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教学重在应用
2019-09-10王辉
王辉
统编本三年级的语文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可谓是亮点纷呈:有精美的篇章,实用的阅读策略,专题式的习作单元,还有带星号的略读课文。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材中出现的略读课文也会随之增多,那么,如何上好这些略读课文呢?略读课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定位在什么地方呢?
一、学习方法,在应用中迁移
统编本教材中的课文在编排上一般都是采取精略结合的方式,也就是说每单元既有精读课文又有略读课文。这些精读课文中一般都对语文要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语文要素的特点,把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略读课文中。这样教学,学以致用,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听听,秋的声音》(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略读提示是:“有感情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和同学交流: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要想上好这篇略读课文,就应该对本单元的语文核心要素有一定的了解。本单元的语文核心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理解“歌韵”与“歌吟”这些词语的意思。在教师的启发下,有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来感受词语,有学生借助查字典来理解词语,有些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说说“歌韵”與“歌吟”的区别,真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落实本单元的语文核心要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第一单元中学过的“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真正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根据本单元语文元素的特点以及前面单元中学到的阅读课文的方法,及时把它迁移到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的阅读方法及时得到巩固与运用,还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二、善于比较,在应用中拓展
一篇课文可以涉及到多种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前面精读的课文有一些内容与略读课文相通或者类似,教师就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以丰富学生的阅读认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真正发挥出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
《那一定会很好》(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本单元的语文元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这个单元中《去年的树》是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那一定会很好》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回顾一下已经学过的《去年的树》与这一课有什么相似或者不同的地方。经过比较拓展阅读,学生会发现同样是写跟树有关的文章,在《去年的树》一课中则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大树变成灯火的历程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在《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虽然写的也是大树的变化,不同的是写的是大树到木地板的变化。除此之外,在文本基调上,《去年的树》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而在《那一定会很好》这篇课文中则是赞扬了大树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保持乐观心态的精神。这样教学,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思路,帮助学生养成了在阅读中遇到相关或者类似课文的时候能够自觉进行比较的习惯,促进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那一定会很好》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更深刻,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启发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的方法。由此可见,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对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拓展与运用,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温故而知新,真正使学生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掌握阅读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三、习得特点,在应用中总结
统编本教材中每篇课文应该编排在什么地方,这些课文应该与哪些课文安排在一个单元,都是经过编者精心编排的,凝聚着编者深深的用意。在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习得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之间的联系,善于总结,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本单元课文要点的整体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不会叫的狗》(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提示是:“读故事,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想一想:故事的结局可能是什么?”这个单元的语文核心要素是“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结合本单元语文核心要素以及课前阅读提示,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前面学习的精读课文《总也不倒的老屋》以及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中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来学习《不会叫的狗》一文,鼓励学生边读课文边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从而使学生通过阅读明白:自己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推断与预测的时候一定要有依据,这些依据的来源主要包括课文题目、插图、情节或者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等等。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将已有的阅读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真正实现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学到的阅读知识进行由点到面的总结运用,可以把学生平时学到的局部分散的语文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等,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
四、发挥价值,在应用中转化
统编本教材为什么要把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呢?这些略读课文有什么作用呢?怎样才能发挥教材的课程价值呢?教材中的略读课文正是教师引导其进行合理转化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转化功能的渗透,以真正发挥出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
《不懂就要问》(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处于第一单元,这一单元的语文元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单元有三篇课文,第一篇是《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篇是《花的学校》,前两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其中《花的学校》一文中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的要求:“‘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比如‘清风一吹,他们’……”这些习惯就是紧扣本单元的语文元素提出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这些句子的基础上,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表达方法进行迁移与运用,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转化中得到提升。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当教师为学生营造出恰当的语境时,学生的思维也会非常活跃,此时,有新鲜感的词句也就会不断地从学生嘴里迸发出来,这种把课文语言逐渐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要想真正实现这个目标,须经过“教—扶—放”三个步骤。对小学阶段的学习来说,精读课文就需要“精教”,课外阅读就需要“放手”,而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与课外阅读之间由教到放的桥梁,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扶”上,指向应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上,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