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德育:在宽容与约束中建构高中生的价值观
2019-09-10孙媛媛
孙媛媛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德育工作纷繁复杂,似易实难,将水的智慧融入德育,在宽容与约束中寻找平衡,并有效建构高中生的价值观,是为“若水德育”。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老子的这番话:上善的人,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却不争高下,这是谦虚的美德。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能穿透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由此,人们知道“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由此概括为三点:一是以谦虚的心态海纳百川;二是以柔克刚,似柔实刚;三是润物无声。
高中学生在确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过程中呈现许多特点,如他们对理论问题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人生意义的问题,不仅要说明自己对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高中生对于事物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均不一样,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容易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
班主任工作中更应该体现“水”的特性,联系老子的三个观点,“若水德育”在建构高中生价值观方面应该包含三点:
一、做一滴水,让自己流进小溪里
水以谦虚的心态海纳百川,它对任何生命都是悦纳的,不偏不倚。每个学生都是不同个性的个体,在心智尚未成熟的青春期,难免会犯各种错误。这个时候,就需要班主任以谦虚包容的心态,以亲近之姿走近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做一滴水,让自己流进小溪里。
在担任班主任的日子里,笔者与学生都在经历着成长与蜕变。最有幸福感的事就是融入学生群体中,倾听学生,为他们排忧解难,与学生一同成长。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后,老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月考之后,让学生写月考小结。一个平时很活泼开朗的女生,攥着她月考分析的那张纸,走到我的办公桌旁,哭了出来,说:“老师,我不想再写这种假大空形而上的东西了,我没什么好分析的,这是我自己的问题。然后一下子蹲在地上,泣不成声,歇斯底里。我心想,她是不是因为月考成绩不理想,在多次碰壁后产生了厌学情绪。我拿来椅子,递给她纸巾,说了一句:“想哭就哭出来吧。”她抽搐着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上,我觉得很累、很绝望,看不到希望。”后来,才知道让她绝望的不仅仅是成绩本身,自幼父母离异和家人的冷眼相待,使她的心过于脆弱敏感,她开始努力让自己变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去迎合所有的人。可是她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内心很纠结,她很想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可是她做不到。我给她讲《芳华》里的刘峰,讲到影片最后的一段旁白:“大家再次见面,交谈甚欢,但依旧掩饰不了芳华已逝的慨叹,唯有刘峰和何小萍很知足,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是残酷的,但他们满足于小小的幸福。”最后,她情绪稳定地离开了办公室。
学生首先是一个人,人不是机器,人总会有累的时候。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或者说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除了惰性,有没有其他的一些隐藏的深层原因?这些隐藏的原因就需要班主任通过家长、学生等途径去了解。
这给了我很多启示,充满活力、韧劲和小聪明的他们,未尝不是曾经的我们,甚至是现在的我们。
二、筑一道堤,让规则变成习惯
水既有刚的一面,水滴石穿;又有柔的一面,顺势而行,然而水势过大,没有堤坝的巩固,将会变成凶猛的洪水。所以,在德育工作中需要明确规则,筑一道堤,让规则变成习惯。
尊重学生的個性,倾听学生并不代表放任自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掌舵人,要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负责。一个集体,没有规矩,就会处于无序状态。所以在建班初,明确规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给班长提供了一个《班级公约》蓝本,由学生自主讨论、修订,从纪律、卫生、学习、文明、心态五个方面着手,最后形成定稿,全班共同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我针对一些条文重点强调,在纪律方面抓自习课讲话;卫生责任到人;学习方面狠抓作业独立性问题,坚决打击作业抄袭现象。
规则意识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在班级管理中,我会引导学生意识到遵守规则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通过外在形式的公约与内在的自我约束,逐渐将规则意识内化于心。一天,我发现班级包干区没有打扫,第一节课下课之后,班级包干区依旧没有打扫。于是找到那个没有打扫的学生,她平时在班级里学习成绩不错,在班里也是学生干部。我先问她知不知道今天打扫,她说知道,但今天到校晚了,老师早读课任务已经布置了,下一次轮到自己值日的时候,一定早到。看到她诚挚又略带懊恼的表情,我问她:“那你早读课下课在做什么?”她说:“趴在桌上休息,和同学聊天。”我笑着问:“怎么不去把你的打扫任务完成呢?”她不解地说:“早上年级检查包干区的学生已经查过了,没有必要再打扫了吧?”我追问道:“卫生值日表是班级里每一个人约定形成的打扫规则,今天遵守规则了吗?”“没有,”她低下了头。“我们为什么要卫生值日,要打扫包干区,是为了应付检查吗?”“不是。”“保持学习区域整洁是为了我们所有人生活在一个更加健康干净的环境,你说是吗?”“是的。”后来她在第二节课课间把包干区打扫了一遍,按照班级公约,她又连续打扫了一周,每次打扫时,我都在旁边注视着她,她完成任务后,给她一个赞许的眼神。为此,还在班会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规则?让大家明白,规则看似给个人的行为加上约束,实际上营造了更加和谐的集体环境,从而为个人的发展提供相对轻松自由的沃土。
三、造一泓湖,让文化浸润人生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茅于轼语)。在德育工作中,班级文化就是一股活水。班主任要造一泓湖,让学生在这湖水中接受熏陶,从而浸润到其个体的生命之中。
班级文化是班级凝聚力的一种象征。上学期,我一直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主要包括学生干部对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营造出在纪律上互相约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班上有一个男生,平时喜欢打游戏,放假的时候总能看到他在线,他接连在周练和月考中获得班级“倒数第一”。数学老师说起他的数学的时候,只剩下恨铁不成钢的哀叹声。同学们对他有点嘲笑的意味。可能是面子上过不去,他把自己在QQ群的昵称改成“数学再考倒数第一我名字就倒着写”,结果遭到好友在群里善意的嘲笑,他的好友在群里说:“这周数学周练,等你名字倒着写。”他随即回了一句:“好,你等着看。”这下,全班都等着看他的笑话。结果,这一周他真的努力了,考完后信心满满地说:“老师,你放心,我肯定不是倒数第一。”结果真的不是倒数第一,而且从那之后他的数学再没考过倒数第一。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可能会优于老师和家长的强压政策,有时候仅仅是同伴之间的一句玩笑话,就改变了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其实不仅仅是改变了学习状态,这样一次“转败为胜”的奋斗经历,也让他深深感受到努力对于自己人生的重要性。
“若水德育”似易实难,只有将水的智慧融入德育管理,在宽容与约束中寻找平衡,才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有效建构高中生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