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引领促发展名师导航助成长

2019-09-10左元金王海林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师发展科研

左元金 王海林

【摘 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已成为诸校发展的不二法门,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把“科研兴校”作为发展战略,将“教师发展”作为头等要务,始终专注于高质高效的研修,并收获了一系列成果。

【关键词】科研;名师导航;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6-0053-02

【作者简介】1.左元金,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江苏滨海,224500)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2.王海林,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江苏滨海,224500)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科研兴则学校兴,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现有3名教师取得硕士学位,专任教师的本科率达96.4%,有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市名校长1名,县以上骨干教师108人,占专任教师的64%。现代化的教研团队,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共同构建了科研发展的支持系统。

2013年前,学校在省级论文比赛中处于望天收的状态。于是全校上下掀起大反思、大讨论,反思教研中的症结,讨论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最终,学校确定了“科研兴校”的方向性引领,加速扭转现状,改善科研生态。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对课程改革、集体备课、教研课、论文撰写、课题研究5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提出“名师引航、科研引领、骨干引导、校本引路”的思路,有计划、按步骤、分层次逐项推进,努力使课堂高效、教师省力、学生减负。

一、“三个层面”引领成长,形成发展梯队

精致培养骨干教师。学校于2015年先后成立了特级教师孙双金名师工作室和特级教师陈建先名师工作室,精选了7名骨干教师分别与2位名师结为师徒,由2位特级教师带领他们系统学习课改的前沿理论,指导他们系统阅读、解析教材、设计教案、展示课例、开展写作。

合理引领青年教师。我校坚持把学习《课标》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支点。一是校本研修,学期初学校结合个人意愿和课题研究方向,由教科室统一规划教研活动表,采用“同课异构”“一课多例”的方式由执教教师上示范课,组内教师自由评议,全校教师观摩研讨,骨干教师总结点评,做到“人人都参与,个个有提高”。二是集体备课,每周二、三、四下午4点到6点,分语文、数学、英语、技能4大教研組,围绕“提高学生学科素养”集中备课,由一个年级针对备课内容主讲,其他年级参与研讨,主备年级修改教案,达到“群策群力、集体备课、形成共识”的目标。

科学规划入职教师。学校帮助教师明确发展方向、拟定发展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我校要求教师一年熟悉教材教法,两年站稳讲台课堂,三年形成教学风格。长江后浪推前浪,我校提倡相信新教师,使用新教师,让他们承担任务、参加比赛,在锻炼中成长,在摔打中成熟。

二、“三个渠道”创设机会,汲取源头活水

学校制定了科研发展规划,主动承办省市相关的教研活动。近3年,学校承办了省教学时空直播活动、省七彩课堂报告会、市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劳技等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每次活动都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学校邀请了朱家珑、贾志敏、高林生、孙双金、陈小平、薄俊生、沈峰、姚卫伟、孙向阳等专家来校讲学。学校选派多名教师赴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北京、上海、重庆、云南、广东、海南、安徽、南京、苏州等地学习,不断汲取前沿理念,激活内生力量,助推团队成长。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来后,有的开设讲座或执教观摩课,将学习效益最大化。

三、“三个维度”锤炼内功,形成造血机制

科研的最大价值在于形成自身的“造血”机制。我校不仅重视先进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更注重机制的培育和锻造,增强教师发展的原动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阅读,从“分享体会”走向“思想共振”。学校组建了青年教师读书班,通过特级教师推荐教育书刊,引领教师与书刊对话。每次周前会,选派2名教师与大家分享交流,展示自己对书中观点的理解和吸纳的过程。在导读的基础上,学校对部分骨干教师展开任务式研读,让一部分教师成为专业阅读的先行者。通过他们,将与教育教学实际贴合的优秀理论汲取出来,助推理论观点的内化,从而融合到教学之中。每学期结束,学校都将教师的阅读心得装订成册,人手一份。

其次是研课,从“就课论课”走向“微课题聚焦”。学校将教研活动安排表与研究课题相结合,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主题研讨课。每一次听评课都有主题,主题源于两方面考量:一是紧扣学校课堂研究的主题,由教科室在开学初确定;二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临时拟定,这类主题着眼点小、针对性强,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直接目标。主题式研课依托团队力量来推进,旨在以“这一课”为例,探究“这一类”的教学模式和经验。学校连续两年都有省规划课题立项,“基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群文读写’研究”被评为2016年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最后是写作,从“个体经验”走向“合作共研”。写作可以使个人的缄默知识转化为可与他人交流的显性的公共知识。教师在“科研快车道”团队中开展团队式的选题论证,通过陈述论题的来源、思考及论文框架,呈现思维过程中的共性,互相启发,促成更具实效的论文写作。为此,学校特聘省内论文指导的专家,每年6次与教师面对面、一对一地指导论文写作。

栉风沐雨教研路,风正气清好扬帆!学校所取成绩微不足道,实践做法有待论证,未来的教研之路,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教师发展科研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关于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的几点思考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研讨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和培训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