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教育”之辨

2019-09-10巢洪政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传统教育现代教育课程改革

巢洪政

摘要:“现代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发展和成熟是和以使用机器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相伴随的。与“现代教育”对应的应是“古代教育”,而非“传统教育”。辨别清楚“现代教育”的概念,对于全面认识,“现代教育”、指导我国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新时代的教学工作、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正确认识教师的作用等诸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教育”;“传统教育”;“古代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我国自21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做中学”和在活动中学习。由于国内的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德国教育家赫爾巴特主张的以“知识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是传统教学;又由于人们一般将教学视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和主要途径,所以这样的传统教学下的教育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传统教育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对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持全面否定的态度,认为这样的教学是当前新课改需要大力改变的。而且,有专家指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赫尔巴特教育理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人们通常把后者称为传统教育,前者称为现代教育。这种观点将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兴趣为主”“以儿童的活动为主”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等同于“现代教育”了。

这里我们需要重点辨别清楚的问题是:“现代派教育”是否等同于“现代教育”;按照什么标准以及如何界定“现代教育”的概念内涵。在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今天,要做好新时代的基础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现代教育”的概念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走上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现代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从孕育至今已经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学者成有信先生认为,“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使用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社会和使用机器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相应地,也可以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成先生认为,“现代教育”是与使用机器的现代大生产的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育,并不是以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出现为标准而划分的。

成先生还认为,“夸美纽斯是现代教育孕育期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新教育实践的杰出代表,是现代教育学的鼻祖。”同样,“裴斯泰洛齐提出的教育和生产劳动联系和结合的思想,他关于通过群众性学校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思想,都是大机器生产出现前现代教育思想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这一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有极重要的影响。”“赫尔巴特是重视系统知识的学习、重视教师的作用和重视教科书的作用的著名教育家之一。他是现代教育思想中古典派和传统派的著名代表。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有极重要的影响。”“杜威是美国资产阶级实用主义教育家。他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了自己关于现代教育的一系列命题:儿童中心、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因此,“文艺复兴以后,很多思想家的教育思想,都是对现代教育的反映。杜威称自己是现代教育派,称赫尔巴特为传统教育派。其实,从根本上讲,这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讨论的都是现代教育问题,都是现代教育思想。只不过两者的教育思想都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或各自反映了现代教育的不同侧面,强调了现代教育的不同方面的特点而已。”

由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分析出:“现代教育”起始和孕育于文艺复兴时期,存在诸多流派。“现代教育”的内涵值得我国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给予重点关注,全面认识“现代教育”,对我国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做好新时代的基础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指导我国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成有信先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为依据,划分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观点。因为在生产方式的统一体内,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而社会的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生产力对包括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起最后的决定作用,所以,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有决定作用。教育有很大部分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最终要由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所决定。所以,我们确定“现代教育”的概念内涵,当然应该以生产力为标准,而不应是将某个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称为“现代教育”或“传统教育”。因为,个别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总是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的;如果仅将某个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说成是“现代教育”或“传统教育”,似乎不太令人信服。而且,与“现代教育”相对应的概念不应是“传统教育”,而是“古代教育”。关于“现代教育”的认识,应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上分析教育问题的。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中,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赫尔巴特的以“知识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现代教育中的传统派,或者称传统派教育、传统教育派,但不能等同于“传统教育”。由赫尔巴特创立的“五段教学法”又称“启发教学法”,是实现了教学的心理学化的产物,也是现代启发式教学模式之一。而杜威教育思想是属于现代教育中的现代派,或称现代派教育、现代教育派,并不能等同于“现代教育”,更不能以此否定赫尔巴特教育主张的现代性。因此,杜威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将杜威教育思想称为“现代教育”,本身立论的基础是欠科学的,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将“现代派教育”或“现代教育派”误认为是“现代教育”了。同样,我们也不宜将杜威教育思想作为现代教育的唯一开端,他的教育思想只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无须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过度推崇。我国的基础教育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有些问题并不需要过度夸大,而且有些社会存在的问题也不能仅将之归因为教育的问题。由于教育是与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广泛联系的行业,要能做到没有任何问题,这几乎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认同“杜威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论断,我们就很难解释东方教育的成就,就会将我国的教育改革引入“死胡同”。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有些实践者过度地推崇杜威教育思想的价值,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杜威的教育思想之所以有可取之处,是因为他比较注重教育实验,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反思,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时,一定要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让课堂教学转而广泛采用“做中学”、探究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是否确实有这样的必要。因为,由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主张的教学,本身就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杜威教育思想是为适应资产阶级新教育反对封建教育和形式主义的传统教育的要求而出现的;而我国目前开展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已经属于“现代教育”范畴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了。新课程改革应该全面吸收人类教育的多方面成果,走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道路的教学改革之路。因此,辨别清楚“现代教育”概念的内涵,对当今我国基础教育界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新课改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改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界流传着一种说法:中小学课堂教学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出现了概念混淆的问题,容易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对立,导致一线教师忽视了科学的“教”对学生的“学”具有的关键性帮助作用。

应该说,“教”与“学”分别是课堂教学的两个极,它们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端。“教学”,肯定是既有“教”又有“学”的,缺少了哪一方都不能称其为“教学”。“教”是教学论的,是从教师这方面来看教学,注重教师的“教”主要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缺点是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导致有些学生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有时与社会生活实践严重脫离;“学”是学习论的,是从学生这方面来看教学,注重学生的“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而其主要缺点是费时费力,只能掌握零碎的少量知识,让教学过程显得少慢差费。这些都是已经被证明的有关课堂教学的科学结论。教师好的“教”能够对学生的“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我们一味地否定教师的“教”,转向片面强调学生的“学”,势必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这一点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

“以教为中心”的掌握学习模式也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中,就包括有意义言语接受学习理论,它充分说明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重要价值。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倡导的掌握学习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已经为世界范围内各国教育专家的广泛认同和大量的教育实践所证实。2014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文件《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教师与学生间确立的强有力关系是教学过程的关键所在……对几乎全部学生,尤其是尚未掌握思考和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教师责任是无法取代的。”也正如此,“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自己的想象,在基础教育的早期阶段即基本形成。在此阶段,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一切行为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围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或教学效率而展开,当教则教,当学则学;片面地强调“教为中心”或者“学为中心”,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都会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产生误导和负面影响。我们仅从教育部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的学习方式来分析,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其中就明确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这里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学习方式,指“以教为中心”的接受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指“以学为中心”的发现学习方式。在该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进一步明确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等方式。”而且,这样的观点还与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论著《学记》中提出的“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是非常吻合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不应当构成中心,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当然,从我国课堂教学的传统出发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总体是较多地偏向于“以教为中心”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教学传统偏重于教师的“教”,而且汉语是世界上较难掌握的语言之一,需要大量的模仿、背诵和积累,我国的人口多,学校班级容量大,教育资源紧缺,还存在由“穷国办大教育”转向“大国办强教育”的情况,迫切需要我国的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由于中考高考短期内不可能取消,面对现实中的选拔机制,我国的教育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要求比较高,这些诸多影响因素迫使我国的课堂教学更加偏向于“以教为中心”了。

由此看来,我们要恰当处理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中,比较理想的安排可以这样:对于中小学国家课程中的主干课程,如语数英、理化生等,倾向于采用“以教为中心”的教师主导的教学策略;对于中小学的科学、美术和体育等课程,倾向于采用“以学为中心”的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策略;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课程,以及利用实验教学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学习,且在各门学科新知的学习阶段,倡导教师注意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先探究后接受,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动手探究的实践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我国21世纪初开始的教育改革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有人在杜威“儿童中心说”观点的影响下,片面否定教师“教”的作用,甚至还质疑“师道尊严”这个命题的正确性,认为正是“师道尊严”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这种对杜威思想产生误解的论断已经对我国当今的基础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影响了学校教育中德育作用的有效发挥。

我们确实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果学生和社会对教师都缺乏应有的尊重,学校教育便不能顺利开展。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学生“尊其师”,才能“信其道”;当然,作为教师,也要高度重视塑造自身的榜样形象。因此,我们除了必须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重要作用,还要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层面,充分认识教师形象在学生德育中的积极的榜样作用,积极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因为这也应该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当教育改革遇到困难或瓶颈时,往往与我们在一些关键的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有关。要成功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就需要我们在新时代的教育工作中进行认真研究和细心鉴别,而不应该缺乏应有的鉴别力。因此,辨别清楚“现代教育”的概念,对于指导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好新时代的基础教育工作,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及正确认识教师的作用等重大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传统教育现代教育课程改革
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
“互联网+” 背景下网络教育的利弊分析
论泰国佛寺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高校教学中的慕课及传统模式关系探讨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班会课“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