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处云飞是妾家

2019-09-10胡胜

中华瑰宝 2019年3期
关键词:程先生昭君

文姬归汉本是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偶然事件,却在岁月轮转中,承载了太多的寄托,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引文人墨客竞相落笔。戏曲舞台上的文姬更是穿越千载,至程砚秋先生成为戏曲舞台的经典形象。

纵观中外历史,“红颜薄命”似是普天下才女难以逃脱的魔咒。她们大都灵心慧质却又命运多舛,身世遭际令人扼腕,成为骚人墨客吟咏、书写的对象,反过来又为文学艺术提供了玩味不尽的素材。从匈奴别夫离子归故园的蔡文姬便是这样一位悲剧女性。自古及今,以之为题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诗歌、散文、小说、音乐、绘画、雕塑等比比皆是,取材于此的戏曲作品也不胜枚举,且风靡舞台,久演不衰。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部京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也是程砚秋先生程派艺术的代表作—《文姬归汉》。

名在列女丹青俱

这出戏讲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蔡伯喈之女蔡琰(文姬)因避战乱,流落南匈奴,为左贤王收纳为妃,在匈奴生活整整十二年,生下一双儿女。魏王曹操得知故人之女的信息,派人迎其归汉。一边是魂牵梦萦的汉家故园,一边是相濡以沫的夫君、儿女,文姬进退两难。围绕她一路行来的情感变化,千古才女的人生悲剧、情感内涵依次展现给观众。

事实上,“文姬归汉”的本事见于《后汉书·董祀妻传》:“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记述较为简略,未加润色。在史官笔下,蔡琰这位杰出的女性文学家,总要被贴上“董祀妻”或“蔡邕女”的标签;历史叙事的兴奋点,也主要落在曹操的“义举”,而非文姬的不幸命运。外部描写尚吝惜笔墨,遑论对其悲苦内心的探寻与发掘。然而在岁月轮转中,尤其在历代文学家笔下,“文姬”形象逐渐丰满、卓荦起来,“归汉”的意义也最终超越了故事本身,两相叠加,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文人墨客争相落笔: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

—唐·李颀《听董大弹胡笳》

当时一女赎元身,乱代流离更可闻。

天南地北有归路,四海九州无故人。

—宋·刘辰翁《文姬归汉图》

琴弹十八拍,听此双泪流。

一死固已难,万言复谁尤。

九原见卫子,何语可以酬。

—宋·蒲寿宬《咏史八首·蔡文姬》

塞风吹拍自单于,谁道中郎女不如。

纵学胡笳非汉业,余生犹得续残书。

—明·方蕖《文姬琵琶图》

归来为公写遗书,名在列女丹青俱。

—清·王士祯题《文姬归汉图》

这些题咏,或注目于文姬的传世之作《胡笳十八拍》,或为其续史(据史书所载,文姬归汉后凭记忆默出了父亲蔡邕所藏四百余篇典籍,或谓“续史”)顶礼,把她视为文化命脉的传承者,作为一个传奇加以讴歌。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上述诗歌多为题画诗,那是因为宋代以来出现大量《文姬归汉图》,至今尚存的还有宋代李唐所作十八幅绢本(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陈居中的同题之作(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金代张瑀的画作(藏吉林省博物馆)。“文姬归汉”题材的画与诗之所以大热,和两宋特殊的历史背景分不开。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每当外敌凭陵,汉政权处于颓势,民族意识便空前高涨。“文姬归汉”恰恰承载了太多“故国之思”“故园之情”,于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偶发事件变得不再寻常,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承载了沉重的寄托。

何处云飞是妾家

与文人画比较,戏曲的受众更加广泛,于是氍毹之上,文姬的身影穿梭千载。元代有金仁杰的杂剧《蔡琰还朝》(已佚),明代有陈与郊的杂剧《文姬入塞》,清代有尤侗的杂剧《吊琵琶》、曹寅的传奇《续琵琶》等不下十部剧作。至近现代戏曲舞台,“文姬归汉”更是热点,仅京剧舞台就有多部新编历史剧。遗憾的是,这些新编戏除了程砚秋先生的《文姬归汉》之外,基本上是演一出“挂”一出。只有这出程派戏成了同题材的经典之作,久演不衰。究其根本,是程先生独树一帜的程派艺术成就了这部经典。

首先,立主腦,减头绪。程派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独角戏—主人公一枝独秀。不论《春闺梦》《江油关》《荒山泪》,还是《费宫人》《梅妃》,程派剧目大抵如此。本剧中,文姬从逃难、被掳,至别亲、归汉,独挑故事“大梁”,其情感变化构成全剧唯一主线。这看似简单,顺势而下,一气呵成,实则一波三折,九曲回肠。她与左贤王的夫妻情、与一双儿女的母子情,同“故国之思”形成极为强烈的情感张力。最终选择别夫弃子归故园,悲剧感由此而生。曹操等历史书写中的主角,退居台边、幕后,成为“大女主戏”的插花陪衬。其实,古今借此为曹操翻案者不乏其人。清代南山逸史的《中郎女》、曹寅的《续琵琶》,乃至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皆出此心,但评论界褒贬不一。程先生此剧,则萃古而成,一洗枝蔓,突出一位悲剧女性的人生抉择,挖掘尘世中最普遍也最能引发千古同慨的人性之美,以至于他所塑造的文姬自带光环,倾倒众生。

此外,此剧文辞雅驯,充满诗意之美。与一些传统老戏的水词迥异其趣。全剧唱词典雅、诗化,契合人物的才女身份。不论第八场的【西皮原板】“荒原寒日嘶胡马,万里云山归路遐……月明孤影毡庐下,何处云飞是妾家”,还是第十二场的【西皮导板】“整归鞭行不尽天山万里”,妙语佳词,层出不穷。第十三场更是创造性地将《胡笳十八拍》中的第十四拍(身归国兮儿莫知随)改为【二黄慢板】,全文入曲,堪称空前的创造,突破了京剧唱词的传统句式!充满诗意的文辞,配以幽咽婉转的程腔,从行路的【西皮导板】转【慢板】,到馆驿的【二黄慢板】,再到拜祭昭君的【反二黄慢板】,可以说“整归鞭”高亢入云,绵绵不绝;“十四拍”幽咽婉转,低回萦迂;“哭明妃”一唱三叹,潜气内转。歌者酣畅淋漓,闻者浑然忘我。

虽是一出要劲儿的唱功戏,但同时也是做功戏,唱做并重:第三场逃难的水袖、身段,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第十二场的“走边”,风沙扑面,勉力前行,载歌载舞。等闲人等是动不了的,就是程先生自己每年也仅仅露演一次,作为票房的杀手锏。

惜惺惺相怜同命

值得一提的是,程先生此戏还有一绝,即结尾处振起—哭明妃,与昭君隔空对话。一般传统戏至结尾,本该收束,演员已是强弩之末,很少安排大段高难度唱腔,程先生却一反常规,加了一大段【反二黄】,这正是他不同凡响的大胆创新处。

从剧本来讲,这段故事有因袭之处,但又独具匠心。如前所说,传统“文姬归汉”戏多有祭奠昭君情节,如曹寅的《续琵琶》即有哭祭昭君(第廿一出“出塞”)和昭君入梦(第廿二出“感梦”)情节。这里舍弃了“昭君入梦”的情节,独留凭吊,安排了祭奠昭君墓。昭君与文姬二者的人生境遇有许多不同:“你本是误丹青毕生饮恨,我也曾被娥眉累苦此身。你输我及生前得归乡井,我输你保骨肉幸免飘零。”然而,“问苍天何使我两人共命?听琵琶马上曲悲切笳声。看狼山闻陇水梦魂犹警,可怜你留青冢独向黄昏”。在对苍天的追问中,升华了全剧,引发观众思考,余韵袅袅。

程先生此剧能够成为经典,关键在于符合戏曲艺术的内在规律,即不同于新时期其他同题新编历史剧。这些新编剧,无论评剧、豫剧、越剧、梨园戏,还是昆剧、京剧,无一例外突出民族融合,主题先行,大有图解倾向,导致头重脚轻,注定无法传世。程先生选择“文姬归汉”虽也有时局背景—1925年首演之时,正是国内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时,然而最终的着眼点,还是文姬孤苦飘零的身世之感,是别夫弃子的生命体验。他所塑造的蔡文姬,超越了时代局限,摆脱了样板化,以人性的光辉打动观众。这是他成功的原因。和他所塑造的其他悲剧女性一样,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完成了人生境界的升华。

胡胜,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程先生昭君
历代昭君作品中昭君故事的演变特征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
程千帆先生为我改作业
程先生和鱼
回家的路上,感谢有你!
探究《长恨歌》中作者巧设程先生痴迷照相的原因
千金难买“老人缘”
脑筋急转弯
论《长恨歌》王琦瑶四十年情爱
透过历史文化还原昭君的多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