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社团发展困扰因素的调查与对策分析
2019-09-10赵一
赵一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特别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学生社团符合此改革的方向,因而得以在高中蓬勃发展。
2016 年9 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为此,各中小学都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学生社团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实践证明,学生社团可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全面素质的提升。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高中学生社团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本文结合锦州市锦州中学学生社团的发展情况,从高中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究原因,同时提出解决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高中生社团发展困扰因素。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再进行系统分析,获取相关信息。
(2)问卷调查法。
本文以锦州市锦州中学的社团干部及部分社团成员及普通学生为对象,问卷于2018年1月发出,共发出调查200份,一周后收回,有效回收问卷190份。
3.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锦州市锦州中学被调查对象对社团发展感到困扰的因素由高至低依次为:活动经费不足(76.3%)、活动场所不足(68.4%)、活动时间受限(65.8%)、活动规模受限(57.9%)、课业负担重(55.3%)、管理制度尚需健全(44.7%)、专业指导性缺失(38.9%)、可传承经验不足(32.6%)、创新时代性不足(26.3%)、家庭教育阻碍(23.6%)。
(2)调查结果分析。
关于活动经费、场所、时间及规模不足问题。多数高中对学生社团活动没有资金支持,无固定的资金扶持,导致社团活动开展比较困难。除此之外,我校客观条件的制约性也指向调查结果,学校刚刚完成整体搬迁,二期校园建设工程的启动资金尚有缺口,学校的财政状况较为紧张。学生社团活动的场所目前仍然有局限,对比学校已有的三十余个社團,不能很好地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在较重的学习任务压力之下,不少社团成员逐渐失去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以上因素的确给社团发展带来了一些困扰。
有关课业负担重问题。高中的学习任务压力较大,这是阻碍高中社团发展壮大的重要困扰因素。学生缺乏良好的时间规划能力,不能较好地平衡学业与活动的关系,将学生社团活动视为学习的对立面,而不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的双方,使许多原本想参加社团的学生对其望而却步,已经加入社团的学生对社团活动敷衍了事,形式化、走过场的社团活动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如此,社团活动的影响力降低,使社团发展受到困扰。
有关社团活动的组织质量因素问题,涉及其专业指导性、可传承经验及创新时代性等问题。从现在的社团情况来看,部分社团缺乏具体的活动计划,社团活动不正常,也不规范,带有较大随意性。在学校的几十个社团中,能够做到社团活动常态化、课程化的不是很多,个别社团甚至成为僵尸社团,有名无实。社团活动不能正常化,活动带有随意性。此外,社团组织管理比较松散,对成员不具有约束力,不利于核心素养提升。
关于社团成员的个人素质问题。由于社团是一个比较松散的自发性学生团体,社团成员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需要不断提升。由于学生社团完全是学生自发成立的学生组织,社团成员基本上都是对某项活动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组织在一起进行相关活动的,各社团都没有明确加入社团的知识标准和思想条件,虽然有不少社团也定时组织活动,但由于不具有约束力,因而导致不少社团虎头蛇尾。
二、结论与建议
1.加深理解学生社团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高中学生社团既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表现才能和施展个性的场所,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是校园第二课堂的拓展与延伸,更为学生参与实践搭建了重要平台。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推动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2.锦州中学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十余年的实践探索成果。
学校的学生社团成立于2005年,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团委领导为核心,以学生社团组织为抓手,凸显学生社团的科学化发展、制度化管理、生态化成长的模式,与学生会学生组织管理机构构成学生组织的“一心双环”格局。为此,学校制定了《锦州中学学生社团活动管理章程》,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自主组建社团、自主开展活动。
3.积极着手筹划,应对困扰社团发展的不利因素:
(1)以加强指导性为根本着眼点。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完善相应社团活动规定,引导社团活动注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要对各个社团提出明确化的要求,把握社团活动方向,将育人目标与社团活动有机融合。
(2)以提高专业性为突破。加强对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升他们对社团活动的指导能力。要通过加强对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定期教育和培训,外聘有关社团活动方面的专家或专业人士,不断提升社团指导教师指导、组织和管理能力,引领学生社团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以强化组织性为依托。加强社团干部的教育与培训,提升社团干部策划、组织社团活动的能力,定期组织对各个社团负责人和骨干成员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组织能力,培养锻炼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促进社团成员多方面发展。
(4)以注重实效性为立足点。要解决困扰社团发展的问题,就需要从注重实效性为立足点,学校在活动资金、活动场地、活动规模、活动时间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推动社团活动在实践中发展,形成长效机制。
(5)以推动引领性为途径。完善社团及社团干部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宣传与评比,加强对优秀社团的表彰力度,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把社团优秀干部纳入学校优秀班干部的评选中,给予优秀学生干部相同的待遇和奖励,以此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社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
(6)以推动实现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为创新点。结合本校特色,尝试将有专业教师指导的社团活动开设成一门选修课,将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学生社团与特长生培训结合起来,作为学校课程的课外延伸,对一些无法开设成课程的公益性、服务性社团活动,给予学分或其他认定,享受与课程化的社团活动同等的待遇。为2018年新高考模式的改革、“选课走班”制的实施及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或不足,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学校应结合本校特点和本地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创新学生社团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努力解决困扰问题,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