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观察:回望2018,备战2019

2019-09-10唐惠忠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材料思维

唐惠忠

作文历来是高考题中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试题,好的作文题不仅会让考生铭记终身,还能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与深入思考。2018年高考作文题共9道,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其余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

(一)“稳”与“正”

1.试题材料类型方面

就试题材料类型而言,延续了前些年的选材理念。文题材料集中在以下几类:生活现象类,如天津卷的“器”、上海卷的“被需要”、江苏卷的“语言”,共3道;社会热点类,如全国Ⅰ卷的“世纪宝宝中国梦”、浙江卷的“浙江精神”、北京卷的“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与“绿水青山图”,共4道;言论类,如全国Ⅲ卷的“改革开放三部曲”;故事类,如全国Ⅱ卷的“幸存者偏差”。

2.价值导向方面

从价值导向看,和前两年试题的思想内涵大体相同,主要表现为继续精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重点,突出了高考作文的育人功能。如全国Ⅲ卷作文题“改革开放三部曲”,以三条标语口号浓缩改革开放不平凡的40年历程,折射出发展阶段的演变和发展方式的变迁。分开来看,三条标语口号分别奏响了各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合而观之,则为改革开放40年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三部曲,可以引导考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深刻领会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挑战,时刻铭记改革前辈的光荣与梦想,不忘初心,奋发有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又如浙江卷作文基于对“浙江精神”的提炼与概括,回望历史,紧贴时代主题,指引考生站在人生新起点,在宏观视野中找到个人意义,思考未来人生。

3.能力指向方面

从能力指向看,基本延续了前两年的测查方向,主要集中考查两方面能力:第一,辩证分析能力。如上海卷之“被需要”,题目很朴素,却为考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很容易激发考生的思维主动性。相关立意可以是孩子不被需要,怎么成长——被需要是孩子成长的动力,缺了它,孩子便无法真正成长,被需要也是生活的教育,因为每一个孩子都终将成为被别人需要的人;可以是当你被需要的时候,应该学会珍惜,同时也学会反思,学会取舍等等。此外,江苏卷作文题“语言”同样内涵深刻,涵盖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具体与抽象、艺术与科技等维度,可引导考生拓展思维空间,充分施展写作才华。

第二,联想想象能力。如天津卷要求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引导考生对成才成器等进行深入思考,考生要写好本题,必须展开丰富联想。比如由“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可联想到担当大任的国之栋梁,联想到有才无德的跳梁小丑,联想到造福民生、保家卫国的大国重器(像研发核心技术、智造高端产品等均在可写之列);由这句提示语后面的省略号,还可派生出关于“器”的更多联想内容(诸如“大器晚成”“庙堂之器”等)。总之,要将“器”与生活、历史、时代、文化等相联系,或追热点之新,或发独到之论。

(二)“变”与“新”

1.突出自我意识

2016年全国卷“小羽的创业故事”、浙江卷“虚拟世界”、江苏卷“话长话短”、北京卷“神奇的书签”等,材料及要求中找不到“我”;2017年北京卷“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浙江卷“人要读三本大书”等,材料(或题目)中突出了“我”;2018年全国卷“世纪宝宝中国梦”、浙江卷“浙江精神”、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上海卷“被需要”等,则进一步从材料的内在要求上强调了考生写作的自我意识。如“世纪宝宝中国梦”瞄准了2018年考生的特点,选取与考生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材料,向考生发声,点明他们的独特身份,直接揭示他们与国家、与时代的关联,鼓舞他们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有助于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2.传达以文化人的价值导向

2018年的作文试题命制,与往年高考作文强调育人导向的立意基本相同,秉承了语文学科“立德树人”“育才成人”的独特优势,着重考查支撑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2018年的作文命题立足时代特征,着力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团结奋进、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入,以此鲜明体现出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意义,明确传达以文化人的价值导向,激发考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考生树立远大理想,在接力奋斗中追梦、圆梦。

3.考查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國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精神指导下,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放弃了往年故事、漫画、关键词的呈现形式,强化对考生综合分析材料能力的考查。

首先,要读懂材料。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审视材料:第一个维度是“大我”,即国家。编年事件:人类迈进新千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网民规模达7.72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等。18年来,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不畏艰难,勤劳勇敢,不断开拓创新,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省略号为界,前半部分是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典型事件,后半部分是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

第二个维度是“小我”,即“世纪宝宝”,也就是在考场上写作的这一代人。与“大我”呼应,“我们”18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5岁。18岁以前,“我们”的成长与国家发展同步进行,切身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神圣感;18岁以后,祖国发展的愿景要实现,离不开“我们”参与,这就必然激发“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

其次,要明确“引导语”的思维指向。材料后面附有“引导语”,其中的“际遇和机缘”“同行、成长”与18岁以前照应“使命和挑战”“追梦、圆梦”与18岁以后照应,又分别对接任务指令中的“思考”与“联想”。基于以上分析,不难提炼出立意的两个基本点:一是“小我”与“大我”的结合。从“我”的视角审视、呈现国家的变化、时代的进步,将个人成长的“小”与国家发展的“大”巧妙融合。二是“写实”与“联想”的结合,“写实”就是在“我们”成长历程中,肯定有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点”,可以重点进行阐述,兼及其他事件;“联想”就是考虑阅读对象是2035年18岁的一代人,未来的17年,我们该如何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青年一代的力量,攻堅克难,既“追梦”又“圆梦”,既圆个人梦,又圆民族梦。

(一)命题展望

1.关注社会热点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心国家大事,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职责,只有以真诚的心灵拥抱现实,写作才有更为广泛的言说空间,也才更有生命朝气。目前,时事热点已成为高考作文最关注的材料,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或现象,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以及能够引领时代精神风貌的人和事,都成为高考命题的热门素材。2019年高考,命题专家仍将较多选用该类材料,来测查考生对社会、对时事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2.关注自我

2018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主要出生于2000年前后,2018年是他们步入成年、接力“追梦”的开始,高考则是他们开启这段人生新征程的“成人礼”。比如全国Ⅰ卷“世纪宝宝中国梦”、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之类要求“感悟生活”而贴近考生实际的试题,也是今后高考作文的测查重点。

(二)备考策略

1.做到“两个关注”

第一,关注时事,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储备素材。高中生平时应多关心和思考时事热点、社会焦点,力求临场作文时,能写出富于时代气息且立意较高的文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语,代表十二个主题,它们分别从价值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行为层面加以表述。未来数年的高考作文主题,仍将与核心价值观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有关,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备考策略:围绕这十二个主题的内涵与外延,针对近期出现的新闻事件,分类进行素材的搜集与整理。

第二,关注自我生活,积累独家素材。学生可以做些个人回顾,回顾自我的生命历程(如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喜、怒、哀、乐的事件),回忆一些细节场景;回顾家庭成员、亲朋好友走过的生活道路;回顾高中以来所写过的最佳作文(特别要留意那些能激发读者情感的作品),也可升格自己写过的那些“庸文”。

2.强化四种思维能力

写作思维即作者对一个具体话题进行思索,它包括激活、联想、想象、分析、界定、分类、比较、鉴别、评价、延伸、拓展、关联、发散、聚合等多种思维方法的运用。运用这些方法,现场生成思路并梳理资料,并将它们转化成文字材料,编织成文章,是成熟作者的基本写作技能。

第一,审辩式思维,避免片面化。许多看法,都是局部的真理;许多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考生必须避免不是真理就是谬误的幼稚思维,学会审辩式思维。

第二,纵深式思维,避免肤浅化。世界是错综复杂的,考生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

第三,因果式思维,避免简单化。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因此,“知其然”固然重要,“知其所以然”更为重要;同时,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学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产生的原因,又要看到它会引起的结果,而不能简单地将原因、结果割裂开来看待,有的因果关系是连锁的,更需运用因果思维分析论证。

第四,创新式思维,避免平庸化。作文尤其是议论文表达自我认知,阐明感受感悟,一定要力避人云亦云,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比如世人大多崇尚“第一”而相对贬抑“第二”,有人却著文《“第二”的价值》另发新见:当具有积极引领作用的正能量的“第一”出现后,要有“第二”的跟进才能形成趋势和力量(“正是众多‘第二’,成全了‘第一’的价值,共同铺就了通向胜利的道路”“正义之所以能战胜邪恶,光明之所以能战胜黑暗,善美之所以能战胜恶丑,就在于众多的‘第二人’一起汇成正能量的洪流”);当消极丑恶的具有负能量的“第一”出现后,如果“第二”拒绝跟进甚至出面制止,情势就不会恶化。最后,以“只要有颗向善上进之心,第二又何妨”作结。这类有创见的文章,自然给人启发、令人受益。

3.常读典范时评

高考作文往往要求考生对一些社会现象作辩证的思考、分析、演绎。因此,“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不足以应对,他们写不出“大我”“大气”的文章。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学生阅读时评类文章,不仅是为了开阔视野、了解国事,更重要的是以它为本,训练自身分析事理与谋篇布局的能力。除此之外,学生通过时常揣摩时评,可直观地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再从原因(社会和个人、外部和内部、主要和次要、客观和主观)上条分缕析地进行阐述,最后合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责任编辑:孙丽英)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材料思维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可爱的小瓢虫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