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材走向教学需“三问”

2019-09-10汪晓勇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5期
关键词:三问值日规则

汪晓勇

如果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称之为课改之后小学德育课程的1.0版本的话,那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可谓升级后的2.0版本。对于这版新教材,有些一线教师会把它读小了,变成就课备课;读浅了,变成看图说话;读偏了,变成新瓶装旧酒……基于此,笔者认为想要读准教材,用好教材,就要在教材解读的过程中不断地问自己三个问题:“通过教学要去哪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怎样才算到那里?”

一问:通过教学要去哪里

这一问是要我们从狭小的空间里走了出来,以更为广阔的视角去解读教材,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法治意识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1.从大到小读教材。

所谓从大到小读教材,即要想读准一课教材,做好教学设计,首先要清楚《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在《课标》中阐述的很清晰,就是四个字——“学会做人”。当我们明白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都要指向“学会做人”时,我们解读教材也好,制定目标也罢,一定“不是以学生是否明白为目的,而是以学生是否把生活当回事儿认真来过,学着追求过好自己的生活,能过好、过好了自己的生活为目的。”a

其次,本课程是“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b从而统编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就是在不同的年级,设置了相应的主题。如一年级上册的主题是“适应”,一年级下册的主题是“习惯”,到了二年级上册的主题就是“共在、共有、共享”。基于此,我们在解读每一课教材,在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的过程中,就必须基于相关的主题来进行。

以二年级上冊第二单元为例,教育主题为“我们的班级”,设置了四课《我爱我们班》《班级生活有规则》《我是班级值日生》《装扮我们的教室》。课程旨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帮助学生在内心体验、行为亲历、交流思辨中正确处理我与集体以及集体中我与他人的关系。这种集体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发展态势是不断深入、渐行自觉的,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始终。《我爱我们班》这一课的学习是为了感悟“我与集体”的关系,更多的是为后面三课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顺着“我爱我们班”这个情感,学生就愿意为班级找问题,定规则,尽好自己的职责,装扮我们的教室,从而将“爱集体”升华为不再是外因的激发,而是内在已生成的情感结构,并从此指导着自己的行为。此外,从单元入手读教材,学生体悟的不仅仅是“共生共存的生态观”,还有民主意识的萌芽和对权利与义务的初步认知等等。这不仅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同时正提升着学生当下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2.前后对照读教材。

所谓前后对照读教材,即教材中的每一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性,是一种螺旋上升,不断递进的关系。在对照中读教材,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资源,理清学生发展的层次与脉络,从而让不同年段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发展,真正做到教与不教不一样。如统编教材到了二年级就从“我的生活”发展到关注“我们的生活”。这种从“我”到“我们”的转化,就提醒我们在解读二年级教材时候的落脚点不是“因为我”,而是“为了我们”。

此外,前后对照读教材还包括新、旧教材的对比照阅读。由于统编教材是对原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升级,在一些课文标题和内容形式上与旧教材有相似之处,容易让教师用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去套新教材,造成“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如统编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与之相对应的是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一课,两课都讲到规则,也都有制订班级规则的相关内容,但通过编写理念与思路上一比较,我们就能清晰地发现两者是大相径庭。

统编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

编写理念:过好我们的生活

编写思路:我爱我们班(我想让班级更好)——老师表扬或喜欢我们(我们守规则)——我们班还有不足(需要制定规则)——制订规则(大家一起来)——玩规则棋(我们一起完善规则,遵守规则)。

旧版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

编写理念:过好我的生活

编写思路:玩游戏要守规则——规则无处不在——学校里有规则——班级也需要规则——我来制订规则。

基于此,通过对照阅读,可以帮助教师关注到统编教材对旧版教材在编写理念与思路上的修正与不同,尤其是能够认识到统编教材“超越个人中心,弱化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a

二问:教学的起点在哪里

这一问是要我们通过设计有效的调查问题,开展多样的调查活动,了解课堂中儿童的实际情况,找到教学的真正起点所在。

1.设计有效的调查问题。

老师们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都会写学情分析,但大多数教师的学情分析都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即头脑中的学生而非课堂中的学生。更有甚者,其学情分析是教参中的学生或教材中的学生,这样的分析往往是不准确的或不真实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做学情分析之前一定要有相应的调查,而要想让调查落地,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有效的调查问题。

以《我爱我们班》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前就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问问班上的孩子一个问题:“一年多的班级生活,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次班级活动?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帮助教师在聊天中准确地把握孩子对班级活动的真实印象,而且能帮助教师去了解孩子在回答问题时的情感状态。从而为本课的教学打下基石。

2.开展多样的调查活动。

我们应该注意到,我们的教学不是“零起点”。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聊天等多样的调查活动去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从而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同样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我爱我们班》这课可以通过课前聊天的方式去了解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班级生活有规则》《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两课就可以通过平时观察的方式,教师做个有心人去发现班级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制订规则,班级中的值日生在值日中常常遇到哪些问题。从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与践行。《装扮我们的教室》这课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课前收集资料等方式去了解学校其他班级以及更广阔区域教室环境设计的案例,从而集众家所长来装扮自己的教室。

三问:怎样才算到那里

这一问是要我们在教学之前一定要清晰地知道所设计的活动与目标达成是一致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活动目标一致性进行评价,同时关注到活动的延展性。

1.评价先于教学。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a因此对活动目标一致性的评价应该先于教学完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教学具有不可逆性,课后对教学活动的一切评价都无法改变教学已然完成的结果。教师课后基于评价对教学的改进对于已经授完课的这个班级的学生而言毫无意义。只有先于教学,教师在做活动设计时就思考我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去落实目标,才能确保目标、评价、活动形成一个整体,达到内在一致性。

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中“今天我值日”这个板块的活动设计为例。

活动起点:学生对值日要做哪些事是清楚的。

活动目标:通过交流,明白值日生的职责,激发值日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

活动评价:

1.我设计的交流活动要能够让学生明白班级值日生要做的事情真不少,需要大家尽职尽责,一起做好它。

2.我设计的交流活动要能够让学生明白值日工作与班级之间的关系,能够激发他们做值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活动设计:

师:小小值日生们,你们在值日的时候都做哪些事啊?

师根据生的回答随机采访值日生。

预设1:生说扫地。

师追问:这么大的教室,就你一个人扫吗?

生说还有某某,某某。

激励性评价: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地扫的真干净,你们真是很尽职的值日生,我要给你们一个大大的赞。

预设2:生说倒垃圾。

师采访:你一天倒几次啊?这么辛苦,你为什么要坚持做啊?

激励性评价:你可真是个敬业的,为班级着想的值日生啊!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也送给班上负责倒垃圾的同学们。

小结(出各种值日任务图):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班上值日的事情可真不少,可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咱们的教室地面干净,门窗整洁。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因为我是——班级值日生。

师:我的邻居丽丽今天也是值日生,让我们看看他做了哪些事吧?(配音出示教材“今天我值日”板块)

问:丽丽做了哪些事?她做的怎么样?

生自由答

师:我相信咱们班一定有像丽丽一样表现很棒的值日生,下面就让我们开展一个活动,评选自己身边的“值日之星”。

……

2.关注活动延展。

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时间的终止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终止。每一课活动之间都是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关系。从而“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a

同样以统编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最后一课是《装扮我们的教室》,教师一般教学到把教室装扮好就画“句号”了。而实际上,这里并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还有很大的活动空间留给了我们的老师和孩子。因为教室有了新的设计,教室变得更漂亮了,我们就更爱我们班了,因为爱,对于新添的物品与设施,新装扮的区域,就需要维护与更新,就要制订新的规则,就要给值日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切活动就把本单元由一个线性的结构转化为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结构。同时,操作这些活动的时间不再仅仅是《道德与法治》課的时间,而是利用晨会、班队会的时间进行,从而使得本课程与学校的其他德育课程与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大德育体系,不断扩展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与体验。

从教材走向教学,唯有基于课标、基于教材、基于儿童,不断地追问自己“通过教学要去哪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怎样才算到那里?”,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才能真正走向有效。

猜你喜欢

三问值日规则
让规则不规则
值日歌
不如吃茶去
公文办理须“三问”
小熊值日
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指导阅读“三问”
语文备学应做好“三问”
小河马值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