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自主学习“四段式”

2019-09-10王俊卿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蝌蚪课外科学

王俊卿

自主学习是指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地点包含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场所,而不是局限于课堂。因此,學生学习的时间更多、空间更广,由学生自由支配的资源就更加丰富。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小学科学课的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在课前对新课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准备实验的材料等;课中进行学习存在的问题和生成知识的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并形成能力;课后对知识进行巩固、应用、拓展与创新;自主构建,主动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形成创新能力。这样就构成了小学科学自主学习“四段式”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到课外,从课外再到课堂,使学生更好地获取、应用与拓展知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逐步得到实现。

小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果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不明确,就会影响学习的效果。科学学习也是一样,我们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为此,在学生学习科学新课之前,需要为其布置学习的任务,让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自主完成对新课的预习、对材料的准备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为课堂学习和探究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蚯蚓的选择”一课,我为学生布置三个简单的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前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任务一:上网查询资料,了解蚯蚓生活的环境及生活习性;任务二:试一试捉几条蚯蚓,并记录在什么地方找到的;任务三:准备两个小盒子,一个透明,另一个不透明,上课做实验用。第一个任务主要是通过搜集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特别是与课堂要学习的有关蚯蚓的知识,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把一些基础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课堂上再对存在的问题和生成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第二个任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有了搜集资料的信息后,通过对这些资料的了解,就会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或地方,然后通过思考和动手去寻找,那么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就会得到增强。第三个任务是让学生准备实验中要用的材料,这不仅解决了材料不足问题,还能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为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学生在教师布置任务的驱动下,进行有序的课前自主学习,为掌握新课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自主学习,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习潜能得到释放,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课堂是学习能力提升的主要阵地,学生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生成的知识进行讨论、交流以及合作等,这些就是在学科基础知识上的再提升。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探究,汇集合作的优势,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得到提升。也有人说,如果课堂上没有新的问题提出、没有新的知识生成,那么这便不能算作是一节有效的课。这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学习不能只是复述,而是要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进去,产生新的认识。科学课堂的探究中,我们也是从提出的问题开始,到新的知识生成,从而实现课堂的创新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动物的卵”一课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课本中的四幅图去观察青蛙卵的变化。有学生提出了“小蝌蚪变成青蛙后尾巴怎么不见了”的疑问。我连忙表扬这位提出问题的同学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见学生对学习知识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没有急于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全班同学。有位同学回答说通过看课外资料得知小蝌蚪的尾巴是逐渐被一种溶解酶体“吃”掉的,然而资料上对于什么是溶解酶体没有作出解释,学生依然很困惑。这时我就把小蝌蚪尾巴变化的材料用PPT幻灯片展示出来,让大家阅读材料,找一找什么是溶解酶体,分析小蝌蚪的尾巴变没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展开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小蝌蚪的尾巴是逐渐被一种溶解酶体“吃”掉的,这在生物学叫作“自溶”作用。学生能够理解了小蝌蚪开始“甩着长长的尾巴”游动,后来“长出了两条后腿,又长出了两条前腿”是一种生物学现象,这是通过他们在交流、合作与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进行调控和辅助的作用,而真正解决问题是靠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通过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迁移能力、合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可见,自主学习的课堂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现代课堂理念也提出,学生的学习在课外。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课外,在课后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延伸,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对于科学学科来讲,需要进行课后拓展,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一些种植、养殖活动无法在课堂中实现,只有利用课外进行;另一方面,由于课堂的时间的限制,课堂中产生的问题课堂上无法立即解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做一些任务。这样通过利用课外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得到培养和锻炼。

例如,在教学“蚕的一生”时,需要观察蚕的各个阶段形态的变化,如果只靠书中的几张图片是不够的。因此,可以安排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里养蚕,并做好观察记录,课堂中只需交流、汇报和总结即可。这样学生才能够亲自见证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这样的四个阶段,并知道每个阶段大致要经历多长时间,而这些在课堂中是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到的。

又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在课堂上学生已经通过分组对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进行实验,但是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他们还想再尝试糖水、碱水中是否也能够改变马铃薯的沉浮。由于课堂时间的关系,我只能让学生回家继续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不同液体下物体的沉浮现象不同,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浸入液体的关系。进行课后拓展,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能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

因此,课后学习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科学是大课堂,课外的学习让科学课内容更丰富、更有趣,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为此,我们利用课后拓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能力有一定差异,有的学生学习不局限于书本和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且产生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对一些生活的小现象进行研究,对课本中的教学具进行改进或者是写一写科学小论文等。这些都是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和探究的构建,这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表现,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能够得到发展。自主构建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终极目标,学生从学习知识,到应用、拓展与创新知识,这是质的飞跃。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和技能构建,让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得到释放。

例如,在教学“设计制作小赛车”时,课本只要求了學生利用推力、弹力和反冲力设计自己的小赛车,而有的同学还使用了新的动力。这些同学利用了自己的旧玩具,把旧玩具中的马达安装进赛车中,利用电池作为动力驱动小车,成为这次活动的创新之作。学生把生活中知识和经验,再与科学课堂知识相结合,通过思考与研究,从而形成了新的思想和观点,也就是赛车新动力的设计和制作。

再如,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问题的研究,这也是学习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由于近些年,农村地区和城乡接合部经常在收获的季节燃烧稻、麦秸,使得人们的眼睛无法睁开、发生咳嗽的现象。学生认为这对人体有害,而且还会污染空气。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查询资料,发现秸秆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烟雾、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质,导致大气质量的恶化。学生在环保局的相关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对燃烧秸秆进行了空气化验,并证实了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科学学习自主构建,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激活和发展,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会形成。

总之,小学科学课中学生自主学习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与研究。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小学生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教师自主学习的引导和支持,让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善于观察思考、交流与讨论、合作与分享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小蝌蚪课外科学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科学大爆炸
小蝌蚪
小蝌蚪
科学
小蝌蚪
小蝌蚪
科学拔牙
转动小脑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