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特征让写作训练熠熠生辉

2019-09-10汤虹飞

教育界·A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资源开发语境

汤虹飞

【摘要】在当下的小学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两个重要元素是广泛的阅读和尊重学生的认知天性,这是并行不悖的两大教学方式。教师应当在夯实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写作训练。基于此,本文探究了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用鲜活语境软化生硬训练,用范例教材活化机械指导,用具体要点细化训练方向,用资源开发具化认知资源。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语境;范例;资源开发

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两种思潮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种倡导广泛的阅读,注重丰富的积淀;一种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天性,努力呵护学生的语言表达灵性。笔者以为,这两种观点共同点出了当下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两个重要元素,教师应该在夯实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重视保护学生的语言表达灵性,将两者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写作训练。

一、用鲜活语境软化生硬训练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对作文教学都是依照“点映”方式呈现,这一教学方式凭借其“短平快”而易于操作的特点深受一线教师的欢迎,但这种方式由于缺乏情感的浸润和动机的激发,常常以粗暴的形式横陈在学生面前,“训”有余而“练”不足,不被学生接受。对于这种作文教学方式,教师要取长补短,尤其是在习作训练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明确可感的语境,而不是直接要求学生写作,影响学生的表达情绪。

例如,在尝试写“自我介绍”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以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学校大门口的展示屏将展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生介绍,你有什么个性之处和特长,不妨写一篇文章展示自己的独特之处,争取在学校展示屏上亮相。有了这样的表达情境,学生的写作动力就能被充分激活。

细加考量就会发现,这样的渲染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情境创设,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归旨:既有明确的写作目的,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又有鲜活的言语样板,让学生能够生动形象地自我介绍;既有鲜活的效果呈现,在校园内产生一定的影响,又有具体可感的语境,即在六一儿童节选拔展现具有特长的学生。这与原本作文的要求相比,在语境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的,但是具体的创作要求和目标没有变化。正是鲜活的语境浸润,将原本机械僵硬的训练逐步软化,增强了学生参与训练的主动性,同时促进了其内在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用范例教材活化机械指导

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非常关注写作方法的渗透,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将这种写作方法枯燥地讲解与传授,学生的收获非常有限。事实上,对于习惯了直观形象思维的学生来说,任何空洞的讲解都是“过眼烟云”,这就需要教师要学会精准对接教材,借助教材课文的示范性资源价值进行指导,将指导的策略浸润在课文的范例资源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典型的通讯报道,作者以鲜活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人民子弟兵在1998年洪灾中为保大堤、救群众的英雄壮举,刻画了他们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在行文过程中,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策略,取得了较好的表达效果,教师可以将这种写作策略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在对比中发现描写整体队伍和描写个人时存在这样的特征:首先,共指中心,即點面之间相互映衬,为共同的表达中心服务;其次,视角不同,一个从整体视角入手,一个从个人维度着力,从不同的视角保大堤;最后,细化再现,即“点”的内容是以更加细节化的呈现方式对“面”的内容进行补充与拓展。通过这样的教材资源作为范例分析,教师才能真正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奠基,并在很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悦纳性资源。

三、用具体要点细化训练方向

习作训练的价值点和着力处非常丰富,不能依靠一次练习写作一蹴而就,教师需要聚焦在一个中心价值点上,而这个价值点必须深入,最终形成“一厘米宽,一公里深”的训练境界。因此,每次写作训练价值点的选择教师需要慎之又慎,要扎根在学生习作的最关键处,让一次次写作训练形成布点细密的训练体系。

以苏教版无限习作1为例,本次习作的内容是描写自然景观,这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以前已经有过这样的创作,如果教学指导的价值点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层次上,那本次习作训练就会毫无价值。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再次细读习作要求,本次习作旨在训练学生围绕一种自然现象,写作内容需要凸显自然现象的变化。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尝试从这几个方面展现自然景象的变化:(1)利用时间的顺序,通过先后推移来展现自然景物的变化;(2)利用地点的转换,通过不同地点的观察来凸显自然景物的变化;(3)变换观察视角,尝试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观察展现自然景物的变化。正是由于教师将关注力聚焦在本次习作最鲜明的要求上,使习作指导有了更加真实的方向,学生的认知也就更加精细化,教师的指导与点拨显得更为具体,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表达能力。

四、用资源开发具化认知资源

写作能力的铸造不仅在于语文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多个维度的共同努力,如有效扎实的实践训练和丰富多样的训练资源。因此,语文教师要以资源开发者的视角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在丰富的资源下激活内在的认知体系。

例如,苏教版四(下)有一篇习作要求学生根据当下的社会时事,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很显然,这样的写作训练无法空谈,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这样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在教学这篇习作时,笔者将当时江苏盐城和昆山工厂爆炸的事件作为交流和写作的素材,围绕这一内容,研发了如下资源:(1)介绍这两起爆炸事件的来龙去脉的材料,对事件的起因、结果有深入细致的介绍;(2)习近平和李克强的重要批示;(3)网友对于这两件事情的态度和评论的汇总。教师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实践,并借助资源进一步调整和明晰自己的认知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借助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奠定了基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核心表达能力。

小学阶段写作训练的特征是丰富而鲜明的,一线教师要在深入了解这些写作训练特征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教师有效的教学策略,夯实写作训练的整体效值,从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语力”,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丰富而扎实的言语素养。

【参考文献】

沈霞平.积累让作文熠熠生辉[J].汉语言文学研究,2006(7):18-19.

猜你喜欢

小学作文教学资源开发语境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
侧重习作讲评,观照“后作文”教学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浅谈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回归策略
作文教学中有关“审美”的探讨
河南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