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学生品德修养:班主任的职责与使命

2019-09-10黄正平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5期
关键词:立德品德思想品德

黄正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是学生的主要精神关怀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者,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大爱大德大情怀是班主任的职责与使命。因此,班主任应该明确加强学生品德修养的主要内涵、重要意义和基本策略,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思想品德的主要含义及其构成

个体的思想品德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包含法制)和道德规范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关于品德结构,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目前国际流行的心理学文献认为,品德结构是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的统一体。不过,有时人们把“意志”过程分为“意志”和“行为”两种成分,于是品德结构便成为知、情、意、行的统一体。这种四分法,在普通心理学里并不常见,然而在品德心理学中比较流行。潘菽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品德结构中,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式三种基本成分,道德意志包括在道德行为中。也有人认为,品德不仅包括道德意志,甚至还包括道德信念。但是,意志问题通常可以还原为情感和行为问题,信念问题也可以还原为认知和情感问题。根据简约原则,可以说,品德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因素构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构成品德。我们比较认同“品德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构成的综合体”的观点。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到,与品德构成要素相应的,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也主要包括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三个方面。另外,国内外的德育模式很多,但总体上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如道德认知方面的有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案例研究模式;道德情感方面的有体谅关心模式、价值澄清模式;道德行为方面的有社会学习模式、社会行动模式。因此,明确思想品德的主要含义及其构成,对于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学生品德修养的价值探寻

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对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小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习就有动力,前进就有方向,成才就有保障。因此,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纠正目前存在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品德修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指明了路径和方法,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我们必须明确立德树人所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道德(注: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横向上可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纵向上由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准则构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树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班主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把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放在突出位置,作为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和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

2.加强品德修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班级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而在德智体美劳诸多要素中,德是第一位的。在人的基本素质中,品德是人的第一素質,品德素质对人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教育和人才优势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利益,把培养适应21世纪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目标。研究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因此,班主任要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3.加强品德修养是纠正“重智轻德”倾向的需要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教育方针,因此,立德树人应当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但是,从当今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看,立德树人的首要地位并未得到真正落实,社会各界甚至教育系统内部对立德树人的认识仍有许多分歧。受应试教育和升学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德育弱化为学校诸多工作中的一项,甚至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点缀。同时,现在的青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在这种背景下,落实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变得更加艰巨。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建班育人过程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

笔者最近在某市“德育示范基地学校”考评中发现,有的学校把每年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做成画册,列为学校的优秀学生、作为学校德育的成果加以宣传。我们并不否认这些学生的优秀,但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中也会出现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我们不能用是否考上名牌大学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不能以智代德,这是在办学理念和价值观上出现的偏差,而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并不鲜见。正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出现了我们有些学生除了做习题什么都不会,除了分数什么都不懂,除了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什么都不是,除了“好工作”或“高收入”什么价值观都没有的可悲现象,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我们必须明确智与德是人的精神领域两个本质不同的要素,二者不能混淆、不能代替,也不能无条件地自发转化。应看到古今中外的智者同时是德者有之,而在满腹经纶的智者中品德恶劣者亦不乏其人。知识再多,智育再好,也不能代替德和德育。丰富的科学知识只有通过德育过程的特殊途径,激发心理结构上的变化,才能实现由智到德的转化。法国哲学家蒙田说过:“一个没有善良知识的人,任何知识对他都是有害的。”因此,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必须扭转“重智轻德”的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三、加强学生品德修养的基本策略

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纵向贯通、循序渐进,横向渗透、有机结合。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在教育与自我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认知与践行的关系:实现知行合一

在品德的知、情、行三要素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内部认识和外部表现、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最基本关系。德育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知行合一是德育的内在要求。道德就其本质而言,即含有“知”“行”两个范畴。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条件,儿童道德发展始终是和儿童的认知水平相联系的,有什么样的认知,儿童就有什么样的道德发展。儿童的规则意识、是非观念、公正观念等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获得发展。因此,需要向學生传授相关的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知,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应当承认,要求学生掌握道德规范是完全必要的,不知道应当怎样做是危险的。但是,只知不行,也不能谓真知。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我们必须将学生的道德认知通过实践锻炼落实在行动上,只有两者相互结合、融为一体,才能形成真正的思想品德。正如朱熹所说:“知与行工夫,须著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废。”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的要求,在强化学生道德认知的同时,注重情感熏陶、意志锻炼和行为养成,也就是要把道德知识转化为认识、把认识转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化为实践,认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化为信念的基础上,外化为行为,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2.处理好他律与自律的关系:激发内在自觉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内化与外化,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实现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前道德阶段(2-4岁)、道德他律阶段(5-10岁)、道德自律阶段(11岁以后)。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一个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它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相平行并受到儿童认识水平的制约。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脱离自我中心思维,学会认识与理解他人行为,从而促进其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由他律到自律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只有自律才能使道德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一个人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坚持用思想管理班级,用文化提升品位,努力实现从制度管理、民主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超越;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中,既要注重他律,更要注重自律,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在自觉。

3.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坚持协同育人

协同是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形成合力产生高于并超越各要素自身的作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需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坚持协同育人。在这个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中,家庭教育为德育提供基本和辅助,学校教育为德育提供支撑和引领,社会教育为德育提供平台和依托,三者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既分工不同又相互促进。任何一种教育形态的缺位或失位都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任何两种教育形态的不协调都会导致教育效益下滑,甚至使教育走向相反的方向。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要主动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逐步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结合的工作格局,使学生在不同场合都能受到良好的、方向一致的教育和影响,从而实现管理上的全方位、力量上的全员性、效能上的可控性。

4.处理好言传与身教的关系:注重为人师表

依据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德育过程中要有效地形成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具有作为学生表率的、能起示范作用的人格。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班主任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这是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必要条件。高尚的师德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因此,班主任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自觉遵守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严格自我约束、规范职业行为,注重言传身教,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努力做新时代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猜你喜欢

立德品德思想品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选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好学者贤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