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对学优生品格塑造的思考与实践
2019-09-10王娟
王娟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置于时代背景下审视,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找坐标、找定位。学生时代,是逐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基于这样的背景,如何完成对“学优生”的品格塑造呢?所谓学优生,是指学校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但是,学优生目前的优秀能否可持续发展,优秀能否用在益处,也有令人担心之处,因为学优生往往具有娇气浮躁、冷漠自私、任性专横、脆弱小气、缺乏毅力等缺陷。
一、品格教育,健全学优生的道德认知
关于品格问题,布贝尔曾经进行了专门的思考。他认为,品格就是人在和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时,稳定地支配着人的行动和态度的那种内在的精神或道德品性,品格不是“一个成品”,需要通过教育进行塑造。因此,开展品格教育,对学优生的品格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1.品格教育,弘扬优秀品质
一个得高望重的人最宝贵的特质莫过于他的品格。为了引导学生做人,应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我们年级率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品格教育”德育课题研究,并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品格教育”课程,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融入课程内容,自去年10月开课以来,孩子们已经先后受到了专注、顺服、诚实三种品格的熏陶。
学优生的悟性是超人的,而品格教育更具有直接性、可视性、对比性和立竿见影性。班级的李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李同学,聪明,善用电脑,但脾气暴躁,稍不如意就会对父母和同学甚至老师咆哮。走进“顺服”这一品格后,全班评出最不顺服的就是李同学,他很不好意思,于是让全班同学监督他、提醒他。虽然现在他不能彻底改变暴躁这一不良品格,但是在宽容、礼让他人等方面较以前已经大有改观。
2.创新班会,反思个人成长
学优生的品格优化需要教育者针对学优生的品格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方式与方法对他们施加影响,促进其健康发展。除了品格课程外,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不失为这一教育的沃土。
但班会教育有五忌:一忌缺乏系统性,二忌缺乏连贯性,三忌主题空泛、不切实际,四忌空洞说教,五忌形式单一。学优生的品格优化是多方位的,为此,班主任要在一学期的开学初就制定好本学期品格培养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具体化为每一周的班会主题,努力寻求一些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的素材,以故事导行、情景再现、大家讨论、评比表扬等形式,针对日常小事、家庭或同学关系、社会现象等,引导学生对人有礼貌、分清好恶、端正思想,从平时的上课—座谈—社会实践,让学生们明白做人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品格塑造的目的。
二、公平对待,摒弃学优生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在1973年正式提出的。“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
“马太效应”对于领先者来说就是一种优势的累积,当你已经取得一定成功后,那就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强者总会更强,弱者反而更弱。
1.正视“马太效应”
身为教育者,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但学生的发展永远不会是整齐划一的,任何班上总会有学优生,也会有学困生,优胜优待、差生差待,这就是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除了解释现象外,同样还有消极和积极影响。学优生成绩名列前茅,在公众场所经常受到表扬,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加之班级、学校又要靠他们“撑门面”,因而受到众星捧月般的优待。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对于小学生。当他们看到老师都如此厚爱学优生,他们也爱屋及乌地崇拜起来,甚至为了讨好学优生“贡献”出自己的私有财产,受了委屈也觉得理所当然,谁叫人家是学优生呢!也许起初学优生也没想到自己会高人一等,但老师和同学都给予了他们特殊,又何乐而不为呢?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养成了“优势”心理。
2.摒弃“马太效应”
究竟该如何让学优生消除这一心理呢?只有公平对待班上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
班上的胡同学成绩一直很棒,因她的语感很好,便让她担任了语文课代表一职,为此她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出色了,老师们都很器重她,同学们也投来了羡慕的眼神。但随即问题便出现了:她瞧不起同学,始终不理班上一个做事较慢的女生;老师们也反映她没有礼貌,对任何人总是傲慢无礼,包括班主任!
反思她的言行,不难发现这是“马太效应”带来的消极影响。消除这一影响的唯一办法便是一视同仁。班主任和她沟通后,她渐渐有了一些改变。对学优生不能放松管理,用迁就姑息的所谓“爱”, 助长他们一些不良思想的滋长。
三、正面引导,培养学优生的耐挫心理
由于小学生心理发育不够成熟,耐挫能力较低,再加上学优生一直都是在赞扬声中长大的,一遇到挫折、批评,他们便会心烦气躁、怨天尤人,产生消极情绪,或因惧怕失败而畏惧实践和挑战。班主任对此要高度重视,要通过多种渠道引导他们面对成败、正视成败。
1.借故事克服惧败心理
聪明、善思又爱运动的何同学是老师的骄傲,平时话虽不多,但每天都在研读各类书籍,本学期还参加了棋类兴趣小组。不久前,父母反映他在家下棋或打球只能赢不能输,如果输了就大发雷霆,摔东西。据棋类指导老师反映,他从不参加班里的对抗赛,究其原因是因为班里有一个高手,“杀”遍全班无敌手!因害怕败在高手的手下,所以宁愿不比!而其他人又不是他的对手,下着没意思!所以每节兴趣课只做看客!
长期以往,我想他定会成为一个大事不敢做、小事不想做的人,纵使他有再多的智慧也难成大器。面对现状,我没有说教,只是在每天放学时给他讲《国父革命11次》《蜘蛛接网》等故事,暗示他与高手比赛,虽败尤荣,相信智慧的他定能从故事中得到启迪。不出我所料,在最后班级对抗赛中,他勇于参战,并一举夺魁。
2.借书信触及心灵深处
学优生毕竟也只是一个孩子,并非引导了就能全部做到。班级的吕同学和郭同学就属于“左耳听右耳冒”的典型,这不,刚刚还在讲课间有序活动,俩人就打闹起来了,不一会儿就听到一人在哭泣;李同学和朱同学在饭堂收毛巾时,开启了“毛巾大战”;陈同学在郑同学的外套上写上了“I love you.”……当面说教?如果有效果他们早就改了。为此,我改变了策略,一一给他们写下了《你见过长眼睛的拳头吗?》《规则意识,你该有了》《心思要藏在心底》等书信,用书信交流,既避免了彼此尴尬的说教,又收到了教育的效果。
四、榜样示范,唤醒学优生的责任担当
少年周恩来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优生更要目光远大、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有了远大的理想,对知识的需求就有了自觉性和主动性,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就会加强,对自身的品格要求也就会越来越高。
1.激活理想追求的示范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以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回忆的形式拉开序幕:代课老师马修,来到池塘底教养院代课的第一天,让他们写下姓名、年龄,以及未来想从事的職业。这些男孩虽然顽劣,但是都梦想着有个不错的职业……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结合广东省高飞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年度计划,我们在各班开展了学优生的“大梦想小目标”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写下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列举实现这个职业应该具备的条件,继而明确目前自己要努力的小目标。
2.倡导读书明理的示范
朱永新老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谈道:理想的德育应当重视让学生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为了给学优生们树立榜样示范,结合“大梦想小目标”的主题活动,我们安排学生查阅自己梦想职业中优秀的人物事迹,并用两周时间阅读其相关传记。随后,组织读书分享会,交流这些名人的奋斗史及其社会担当事迹。读书分享活动意义深远,不仅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唤醒了学优生的责任担当,更培养了学优生树立高尚品格的意识。
总之,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对学优生品格的塑造,需要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摒弃教育中的“马太效应”,积极引导学优生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有担当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