妙地用一个词概括了4个单元的话题:Entertainment。然而,对于学生而言,谈“娱乐”,这话题略显空洞,将4个单元的话题用4个不同的Club引出,一下拉近了学生与本节课的亲密度。这种统一用话题进行衔接的整合方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各单元中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技能进行操练,真正体现了单元复习课的综合性。在对4个板块的四会单词、语法知识点进行复习时,采用在语境中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方式,将语法与语篇同时训练,真正做到了语法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板块内容的合理设计,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做到“三有”,即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技能。
3.语言知识呈现形式多样
在复习课上,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让学生对单元内的重点词汇、语法知识进行“地毯式”讲练,再进行语篇练习。我们往往会发现,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听得乏味,老师讲得疲惫。如何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效果。可以将每个知识点的呈现都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有学生小组讨论话题、问卷调查、mini-speech表演等多种形式。这样既避免了让学生机械重复进行同一个活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复习课不再沉闷。值得关注的是:这节课教师虽然设计了许多个情景呈现,巩固单元知识,但各个情景之间的衔接恰到好处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也在积极关注学生的语用要求,使得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统一。
采用大单元复习或跨单元整合复习,可以规避时间度问题。我们在整合单元时,注意定位清晰、设计合理以及形式多样等,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学生所得的知识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摒弃过去固有单元复习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结构化、复习形式情境化的要求。教师与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与广度,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达到形成育人合力等要求。
(二)课外阅读策略
1.阅读名著量的问题
2017年与2018年两年扬州市中考英语均考了课外名著阅读。2017年初中英语中考的一大亮点,当属语篇考查中出现了原版英文读物改编的片段和黑布林英语阅读系列丛书中的《小妇人》片段。2018年初中英语中考语篇阅读,其中有两篇来自扬州市“五个一百”阅读工程书目《绿野仙踪》《鲁滨孙漂流记》。
在平时的中考语篇阅读复习中,教师也注重语篇阅读训练,但是片段式的拿来主义比較多,没有真正参与课外名著阅读。尤其是2018年中考结束后,学生考完英语走出考场的面部表情是呆萌的,问到他们难不难时,有的说还行,有的憋着一口气说:“阅读理解看不懂!” 面对这样的答复,也进一步提醒英语教师必须重视课外阅读,汲取世界文化精华,提高核心素养。唯有参与、思考,学生才能有信心与底气答对试题。守旧的中考复习阶段的阅读训练方法应对不了新的中考动向。
2.新课程标准下的措施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提示要求:语言教学中的语篇阅读通常以多模态形式呈现,选择语篇阅读时,应注意长短适中,由易到难,尽量涵盖实际生活中各种类型的语篇,包括多模态语篇,使学生学会欣赏语言与美感,丰富生活经历,体验不同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阅读发展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学习语言和人文、科学知识,通过课外阅读拓展思维,提高审美、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关注阅读,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英语品质和英语文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关注课外阅读,利用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提高阅读量,变学生眼中考试的“难”为“易”。我认为课外阅读训练应注意三个方面:
(1)提高阅读层次。
在日常阅读技巧训练中,由于资源的贫乏,教师习惯性地借用已有的训练教材或网上资源,筛选一些对阅读技巧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题来练,而这些阅读材料大多只是浅层阅读,能训练固有的技巧,却无法让学生掌握真正的阅读技能。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产生思维定式,甚至将阅读训练公式化。因此,在面临新的名著阅读材料时,特别是阅读材料中多出现长句子的时候,学生少了自信,怀疑变成徘徊,终会容易产生高错误率。针对新形势下的中考试卷,教师应真正参与名著阅读与欣赏,要有计划、有内容、有时间、有要求,教师还应多挖掘一些科普书籍中的片段,提供一些深层阅读的材料。反之,学生的词汇量低,课外阅读量过少,导致在中考中的阅读速度慢,很多单词的词义无法理解,也就无法达到熟能生巧、应对自如。
(2)增加阅读技巧。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中考复习中,学生虽经过许多常规语篇阅读训练,包括每单元Reading课时的教学,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在阅读训练中形成了相对有效的解题技巧,但在实际运用中,题目的灵活度仍需要学生自己去领悟。在课外阅读训练与欣赏上,教师不能揪住几个语法和句型不放,应极大地利用名著进行泛读与精读,丰富词汇,欣赏美文,提炼思想。利用名著,多练习与中考相关形式的训练,如名著下的完型填空、名著下的阅读理解、名著下的任务型阅读等,增加阅读技巧,使学生学有所得。
(3)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在课外名著阅读上,就名著内容来练习试题还不够。2017年扬州市英语中考复习研讨会上,新的研究思路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任务型阅读与写作训练进行有机整合,学生的训练方向不只是找词填空,借助一篇名著阅读材料,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去编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阅读,还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得出文本的结构,而且写作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进行这样的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拓展思维,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本文仅在新课程标准下思考和比较两种中考复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成绩与在生活中真正使用英语的能力,还有许多方法与技巧。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时间,使学生轻松、自信地去摘取中考胜利的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