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习惯养成校本课程的立体化设计

2019-09-10邹文华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3期
关键词:习惯养成校本课程

邹文华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优秀素养的外化,更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心理学、教育学诸多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相应校本课程的研发,逐步形成线下课程、线上课程及行为训练三方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模型,使得习惯的养成课程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效促进学生持之以恒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课程内容的实践,逐步实现自主性成长。

【关键词】习惯养成;校本课程;立体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4-0059-03

教育家叶圣陶说:往简单方面说,教育就是要养成好的习惯。著名学者朱永新具体论述了习惯养成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和关键,核心素养是内化的核心能力和品格,而习惯是素养外显的行为表现。因此,习惯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职业学校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重要教育领域,但调研发现,职业学校学生有诸多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走上工作岗位后又缺乏良好的工作习惯,影响他们成人成才。因此,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必经之路。

一、习惯的概述

心理学、教育学对“习惯”有不同的解释,本文选择的定义是:习惯是后天养成的,在特定情境中的自动化的行为倾向。习惯养成的基础理论有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理论等。

行为主义建立了刺激反应的理论,一切行为的产生与改变都源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习惯是个体在某种情境中受到刺激,触发了一连串的固定顺序的行为,然后得到了奖励,这个行为就会被强化。在多次重复之后,刺激与反应形成牢固的联结,便形成习惯。

社会学习理论主张,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是通过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强调观察学习。习惯则是个体后天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其中情景和榜样是习惯养成的关键因素。

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相信自己有能力达到预期目标的信念。因此,相信某种习惯是有价值的是习惯养成的关键。习惯就是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

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理论指出,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个体相信智力和能力是可改变、可培养的;而持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个体认为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成长型思维的个体乐观积极、敢于挑战,学习和联系会让大脑神经产生新的联结,持续努力会让这些联结更紧密,最终形成习惯。

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大脑具有可塑性,通过长期训练可以培养个体良好的习惯。

综上可知,习惯具有五个特点。第一,习惯是稳定的,一旦养成就会持续出现,保持稳定;第二,习惯是自动化的,常常被人们忽略,但它在个体的思维、情绪、行为中占比较大,是否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第三,习惯是可以塑造的,我们可以戒除坏习惯,养成好习惯;第四,习惯与环境是交互影响的,一方面,习惯与特定的情景是紧密相连的,是被情景触发的,另一方面,主动养成的习惯也能够影响乃至改变环境;第五,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地练习。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开发出习惯养成的系统模式(见图1)。

二、习惯养成的课程开发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开发课程来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可行性高,易于推广。因此,基于习惯养成的系统模式,笔者开发了习惯养成的校本课程。

1.线下课程的开发。

笔者首先开发的是传统的线下课程。基于习惯养成的时间顺序和心理规律,笔者设计了5个单元的课程,每个单元的课时2~3小时,每1~2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经过前期试运行发现,该课程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此活动获得了苏州市教育局评选的2017年十大创新德育活动奖。

同时,笔者也发现此课程尚存诸多缺陷。首先是课程的内容多、时间长。因为习惯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所以课时不宜再缩短。其次是所开发课程缺乏系统性。教师在教授“习惯养成”课程时需要从学生的知、情、意、行多方位切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教授“习惯养成”的课程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线上课程的开发。

鉴于线下课程的不足,笔者着手开发线上课程。教师首先要学习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其次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最后要发挥教师的教学特色。基于以上3点思考,笔者开发了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在线微课程教学资源。

微课创始人胡铁生认为,我国微课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关注微课资源构成阶段、关注微课教学活动阶段、关注微型网络课程建设阶段。现有的微课程基本采用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以微视频作为核心资源展开教学,同时配套相应的学习资源、课后练习以及在线交互等教学支持服务。在线微课程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教,更能促进学生的学。

笔者以梁乐明等人提出的微课设计模式为依据,对在线微课的课程内容模块进行了重新设计(见图2)。笔者开发的在线微课共包括9个单元,其中第1单元是课程简介,第2到第8单元是课程主体,第9单元是常见问题问答汇总。第2到第8单元的微课程按照习惯养成的心理顺序排列,每个单元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每个单元设计了课前和课后的讨论区、反馈区,便于同步或异步的讨论、答疑,每个单元还设计了练习题,巩固课程知识和技能。

线上课程的实施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反映线上课程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学习内容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线上课程较好地解决了课时安排的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不足、授课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同时,线上课程也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习惯养成的难度较高,部分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学习动力不足,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

3.课程的立体化设计。

笔者通过调研、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与课程团队协商等途径,对课程设计进行了优化,以提高课程效果。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学的效果优于单一教学。笔者通过课程的立体化设计,实现了线下和线上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广大学生可以通过线上课程学习如何养成好习惯,掌握习惯养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意愿要巩固学习效果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线下课程,线下课程以活动体验和答疑讨论为主,更具有针对性。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笔者准备组织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培养他们的教學能力和领导能力,让他们带领其他新加入的学员组成小组,进行良好习惯养成的行为训练。

线上、线下习惯养成课程的开设及行为训练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良好习惯养成的立体化模型,有益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步,并逐步实现自主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习惯养成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行动路径——新教育实验推进“每月一事”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4-15.

[2]徐玲,白文飞.习惯形成机制的理论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618-620.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4):36-42.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猜你喜欢

习惯养成校本课程
养成教育之我见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