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科学作业的策略探究
2019-09-10王宇敏
王宇敏
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总结反馈,它的对错就像是一张“晴雨表”,教师通过它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存在问题。作业还能帮助教师清楚地判断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课标中提到的“作业与练习”,我们往往会想到抄写、背诵、计算等,这样的作业经常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科目或多或少都留有作业,因为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总结反馈,它的对错就像是一张“晴雨表”,教师通过它可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作业还能帮助教师清楚地判断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甚至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
许多科学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上花足工夫,时间充分、形式灵活多样,整个探究活动行云流水,下课铃声响起,探究活动恰到好处地进入收尾。整堂课似乎除了记录实验现象,很少有即时穿插的作业。那么,科学探究需不需要作业的反馈?探究作业应以什么形式呈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科学教师该如何根据教材隐含的内容优化科学作业,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服务于课堂?值得科学教师深思。
一、夯实基础,作业求稳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对布置的作业有所筛选,对于一些基础性知识,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在完成力度上应遵循稳的原则。在一些探究课上最后形成的概念性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时以总结性的方式呈现: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收获?对于知识要点可利用多媒体或板书重点呈现,并要求学生适当记忆。比如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中的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花”,在课堂临近结束时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心得?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完全花,还知道了什么是不完全花。
师:你能为大家解释清楚什么是完全花,什么是不完全花吗?
生:萼片、花瓣、雄蕊、雌蕊都有的就是完全花,少了一些的就是不完全花。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马上将科学课堂作业本上关于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概念的填空题以课件形式为学生呈现——“有些花像油菜花一样,由 、 、
、 四部分组成,这样的花叫作完全花;而有些花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这样的花叫作 。”再次让学生一起口头填空,然后打开作业本完成填空题。
课堂结束时,我貌似漫不经心的提问,实际上是先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述,再规范梳理、标准表达,由口语到书面,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整堂课的回顾。通过作业的配合,很容易就将本堂课的知识重点落到实处。类似于这样的概念性的知识在课本中还有很多,比如“新的生命”单元中卵生、胎生的概念、“电”单元中电路的概念,等等。这类概念性的知识,需要以记忆为主,除在课堂上利用学习时间设置作业外,教师还可以适当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后巩固性作业。作业内容力求体现“稳”,切勿“轰轰烈烈”地探究,“蜻蜓点水”般收尾。
二、注重实践,作业求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我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难发现,学生对那些趣味性强、与自身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果教师布置的作业趣味十足,学生就会兴致盎然地、积极主动地关注它、完成它。因此,教師可以多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力求体现“趣”。
例如“蚕变了新模样”一课,在观察蚕茧的形状、大小、颜色之后,课后有一个小小的活动设计:比比蚕茧的大小,估计一条蚕吐的丝有多长,只要把挑出的蚕丝丝头绕在纸板上就可以知道蚕丝有多长。在课堂上完成这个环节比较费时,所以备课时我决定把这个活动延伸到课外。在授课时,我为学生演示了操作方法,然后以“趣”激情:“同学们,经过大家的辛苦工作,你们的蚕宝宝都结茧了,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一场比赛,请你挑出你认为最大的蚕茧,回家后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抽出蚕丝,量出它的长度。吐的丝最长的蚕宝宝我们封它为‘蚕王’,并给照顾它的同学颁发奖状,怎么样?”学生的兴致立刻被调动了起来,纷纷应和:“好,好!”第二天,不断有学生报告自己的蚕茧拉了多长丝。
又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花”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请你在周末或者小长假的旅游中找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找找两性花与单性花。你还可以考考你身边的家人、小伙伴,问问他们知不知道这些花。当然,也欢迎你们以图片、文字等形式把你的所见所闻与同学们分享……教师在每节课课后都可以布置类似这样的课后作业,这种作业既能避免机械枯燥,凸现了“趣”,又能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三、长短结合,作业求实
所谓长周期作业,新课标指出:指教师提供某一作业任务,学生从设计、实施到报告可以经历一段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期间教师参与全程指导,并根据学生对指导的依赖性和表现,对其相关方面做出评价。简单地说,就是围绕一个研究专题,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长时间的合作调查研究,并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时需要学生种植凤仙花,凤仙花从播种到果实成熟需要历时4个多月,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时,学生饲养蚕宝宝需要历时一个月。这样的作业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
因此,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改变操作模式,把个人活动变为小组活动。如可以让几个好伙伴一起照顾一盆凤仙花,一起饲养几条蚕宝宝,共同完成一份观察记录,每个小组可以选出责任感强的学生当小队长,组织学生活动。凤仙花放置在学校,蚕宝宝每天到放学时由同组小朋友轮流带回家照顾,第二天再带回放在教室的生物角,以此往复。
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学生彼此之间是一种相互提醒、相互鼓励、相互交流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激发学生更长时间地关注这一观察活动,实实在在地完成这一观察任务。教师在活动期间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利用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组织学生一边以实物展示本小组的进展程度,一边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这几天的新发现,并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坚持完成观察任务。
所谓短期作业,新课标也有明确定义:指教师提供某一作业任务,学生当堂完成,教师通过现场观察其完成作业的速度、质量与效果,评价其某些方面的水平与能力。短期作业类似于语文、数学学科的“每天一练”,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内容简单、主题突出,可操作性强。短期作业可以是每堂课的实验观察记录,可以是检查本堂课掌握情况的课堂作业,也可以是一些小型的、延伸到课堂外的观察作业。比如,在确保可行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家里重复模拟课堂内的实验;上网查阅资料,为下一节课作准备;也可以是课外小调查等。这样的作业来自于课堂的实际需要,而且不增加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完成起来轻松有效。
四、合作探究,作业求精
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因此,科学作业也应体现探究性,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可以选择自主合作的方式。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做什么事情,事先有准备、有计划,才更有希望取得成功。所以,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时,要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确立研究主题——我要研究什么;再制定研究计划——我该怎么行动。在开展一项活动之前,学生需要事先制定计划,预先设想如何一步一步开展;再考虑我该选择什么方法去操作;之后思考在开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安全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安全措施;最后确定该以什么形式呈现研究结果。
在全班合作共议基础上完成的探究计划,势必更加精致完美,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培养。接下来,便需要学生合作完成这项探究性作业。教师应运筹帷幄,精心打造学生的每个合作团体。比如分组时应考虑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异,采用协调搭配的原则,也就是将科学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和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教师应帮助学生精心选择好研究主题,制定好活动计划。同时,还要着重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要提醒学生及时进行交流,让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碰撞,形成思维“火花”。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寻访小动物”一课中,需要学生在校园里寻找小动物。我曾做过对比实验:一个班级的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寻找小动物,另一个班级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小动物。在汇报环节中,以个体为单位寻找小动物班级的调查情况是寻找方式单一,寻访到的小动物较少;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小动物班级的调查情况是寻找方法多样,找到的小动物也较多。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一些长期作业采用合作的方式,学生能更有效地完成。小组成员共同照顾一盆凤仙花或共同饲养几条蚕宝宝,互相提醒、随时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此外,学生还可以认识到:科学的学习要在观察细致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学会尊重事实。通过这样一项长期作业,小组成员也会意识到: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合作的结果,每个人的努力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关系到竞争的成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乐于合作、乐于探究的科学素养。
总之,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有效巩固,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桥梁与纽带。高品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化与理解,也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因此,教師应潜心设计,优化作业,让作业富有趣味性,从而使作业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