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目标 积极实践 提升素养
2019-09-10黄彩珍
黄彩珍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编写,准确把握了年段特征,突出体现了尝试用多种阅读方式提升阅读能力的目标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就要从阅读目标入手,引导学生采取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明显提升。
第一学段的阅读是由启蒙状态向初步掌握阅读技能逐步过渡的阶段;第二学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与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初步体验精读、默读、略读等不同形式的阅读时期,在这个学习阶段,学生具有了初步的阅读方法,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因此,第二学段的阅读在学生的整个阅读阶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提升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目标的制订要明确“这一课”
关于教学目标如何确定,虽然统编本教材已从多方面给出了一定的提示,各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还要把教学目标聚焦到“这一课”上,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从而使教师的导读更具有针对性与指导性。
1.基于语文要素,系统目标定位
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为例,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关注新鲜词句的学习经验,但是比较浮浅,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教材才真正以相对集中的知识点的形式出现。因此,在中年级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教师要把语文元素与阅读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把帮助学生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追求,以使阅读教学的指向性更为明确。
2.解读课文特点,细化目标定位
《花的学校》一文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了甜美的儿童世界,在语言表达上主要是以儿童的口吻描写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充满了儿童情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语言、积累新鲜的词句放在重要位置。如,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这句话中的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湿润),从“走过”“吹着口笛”中感悟到了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等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感悟,积累语言,以把课堂中需要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精简与细化,使得学生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二、丰厚初读教学,坚持书不读熟不开讲
相对于第一学段来说,虽然第二学段课文比低年级稍长,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因此,教师需要重视精读前的初读,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这样一来,虽然教前的进度慢了,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后面的阅读将会越来越顺利。
1.质疑问难,边读边思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鼓励他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以让学生从小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如教学统编本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时,在教师板书课题之后,可以让学生先说说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大多数学生会对“金色巴掌”产生质疑,不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带着问题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找出“金色巴掌”到底指的是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想想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美在什么地方。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所描写的秋天之美,还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嗅觉,有利于提升学生独立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思考分析的能力。
2.分享交流,把握大意
中年级的阅读目标主要包括“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就要通过恰当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使学生能够在分享交流的时候独立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提升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以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司马光与其他小朋友相比有哪些让人佩服的地方?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再鼓励他们继续去文本中搜集信息,提取信息,并说说看到孩子掉进缸里以后,其他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司马光是怎样做的,是否还有其他救孩子的方法等。这样教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交流,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3.创设情境,整体感受
对于中年级教学来说,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本中的关键词语是一个重要的阅读目標。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构建恰当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读出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教学效果。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以优美的语言、清新活泼的笔调描述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动物们的声音……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倾听风、雨等各种声音,然后,再让学生想象一下自然界还有哪些声音,它们是什么样的。如此教学,有了具体的情境作为基础,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也都随之得到了发展。
三、设计语文实践活动,促进自主阅读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单纯地指导学生朗读,课堂应是一个边读边思、鼓励学生倾听、学习交流的场所。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等方面出发,设计出恰当的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1.把握重点难点,贴近学生
在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出发来设计实践活动,以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如对于一些内涵丰富深刻的课文,学生一时难以理解与把握,教师就可以设计“我是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自主提取信息,提升能力。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一文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的要求:“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1)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2)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3)父亲很善于观察。(4)父亲热爱自然。(5)父亲曾经是个猎人。”教师就可以以“我是小老师”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判断题的引导下反复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句子,以培养学生分析阅读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判断的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的阅读支架:“我觉得这句话( ),因为写父亲( ),可见父亲( )。”如此教学,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自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分层推进,贯穿全程
相较于以往“读读讲讲”的阅读教学来说,实践活动的设计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挑战。因此,教师要能够对课文进行认真分析,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阅读向纵深进行。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课后练习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通过这个问题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了解;二是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三是从图中选择一幅,写几句话,以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三个练习题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有效凭借。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程的安排逐步推进,以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在具体的实践中享受到阅读教学带给自己的快乐。
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阅读目标为指向,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实践路径,鼓励学生熟读精思,积极进行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随之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阳江市阳东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