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疑四读”:浸润式散文的教学模式
2019-09-10胡勤芳
胡勤芳
“一疑四读”的浸润式散文教学模式,一疑是指设疑;四读是指导读、通读、精读、情读。教师应初始抓文眼导读设疑,引导学生速入文章情境,引发思考。学生在解疑惑之余浸润其中,在沉浸之中感悟,在感悟之外关照,尤其是对生命力赞颂,对生活中“美”的感怀这一类的散文,比如《绿》《春》《紫藤罗瀑布》。教师要在疑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中浸润文本,渐进释“疑”,同频共振,引导学生以一种“绿”的情怀去关照自己的内心,从而感召学生充满活力、乐观积极地去面对生活。笔者在教学《绿》时采用了“一疑四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沉醉与超越中读进、读出、走进、悟出,感受梅雨瀑下那潭绿,进而明白“惟心中有情怀,方笔下有景致”的意境。
一、导读首句重音,激疑入文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不能平铺直叙,尤其是课堂开始,教师应该激疑入文,以疑调动学生探究的原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冲劲,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绿》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这句话的朗读重音该停留在哪个词上。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惊诧”。再读此文,激起学生内心的大悬念:“我为何惊诧于梅雨潭的绿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迫切地想知道作者为何“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此时,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思维被激活。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生疑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师要抓准教学时机,启之要有道,不愤就不启。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思维的张力,才会有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人文的魅力,这是开展浸润式散文教学的前提。教师善于以“疑”入文乃浸润式散文教学之“起”。
二、通读整篇文章,渐入佳境
通读整篇文章,缘木、追本、溯源、寻绿,在读中感、读中思。如果学生读时无明确目标,读而不感、读而不思,随心、随性所读,就会使散文语言品味空泛。语文教学如果没有“人文性”,有水无舟;如果离开“工具性”,有舟无水,都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的意境。为此,笔者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关注教师朗读语速、体会句子重音、感受朗读情感等角度慢慢走近作者内心,体会对“绿”渐浓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学习作者如何使难写之景如在眼前的方法。当然,方法的运用只是手段,作者用心感悟和抒写才是真谛。
此时,学生带着疑问步入课堂,静静地走近了“绿”。在语速快慢相间中,在重、轻音的抑扬顿挫中,边听边请学生找出两个概括梅雨潭“绿”特征的词语,初步了解到:“原来,我惊诧的是梅雨潭醉人而奇异的绿。”笔者顺势提出疑问:“为何能绿得醉人而奇异呢?”学生的初读中,可以看到“飞花碎玉般”“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轻盈而飘逸;可以用身体感觉到“送入我们温暖的怀抱”。
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来感受它的生机、活力和多情,所以“绿”得那么奇异而醉人,在作者心中荡漾。笔者引导学生明白真正令作者惊诧的是“梅雨瀑下的梅雨潭醉人而奇异的绿”。在回眸中批文入情,步步释疑,款款入境,将文本环环紧扣引向深入,此为“一疑三读”浸润式散文教学的“承”。
三、精读重点文字,含英咀华
善读、善问方能善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疑”的前提下对重点段落进行精读,在教师范读重点段落中浸润、沉醉。精读第三段的前两句,学生疑惑地问:“为何語速先稍快后变慢?”让学生再读后发现,原来是作者初见绿色,被绿招引,顿生喜爱之心,于是起身追捉。一旦亲眼目睹,语速又慢,因为沉醉在喜欢中不可自拔。师生再朗诵,在读中体会作者的痴心萌动、万般陶醉。
精妙的是作者的联想对比句,笔者决定与学生一起小试身手。笔者补充,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改为“我又曾见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昏黄间偶尔闪烁着光芒,那又似乎太暗了。”请学生按照教师的例句和前两句的格式,动笔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作修改,改后成了一组排比的对比句,更有气势,描写更细致入微。学生疑惑:“为何作家朱自清不铺陈开来写成这样排比的形式呢?”笔者顺势提示,注意看下句内容,学生对比品味反复吟咏后,发现原句对比的精妙在于不仅突出强调,而且长短错落有致是应和了作者的心境,越来越短,因为作者情更甚,言不尽意了,有一种面对美景而对语言的痛苦,但又想超越。
教学不脱离语言培养,教师引导学生涵咏体悟,遵照文本的情感发展脉络,在发展学生的语言创作能力和使学生个性飞扬之余,应达到心中有作者的境界。学生沉醉在创作、鉴别、体会语言的氛围中,在句式的变化和文字的创作中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这份领悟才是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追根溯源的方法,体会了情感的饱和度和延伸度,此乃课堂的“转”中见“合”。
四、情读补充文句,点燃情怀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味文末朗诵的语速变快且情感更高涨的特点,通过注意人称的变化,由“她”到“你”,一连串深情的连续性动作,让学生演示、感知、解读,体会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交流者的角色直抒胸臆。
在动情之时,笔者补充两段文字,学生情读朱自清《冬天》:“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罩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学生感受到作者生活得是那么幸福温暖。
学生再情读朱自清《毁灭》:“摆脱掉纠缠,还原了一个平平常常的我!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这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学生真切地感受了此时朱自清先生对事业积极追求的心。于是,对课首的疑问“第二次到仙岩,为何感到惊诧”,甚至“第二次到仙岩为何不禁惊诧”,学生豁然开朗,疑惑烟消云散。
此时,深化文章意境的同时升华了学生对生活、生命的情怀,将朱自清心中的“绿”内化为学生自己心中的“绿”,进而启示学生用“绿”的情怀去安顿好自己的每一个旦暮晨昏。
此环节的设计因在情感的表层,是感觉和感知;在情感的深层,则是意志和智性。所以,拨开云雾见明月,点燃个性化的景致背后的情怀,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情读精思、引导释疑、浸润体悟,此环节为浸润式散文教学“合”中达到“文人合一”之境。
散文教学要让学生在疑中思,在思中读,在读中悟。教师采用“一疑四读”的浸润式散文教学,要注意激疑入文的可行性、知人论世的真实性、主题提炼的多样性、情感体验的丰富性、浸润文本的纯粹性等。
(责任编辑:孙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