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音乐教育中情境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9-09-10王宏端
王宏端
【摘要】在幼儿园新课程改革中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强调以“感受、体验、表现”为核心经验的背景下,情境式教学与幼儿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必然趋势。这种方式符合现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与思维方式,对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动作表现以及对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韵律活动;情境式
一、深思熟虑“观”现状
韵律活动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发展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和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帮助幼儿感受、理解、表达音乐的内在含义,激发幼儿的表现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也是发展幼儿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笔者在观察考量幼儿园音乐课程以及教师对于韵律活动的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发现了几个问题。
第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实施韵律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会模仿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所组织的活动,但在课程实施后并未能真正理解活动设计的意义以及自身在执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导致教学困惑得不到解决,始终处在“云里雾里”的状态。
第二,知其表而不知其里。当前幼儿园里兴起的“音乐热”并不少见,一些幼儿园将音樂课程作为园本特色课程,组织幼儿参加钢琴班、舞蹈班、合唱团等,但是对于“韵律”这种原生态的音乐活动却不够重视,往往把韵律活动归为简单的舞蹈技能训练,或是让幼儿在不经甄选的音乐环境下随意“摆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音乐审美情感和音乐表现创造。
第三,心有余而力不足。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引导者,其自身的音乐素养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甄选韵律活动内容时,教师虽能理解教材的设计意义,但却因为自身音乐素养不够,不能在活动中淋漓尽致地表现音乐的“四维模式”(即音乐价值观、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音乐教学能力、对儿童的理解),从而对幼儿的学习产生一定“阻碍”。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围绕幼儿园韵律活动的有效组织方式,以自身执教的活动为例,采用情境为依托、体验为主导的韵律活动的新组织模式,打破原有韵律活动在内容、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弊端,为教师、幼儿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搭建起发展的桥梁。
二、情境教学“剖”实例
近日,笔者在教学韵律活动《小木偶奇遇记》时,将情境教学的多种方法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并根据教学的实际状况设定了相应的教学步骤,通过层层递进的情境设计,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有效地进行了学习,具体活动步骤如下。
1.情境式教学活动实例
步骤一:故事导入,创设情境。笔者发现在观看动画片《木偶奇遇记》时,幼儿对影片中的小木偶的故事尤为感兴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就以木头王国的故事导入,在活动初始就将幼儿引入木偶王国的情境,将幼儿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并让幼儿在故事情境中尝试和体验相应动作。
步骤二:观察模仿,感受情境。讲述故事之后,笔者引导幼儿通过动作表现来理解音乐,通过播放音乐,并结合卡通图谱的动作演示,让幼儿亲身观察、模仿小木偶的一系列动作,加强对小木偶形象的体验。
步骤三:趣味游戏,体验情境。当幼儿熟悉音乐及小木偶的一系列动作之后,笔者通过以动作为主导、游戏为契机的方式,设计“木头人”的游戏来让幼儿体验活动情境,一方面形象地烘托出了“木偶王国”的情境,另一方面使幼儿在游戏中熟悉了动作的变化。
步骤四:对抗游戏,提升情境。在前期游戏的基础上,笔者安排幼儿以两人一组的方式进行对抗游戏,胜利者可得到“魔法贴”一枚,从木头人变成真正的小朋友,游戏内容设定为幼儿熟知的“石头、剪刀、布”的对抗,此时幼儿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本次韵律活动的难点已经迎刃而解,幼儿参与游戏的情境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情境式教学活动剖析
(1)故事牵引“创”情境
幼儿的思维能力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因此他们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尤为感兴趣。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各种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韵律活动不失童真,富有童趣。在上述韵律活动中,笔者用故事导入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对小木偶进行已有经验的回忆,再通过讲述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在聆听中用动作表现,使幼儿学习的情境始终不脱离“小木偶”,并为下一环节情境体验做好动作铺垫。
(2)教育机智“引”情境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表现,因此,教师需要运用教育智慧,适时出示简明扼要的图谱,来帮助幼儿梳理音乐内容,以便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
第一,借助图谱,理解音乐。在《小木偶历险记》的活动设计中,笔者通过完整播放音乐,让幼儿在乐曲中感知和理解拍手和长耳朵各重复了几次,并根据幼儿的回答逐幅展示图谱,帮助幼儿验证信息的真实性,使其真正理解音乐。
第二,利用图谱,掌握音乐。幼儿的学习是“教”与“学”的融合,当幼儿理解音乐结构后,笔者通过“木头人”的游戏帮助幼儿熟悉动作,在情境与体验中调动幼儿的情感。幼儿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通过有节奏地做动作来表现音乐的特性与内容,这表示幼儿是真正理解音乐的。
(3)游戏体验“融”情境
当幼儿理解音乐并熟练掌握音乐动作后,笔者设计了幼儿双人组合的输赢游戏。第一,整个游戏是脱离图谱的,因此幼儿必须在前期熟练掌握音乐合拍的动作;第二,双人合作中“锯木头”的动作与之前的动作不一,幼儿必须在音乐变化后重新调整动作并与同伴进行组合,这需要幼儿对音乐结构的掌握。当出现动作需要变化时,笔者让幼儿先观察再进行尝试,便于幼儿有一定的时间在动作与心理上做好相应调试,这也符合幼儿观察模仿学习的特点。在此之后,笔者通过游戏来观察幼儿是否能顺利完成动作的变化调试,能否在脱离图谱后跟随音乐合拍做动作,从而来检验幼儿音乐能力水平。
(4)提升能力“化”情境
创新是一个人思维过程的具象,是通过对各类事物“日积月累”的观察模仿,升华自身经验的一个过程。在幼儿园韵律活动中,教师以幼儿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幼儿进行观察、模仿、学习,从而激励幼儿进行创新活动,引发幼儿的个性发展。
第一,创新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韵律活动《木偶奇遇记》中,笔者通过故事情境的导入,尝试让幼儿做长鼻子、驴耳朵及锯木头等动作,这对大班幼儿来说,是幼儿已有动作经验的再现。
第二,创新是在观察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根据图谱内容引导幼儿进行动作创编,幼儿会创造出各种不同状态的动作,如耷拉的驴耳朵、伸长的驴耳朵等。教师可根据幼儿自身的想法,让幼儿选择喜欢的动作进行游戏。这样不仅使幼儿的动作做得更为到位,也进一步引发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创新是一个庞大的积累“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教师需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教育中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幼儿大胆创新、勇于表现,进而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思考与总结
通过上述情境式韵律活动《木偶奇遇记》的实例分析,笔者发现在情境式韵律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能力及适宜的音乐作品等途径来设计韵律活动,并将情境与体验的方式有效地整合,从而形成更适宜幼儿学习的活动方法。
1.活动设计遵循幼儿年龄特点
在韵律活动中,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所要表达的动作和形式也区别于成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表现与创造的能力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在甄选音乐内容和设计教案时,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选择适宜的音乐作品,这样才能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快乐学习。
2.活动设计考虑幼儿发展能力
依据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区”理论,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幼儿现有的能力发展水平与在活动中需要幼儿达到的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设计的活动内容不能太简单,也不能高于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教师如若将韵律活动的水平定位过高,就会导致幼儿在活动中失去兴趣;定位过低,则会导致活动过于顺畅,而失去真正的教育意义。
3.活动设计扩大音乐遴选范围
教师在遴选音乐作品时,并非一定要选择国内的音乐作品,只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作品,都是可以使用的。如上述韵律活动《木偶奇遇记》的音乐,就是一首来自法国的幼儿音乐作品,还有韵律活动《鄂伦春》,选取的是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等。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韵律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理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发展状况出发,选择适宜的音乐素材进行活动设计,通过故事牵引、运用教育机智、设计游戏体验、提升核心能力四个有效策略,让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探究创造、合作分享等学习方式,有效整合“教”与“学”,使幼儿在韵律活动中能够真正身临其“境”,“乐”享音乐,得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丛书韵律活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王秀萍.幼儿园音乐领域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